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孢子虫病 9787565507021

新孢子虫病 97875655070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群 著
图书标签:
  • 新孢子虫病
  • 寄生虫病
  • 感染病
  • 医学
  • 临床医学
  • 疾病防治
  • 诊断
  • 治疗
  • 公共卫生
  • 微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7021
商品编码:296466113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孢子虫病 作者 刘群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507021 出版日期 2013-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840Kg

   内容简介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新孢子虫病》共设11章。章概括回顾新孢子虫及新孢子虫病的发现及认识简史。第2章从病原学的角度对新孢子虫的形态结构、分离培养和宿主与虫体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第3章综述不同国家和地区新孢子虫病的流行概况。第4章阐述新孢子虫的致病性、致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第5章介绍新孢子虫的免疫机制、疫苗候选抗原以及新孢子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第6章至第8章分别介绍牛的新孢子虫病、犬的新孢子虫病及其他动物新孢子虫的感染。第9章介绍新孢子虫病的诊断方法。0章对新孢子虫病的防控研究以及当前新孢子虫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综述。1章详细介绍我国对新孢子虫病认识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未来深入的研究进行展望。

   作者简介

   目录

章新孢子虫病概况
1.1新孢子虫的发现
1.2对新孢子虫(病)的认识
1.3新孢子虫的分类与命名
1.4新孢子虫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
1.5新孢子虫病在公共卫生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新孢子虫病原学
2.1新孢子虫的形态与结构
2.2新孢子虫的分离培养
2.3新孢子虫与宿主
参考文献

第3章新孢子虫流行病学
3.1新孢子虫的生活史
3.2新孢子虫病的传播
3.3动物新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第4章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4.1致病机理
4.2病理变化
4.3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第5章新孢子虫免疫学
5.1免疫机制
5.2疫苗候选抗原
5.3新孢子虫病的免疫预防
参考文献

第6章牛的新孢子虫病
6.1概述
6.2临床表现
6.3牛感染新孢子虫的危害
6.4牛新孢子虫病的防控
参考文献

第7章犬的新孢子虫病
7.1犬新孢子虫病的感染与流行
7.2犬感染新孢子虫的危害
7.3犬的实验感染
7.4诊断
7.5防控
参考文献

第8章其他动物新孢子虫感染
8.1马的新孢子虫感染
8.2绵羊、山羊的新孢子虫感染
8.3猫的新孢子虫感染
8.4禽类的新孢子虫感染
8.5野生动物的新孢子虫感染
8.6海洋哺乳动物的新孢子虫感染
8.7瓿孢子虫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9章新孢子虫病诊断方法
9.1病原学诊断
9.2组织病理学诊断
9.3免疫学诊断
9.4分子生物学诊断
参考文献

0章新孢子虫病的防控
10.1药物防治
10.2免疫预防
10.3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章我国新孢子虫病流行与研究概况
11.1新孢子虫流行病学
11.2新孢子虫的鉴定及生活史研究
11.3新孢子虫病诊断方法研究
11.4新孢子虫病候选疫苗的筛选及免疫学相关研究
11.5新孢子虫功能蛋白研究及新孢子虫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医学真菌学:识别、致病机制与抗真菌疗法》 内容简介: 《医学真菌学:识别、致病机制与抗真菌疗法》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医学真菌领域的研究专著。本书旨在为微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医生、药师和高年资医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详实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框架。本书不仅涵盖了医学真菌的分类、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基础知识,更着重分析了真菌致病的关键机制、宿主免疫反应以及日益严峻的耐药性问题,并系统阐述了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一部分:医学真菌概论 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介绍医学真菌的世界。首先,我们将回顾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演化历程,重点阐述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真菌的细胞结构与组成,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关键组成部分,并解析其在维持真菌生命活动和参与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第二部分:医学真菌的分类与鉴定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详细介绍医学真菌的分类体系。我们将依据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繁殖方式、遗传物质以及分子生物学证据,对主要的致病性真菌进行系统分类,涵盖酵母菌、霉菌和双相真菌等几大类群。对于每一类群,我们将重点介绍其代表性的属和种,并详细描述其宏观及微观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态、细胞形态、繁殖结构(如孢子、菌丝、假菌丝、厚垣孢子等)的细微差别。 在鉴定方法方面,本书将详细阐述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技术,如显微镜观察、培养基培养、染色技术等,并结合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包括PCR-RERF、ITS测序、MALDI-TOF MS等,阐述这些技术在快速、准确鉴定医学真菌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前景。此外,本书还将讨论真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如碳源利用、酶活性检测等,并探讨这些方法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应用。 第三部分:医学真菌的致病机制 本部分将聚焦于医学真菌如何侵犯宿主并导致疾病。我们将从真菌的侵袭策略入手,详细分析真菌的粘附能力、酶促降解能力(如蛋白酶、脂酶、弹性蛋白酶等)、毒素产生(如黄曲霉毒素、念珠菌素等)以及形成生物膜的机制。 随后,我们将深入剖析宿主免疫系统与真菌病原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抵抗真菌感染中的作用,包括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T细胞(Th1, Th2, Th17等)和B细胞的应答。同时,我们也将重点探讨真菌如何逃避宿主免疫监视,例如通过改变细胞表面抗原、产生免疫抑制物质、诱导免疫耐受或细胞凋亡等机制。 本书还将专题讨论一些重要的真菌致病机制,如真菌在宿主体内从酵母形态转变为菌丝形态(双相真菌)的机制及其对致病性的影响;真菌如何利用特定的受体或分子通路侵入宿主细胞;以及真菌感染与宿主遗传背景、免疫状态(如HIV感染、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部分:常见医学真菌感染与临床表现 本部分将结合临床实践,系统介绍各种主要的医学真菌感染。我们将按照病原体类型和感染部位进行分类,详细阐述各种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诊断和影像学诊断)以及治疗原则。 浅部真菌感染: 重点介绍引起皮肤、毛发、指甲感染的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等)及其引起的足癣、体癣、股癣、头癣、甲癣等。同时介绍引起粘膜感染的念珠菌(如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等)及其引起的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 深部真菌感染: 详细介绍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病原体,如曲霉(如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等)及其引起的肺曲霉病、耳曲霉病、鼻窦曲霉病等;隐球菌(如新型隐球菌)及其引起的隐球菌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组织胞浆菌、巴西球孢子菌、相关荚膜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内脏真菌病。 机会性真菌感染: 重点关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易发的真菌感染,如念珠菌血症、侵袭性曲霉病、毛霉菌病、镰刀菌病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感染的特点、诊断的挑战以及治疗的紧迫性。 其他真菌感染: 提及一些其他重要的真菌感染,如马拉色菌引起的马拉色菌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以及一些少见但具有潜在威胁的真菌感染。 第五部分:抗真菌药物与治疗策略 本部分将聚焦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将详细介绍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抗真菌药物类别,包括: 唑类药物: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阐述其作用机制(抑制真菌细胞膜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适应症、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多烯类药物: 如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制剂,分析其作用机制(与麦角甾醇结合形成孔道)、广谱抗真菌活性、以及其在治疗危及生命的深部真菌感染中的重要地位,并重点介绍其毒副作用及管理。 棘皮菌素类药物: 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安替霉素A等,阐述其作用机制(抑制真菌细胞壁的β-(1,3)-D-葡聚糖的合成)、在治疗念珠菌和曲霉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其相对较好的耐受性。 嘧啶衍生物: 如氟胞嘧啶(5-FC),介绍其作用机制(在真菌体内转化为5-FU)、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以及其在治疗隐球菌病中的应用。 其他抗真菌药物: 提及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作用于真菌DNA、RNA合成的药物。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策略,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联合用药、疗程管理以及预防性用药等。我们将特别关注真菌耐药性的出现机制,如靶酶突变、外排泵过度表达、药代动力学改变等,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开发新药等方式来应对耐药性挑战。 第六部分:真菌感染的诊断与实验室技术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强调实验室在疾病诊断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系统介绍: 标本采集与处理: 详细说明不同类型标本(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痰液、组织活检等)的采集、保存及运输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直接镜检技术: 重点介绍KOH直接涂片、Gram染色、GMS染色(Grocott's methenamine silver stain)等在识别真菌形态上的应用,并提供典型的镜下图像作为参考。 真菌培养技术: 详细介绍选择性培养基(如SDA、BHI等)的选择与使用,培养条件(温度、湿度、时间)的优化,以及真菌菌落形态的初步鉴定。 血清学诊断: 介绍抗原检测(如隐球菌抗原、曲霉抗原)和抗体检测(如抗念珠菌抗体、抗曲霉抗体)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并分析其灵敏度和特异性。 分子诊断技术: 再次强调PCR、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特异性检测真菌DNA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早期诊断和耐药性监测中的应用。 影像学诊断: 简要介绍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评估真菌感染范围和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 第七部分: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本部分将从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的角度,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我们将讨论: 医院感染控制: 强调加强环境卫生、空气净化、医疗器械消毒、医护人员手卫生等措施在预防真菌传播中的重要性。 高危人群的识别与管理: 关注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方案。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强调限制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以减少继发真菌感染的发生。 公众健康教育: 普及真菌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真菌性疾病的认识。 第八部分:前沿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医学真菌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包括作用于新靶点、克服耐药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真菌疫苗的开发: 探讨真菌疫苗在预防真菌感染中的潜力。 真菌组学研究: 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在深入了解真菌致病机制和寻找新靶点方面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组与真菌的相互作用: 探讨肠道菌群平衡对宿主抵抗真菌感染的影响。 真菌感染的精准治疗: 结合基因组学、药代动力学和宿主因素,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抗真菌治疗。 《医学真菌学:识别、致病机制与抗真菌疗法》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医学真菌学著作。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真菌感染领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更有效的治疗,并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未知病原体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微生物和寄生虫领域的新动态。《新孢子虫病》这本书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猜想它应该会深入探讨新孢子虫的分类学、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书中是否会对新孢子虫的菌株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化关系以及对宿主的影响差异?对于这些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我非常感兴趣,比如它们是如何侵入宿主细胞,如何复制增殖,以及如何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其分子病理学方面的分析,包括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和信号通路。另外,这本书是否会介绍检测新孢子虫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显微镜检查,是否会涉及PCR、ELISA等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技术?这些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以及临床应用价值,都是我希望了解的。对于新孢子虫病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所阐述。例如,当前的研究热点是什么?在药物研发、疫苗开发或者流行病学监测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或者挑战?对于我们这些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生来说,了解前沿的科学进展和研究动态至关重要。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术视角,拓展我的研究思路。

评分

最近总觉得浑身乏力,食欲不振,上网搜了搜症状,发现各种可能性都有,光是“孢子虫”这个词就让我心头一紧。虽然这本《新孢子虫病》的书名听起来有些专业,我平时也不是特别喜欢看学术类的书籍,但出于对健康的担忧,还是想了解一下这个“新孢子虫病”到底是什么回事。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详细介绍这种疾病的病因,比如说它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是吃喝感染还是空气传播?亦或是接触了什么特殊的东西?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平时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呢?我比较担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写得很晦涩难懂,充斥着各种医学术语,让我这种普通读者看了跟没看一样。我希望它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最好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而且,如果真的得了这种病,会有哪些典型的症状表现?这些症状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还是和其他疾病容易混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自我辨别或者初步判断的依据,而不是仅仅罗列一堆专业知识。最后,当然是关于治疗和预防的建议了,这是我最关心的部分。有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的风险呢?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既能让我了解情况,又能给我一些实际帮助的科普读物,而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

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健康养生和疾病防治的书籍,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身体。最近,我看到有关于“新孢子虫病”的讨论,虽然不了解具体内容,但“病”字让我产生了警惕。于是,《新孢子虫病》这本书就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我解答一些疑问。比如,如果我感觉身体不舒服,有哪些迹象可能指向新孢子虫病?这些症状是突然出现的,还是逐渐加重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感染源的介绍?例如,某些食物、水源或者环境因素是否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让我们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比如,在饮食方面,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烹饪或处理方式?在个人卫生方面,又有哪些是必须坚持的良好习惯?如果家人或者朋友出现类似症状,我该如何帮助他们?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而是能够像一位慈祥的医生,用平实的语言,指导我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远离疾病的困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力、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此类疾病的建议,让我觉得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自己是有能力去应对的。

评分

我的工作需要经常与各种生物样本打交道,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样品。因此,我对各种潜在的生物危害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新孢子虫病》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即联想到它可能涉及到某种新的、需要特别关注的病原体。我猜测这本书会从微生物学的角度,详细介绍新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它的细胞结构、繁殖方式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对于它的病原性,我尤其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新孢子虫感染后,对不同宿主(比如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等)可能造成的具体病理改变?有没有关于其致病机制的详细论述,例如它产生的毒素或者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作为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操作规程是重中之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安全地处理可能感染新孢子虫的样本的指导。比如,在样本采集、保存、检测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安全注意事项?是否需要特殊的防护设备或者消毒措施?对于实验室环境的生物安全等级,它是否会提出相关的建议?另外,如果发生意外接触,例如皮肤破损或意外吸入,应该如何进行紧急处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工作中的一本重要的安全指南,帮助我更好地识别和防范潜在的生物风险,确保我和实验室其他人员的安全。

评分

我是一名养殖户,最近我的家禽似乎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状况,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有些甚至出现腹泻等症状,这让我非常焦虑。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偶然看到了《新孢子虫病》这本书。虽然我对“新孢子虫病”这个词感到陌生,但我猜测它可能与我的家禽健康问题有关。作为一名养殖业从业者,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关于家禽感染新孢子虫病的具体表现,比如不同种类家禽(鸡、鸭、鹅等)可能有哪些不同的临床症状?是否有快速识别病症的方法,以便我能及时隔离和治疗?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涉及新孢子虫病在养殖环境中的传播途径?比如,是通过饲料、饮水、粪便,还是与其他感染动物接触?了解这些传播链条,才能帮助我更好地进行防控。另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比如在饲养管理上,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环节?在药物治疗方面,是否有推荐的有效药物和用法用量?如果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那么环境消毒和生物安全措施又是怎样的?我对书中关于流行病学的内容也很感兴趣,它会分析新孢子虫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吗?这些信息对于我制定长期的养殖规划和风险预警都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在应对家禽健康危机时的一本“救命稻草”,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