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托·勃拉奇尼编著的《音乐术语对照词典( 原版引进)》是一本以意大利文、英文、中文、德文 、法文五个文种(书中自左至右顺序排列)相对照的 音乐术语词典。内容除常用的表情用语和速度、力度 术语,还涵盖了各乐器名称和演奏技法,通俗音乐、 电子音乐词条,各种音乐曲式体裁、舞蹈名称等领域 ,并附一百部重要名作的各文种称呼。本词典每一个 相同意义的词条都有一个固定的序列号,全书序列号 排至4245。作为常用的工具书,适合所有爱乐者和专 业人士使用。
乐器
1.1 弦乐器
1.12 弦乐器·构件及附件
1.13 弦乐器·演奏技巧
1.2 管乐器
1.22 管乐器·构件及附件
1.23 管乐器·演奏技巧
1.3 打击乐器
1.32 打击乐器·构件及附件
1.33 打击乐器·演奏技巧
1.4 键盘乐器
1.42 键盘乐器·构件及附件
1.43 键盘乐器·演奏技巧
1.5 机械乐器
1.6 电子音乐
1.7 人声
1.72 人声·歌唱与歌唱技巧
记谱
2.1 速度
2.12 速度·加速
2.13 速度·减速
2.2 力度
2.21 力度·*强
2.22 力度·*弱
2.3 性格与表情
2.4 其他
乐理
3.1 专用名
3.2 专用名·音符
3.2.1 时值
3.2.2 音程
3.3 体裁与曲式(一)
3.4 体裁与曲式(二)
常用语
4.1 常用语
4.12 常用词汇
4.2 人体部件
4.52 专业人士
4.3 法语专用术语
4.4 英美专用术语
4.5 通俗音乐
附录
5.名曲100首
索引
6.外文索引
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国际交流中需要用到音乐专业词汇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随身携带的翻译官”。我有个朋友在国外的一所音乐学院进修,她反馈说,课堂上教授们经常使用一些非常口语化或者行业内部才懂的特定表达,这些内容在标准的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这些“活的语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化的定义上。比如,书中对于指挥术语的收录就非常详尽,不仅仅是“Tempo Primo”,连一些关于呼吸提示或情感强调的非正式指示词汇,它也尽力去对照和解释了。这体现了编者在收录资料时的用心和广度。我曾经为了搞清楚一个关于弦乐演奏技巧的特定术语,在网上搜了整整一下午,结果信息依然模糊不清。而翻开这本书,可能只需要十秒钟,就能得到清晰、准确且有上下文参考的解释。这种效率的提升,对于争分夺秒的学习者来说,是巨大的时间成本节约,也是学习动力的重要保障。
评分这本《音乐术语对照词典(原版引进)》简直是音乐学习者的救星!作为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我经常在阅读乐谱或者听古典音乐评论时被那些拗口的意大利文、德文术语搞得一头雾水。比如“Scherzo”和“Minuet”的区别,或者“Rubato”究竟该怎么处理才更符合原意,这些在普通的音乐入门书籍里往往一笔带过,或者解释得非常晦涩。我之前试过查阅一些网络资源,但信息零散不说,翻译的准确性也参差不齐,有时甚至会因为地域差异产生歧义。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架起了一座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权威的对照。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专业性极强的术语上,不仅给出了直接的中文对应,还附带了简短的、关于该术语在音乐史或演奏实践中应用背景的说明,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理解深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原本枯燥的查阅过程变得充满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能解锁音乐世界更深层次的奥秘。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提升自己音乐素养,不再满足于‘会听’而渴望‘听懂’的乐迷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引进版的词典时,我还有点疑虑,毕竟“原版引进”意味着复杂的翻译工作,担心翻译腔过重或者对某些细微的文化语境把握不准。但是,当我真正投入使用后,这些顾虑完全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信息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术语的全面性,又避免了阅读上的疲劳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似乎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术语变化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对于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对同一个术语(比如速度标记)的理解差异,它都有所体现,这对于研究音乐史或者进行风格化的演奏练习至关重要。我曾经在准备一场室内乐排练时,因为对某个早期作品中的连奏记号理解有偏差而导致整体听感不和谐,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术语精确性的重要性。这本书提供的多维度解释,有效避免了这种因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技术性错误”。它不仅仅是一个字典,更像是一个资深音乐学者的个人笔记的精华提炼,带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专业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学习音乐知识时常见的一种“孤岛效应”。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一个术语,但不知道它在不同的乐器声部、不同的作曲家手里是如何被实践和演化的。这本词典在提供标准定义的同时,常常会提供一些“横向参考”的提示,比如:“此术语在钢琴作品中常被理解为 A,而在管弦乐配器中则更倾向于 B 的处理”。这种关联性的信息,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具网络化的音乐知识体系。我不再是孤立地记住一个词,而是理解了一个词在整个音乐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对于一个正在向专业水准迈进的学习者而言,这种系统性的认知升级是比单纯记忆术语本身更有价值的收获。它让我感觉到,自己正在从一个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一个能够融会贯通的音乐思考者。这本词典,无疑是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向导。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也称得上是艺术品。虽然内容是严谨的学术对照,但拿到手中的质感却非常舒适,纸张的韧性很好,翻阅起来没有那种廉价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也间接传达出对知识本身尊重的态度。我发现,在查阅涉及情感描述的术语时,这本书的对照词汇选择得尤为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机械的词语替换,而是倾向于选择在中文语境下最能引发共鸣和准确传达原意的表达。例如,描述“幽暗”或“憧憬”这类充满意境的音乐情绪时,它提供的译名往往更具文学色彩,而非单纯的词典式对应。这种对“意境”的捕捉,对于提升演奏者的表现力和听众的代入感至关重要。毕竟,音乐的核心魅力在于情感的流动,而这本书似乎深谙此道,它在冰冷的术语和热烈的情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