音乐术语对照词典(原版引进)

音乐术语对照词典(原版引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术语
  • 音乐词典
  • 术语对照
  • 音乐参考
  • 原版引进
  • 音乐学习
  • 专业音乐
  • 音乐工具书
  • 音乐百科
  • 音乐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807510413
商品编码:29642740794
开本:18
出版时间:200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音乐术语对照词典(原版引进)
  • 作者:编者:罗伯托·勃拉奇尼|译者:朱建//饶文心
  • 定价:8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80751041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7-04-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0
  • 开本:18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45
  • 字数:626千字

内容提要

罗伯托·勃拉奇尼编著的《音乐术语对照词典( 原版引进)》是一本以意大利文、英文、中文、德文 、法文五个文种(书中自左至右顺序排列)相对照的 音乐术语词典。内容除常用的表情用语和速度、力度 术语,还涵盖了各乐器名称和演奏技法,通俗音乐、 电子音乐词条,各种音乐曲式体裁、舞蹈名称等领域 ,并附一百部重要名作的各文种称呼。本词典每一个 相同意义的词条都有一个固定的序列号,全书序列号 排至4245。作为常用的工具书,适合所有爱乐者和专 业人士使用。
    

目录

乐器
1.1 弦乐器
1.12 弦乐器·构件及附件
1.13 弦乐器·演奏技巧
1.2 管乐器
1.22 管乐器·构件及附件
1.23 管乐器·演奏技巧
1.3 打击乐器
1.32 打击乐器·构件及附件
1.33 打击乐器·演奏技巧
1.4 键盘乐器
1.42 键盘乐器·构件及附件
1.43 键盘乐器·演奏技巧
1.5 机械乐器
1.6 电子音乐
1.7 人声
1.72 人声·歌唱与歌唱技巧
记谱
2.1 速度
2.12 速度·加速
2.13 速度·减速
2.2 力度
2.21 力度·*强
2.22 力度·*弱
2.3 性格与表情
2.4 其他
乐理
3.1 专用名
3.2 专用名·音符
3.2.1 时值
3.2.2 音程
3.3 体裁与曲式(一)
3.4 体裁与曲式(二)
常用语
4.1 常用语
4.12 常用词汇
4.2 人体部件
4.52 专业人士
4.3 法语专用术语
4.4 英美专用术语
4.5 通俗音乐
附录
5.名曲100首
索引
6.外文索引


音乐理论与实践前沿探索:一部面向未来的学术著作 本书汇集了当代音乐学、音乐教育学以及应用音乐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框架,以应对当前音乐生态的快速演变与挑战。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多个维度,特别关注跨学科视角的融合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部分:音乐本体论与美学重构 本部分致力于对音乐本质的哲学探讨与美学范式的更新。 第一章: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音乐分析 探讨了在德里达、福柯等思想家的影响下,传统音乐分析方法(如功能和声分析、形式分析)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如何重塑我们对旋律、节奏和音色的感知。引入了“聆听伦理学”,讨论听众在音乐再生产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案例分析聚焦于20世纪下半叶的拼贴音乐(Musique Concrète)和极简主义音乐,揭示其结构与体验的内在张力。 第二章:声音景观学与环境音乐 本书将环境声场视为一种潜在的音乐资源。详细阐述了雷金德·默里·谢弗提出的“声景”(Soundscape)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声学污染与音乐干预研究。内容包括:如何通过声学生态学的视角重新评估自然界的声音,以及在当代艺术装置中如何运用空间化音频技术来建构沉浸式的听觉体验。特别关注了对“寂静”概念的重新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音乐元素。 第三章:当代记谱法的创新与限制 考察了自约翰·凯奇以来,记谱法如何从精确指示演变为对可能性空间的描述。深入分析了图示记谱法(Graphic Notation)、概率记谱法以及基于计算机编程的非标准记谱系统。通过对多位先锋作曲家手稿的解读,讨论了记谱法在传达作曲家意图与赋予演奏者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此外,还探讨了数字接口与实时反馈系统如何挑战传统乐谱的物质性。 第二部分:跨文化与技术驱动下的音乐学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的流动性以及数字技术对音乐实践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民族音乐学的田野方法论革新 在承认全球化对地方音乐实践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强调了“参与式观察”应如何融入数字人类学工具(如移动录音设备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引入了“活态传承”的概念,探讨在现代媒体环境中,仪式音乐和口头传统如何维持其文化相关性与艺术生命力。对比分析了东南亚皮影戏音乐的结构复杂性与西非科拉琴演奏技艺的即兴理论。 第五章:算法作曲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边界 这是一个着重于未来趋势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神经网络(特别是GANs)在音乐生成中的应用原理。本书并未简单赞扬技术,而是深入探讨了“原创性”的哲学难题:当算法能够生成听起来高度“人性化”的音乐时,我们如何界定作曲家的角色?本章通过对比分析AI生成的巴赫风格赋格与人类创作的后结构主义音乐,来界定创造力的技术边界。 第六章: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版权生态 分析了流媒体经济、NFT(非同质化代币)和区块链技术如何颠覆传统的音乐发行、消费与版权管理模式。重点讨论了在去中心化平台中,如何实现更公平的创作者报酬分配机制。对“元宇宙”中的音乐体验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探讨虚拟身份与音乐表演之间的新兴关系。 第三部分:音乐教育的范式转换与实践 本部分关注如何在新的知识体系下,构建更具适应性和包容性的音乐教育模式。 第七章:认知神经科学在音乐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本章探讨了学习特定音乐技能(如演奏复杂节奏或和声进行)时大脑神经通路的变化。详细介绍了基于“心智模型构建”的教学法,旨在帮助学习者从机械模仿转向深层理解。针对成年学习者和有特殊学习需求(SEN)的个体,提出了定制化的音乐康复与技能习得路径。 第八章:即兴演奏的结构化理论 即兴不再被视为神秘的天赋,而是可以被系统学习和分析的技能。本书建立了一个多维度的即兴模型,分析了爵士乐、印度斯坦古典音乐以及当代室内乐即兴中的“主题材料的转换”、“动机的展开”与“结构预设”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多位大师演奏片段的转录和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即兴框架。 第九章:音乐感知与跨学科沟通 探讨了如何通过音乐训练提升非音乐领域的感知能力,例如空间推理能力和语言处理速度。本章强调了音乐实践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中的整合作用。最后,提供了一套评估音乐素养的多元化工具包,超越了传统的视唱练耳标准,纳入了对情感表达、技术适应性和文化敏感度的考量。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是音乐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对未来音乐发展有浓厚兴趣的跨学科学习者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梳理了既有的知识体系,更致力于激发读者在音乐的“此时此刻”与“未来潜力”之间建立起富有批判性的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国际交流中需要用到音乐专业词汇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随身携带的翻译官”。我有个朋友在国外的一所音乐学院进修,她反馈说,课堂上教授们经常使用一些非常口语化或者行业内部才懂的特定表达,这些内容在标准的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这些“活的语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化的定义上。比如,书中对于指挥术语的收录就非常详尽,不仅仅是“Tempo Primo”,连一些关于呼吸提示或情感强调的非正式指示词汇,它也尽力去对照和解释了。这体现了编者在收录资料时的用心和广度。我曾经为了搞清楚一个关于弦乐演奏技巧的特定术语,在网上搜了整整一下午,结果信息依然模糊不清。而翻开这本书,可能只需要十秒钟,就能得到清晰、准确且有上下文参考的解释。这种效率的提升,对于争分夺秒的学习者来说,是巨大的时间成本节约,也是学习动力的重要保障。

评分

这本《音乐术语对照词典(原版引进)》简直是音乐学习者的救星!作为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我经常在阅读乐谱或者听古典音乐评论时被那些拗口的意大利文、德文术语搞得一头雾水。比如“Scherzo”和“Minuet”的区别,或者“Rubato”究竟该怎么处理才更符合原意,这些在普通的音乐入门书籍里往往一笔带过,或者解释得非常晦涩。我之前试过查阅一些网络资源,但信息零散不说,翻译的准确性也参差不齐,有时甚至会因为地域差异产生歧义。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架起了一座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权威的对照。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专业性极强的术语上,不仅给出了直接的中文对应,还附带了简短的、关于该术语在音乐史或演奏实践中应用背景的说明,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理解深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原本枯燥的查阅过程变得充满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能解锁音乐世界更深层次的奥秘。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提升自己音乐素养,不再满足于‘会听’而渴望‘听懂’的乐迷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引进版的词典时,我还有点疑虑,毕竟“原版引进”意味着复杂的翻译工作,担心翻译腔过重或者对某些细微的文化语境把握不准。但是,当我真正投入使用后,这些顾虑完全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信息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术语的全面性,又避免了阅读上的疲劳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似乎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术语变化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对于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对同一个术语(比如速度标记)的理解差异,它都有所体现,这对于研究音乐史或者进行风格化的演奏练习至关重要。我曾经在准备一场室内乐排练时,因为对某个早期作品中的连奏记号理解有偏差而导致整体听感不和谐,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术语精确性的重要性。这本书提供的多维度解释,有效避免了这种因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技术性错误”。它不仅仅是一个字典,更像是一个资深音乐学者的个人笔记的精华提炼,带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专业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学习音乐知识时常见的一种“孤岛效应”。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一个术语,但不知道它在不同的乐器声部、不同的作曲家手里是如何被实践和演化的。这本词典在提供标准定义的同时,常常会提供一些“横向参考”的提示,比如:“此术语在钢琴作品中常被理解为 A,而在管弦乐配器中则更倾向于 B 的处理”。这种关联性的信息,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具网络化的音乐知识体系。我不再是孤立地记住一个词,而是理解了一个词在整个音乐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对于一个正在向专业水准迈进的学习者而言,这种系统性的认知升级是比单纯记忆术语本身更有价值的收获。它让我感觉到,自己正在从一个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一个能够融会贯通的音乐思考者。这本词典,无疑是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向导。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也称得上是艺术品。虽然内容是严谨的学术对照,但拿到手中的质感却非常舒适,纸张的韧性很好,翻阅起来没有那种廉价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也间接传达出对知识本身尊重的态度。我发现,在查阅涉及情感描述的术语时,这本书的对照词汇选择得尤为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机械的词语替换,而是倾向于选择在中文语境下最能引发共鸣和准确传达原意的表达。例如,描述“幽暗”或“憧憬”这类充满意境的音乐情绪时,它提供的译名往往更具文学色彩,而非单纯的词典式对应。这种对“意境”的捕捉,对于提升演奏者的表现力和听众的代入感至关重要。毕竟,音乐的核心魅力在于情感的流动,而这本书似乎深谙此道,它在冰冷的术语和热烈的情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