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年四川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报告
定价:100.00元
作者:何仲涛,张艺宏,李纪江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36485853
字数:
页码:4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5年12月15日,四川省体育局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调查的主要结果,引起媒体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掀起了新一轮大众健身热潮。为使全社会更加全面了解此次调查的详细信息,《2015年四川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报告》包括工作概述、主要结果、统计资料和市(州)报告等。其他相关内容的分析,我们将以论文、专著等方式陆续向社会发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报告册子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敬畏感”,毕竟“调查报告”这四个字自带一种官方腔调,总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充斥着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晦涩难懂的统计术语。但作为一个常年关注体育产业动态的业余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它背后的“实战价值”。我主要想从中寻找一些关于“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蛛丝马迹。比如,报告会不会提到,尽管政府大力推广某项运动,但实际参与者的反馈却是场地不足,或者教练资源稀缺?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运动中断原因”的分析,是时间冲突、经济压力,还是单纯的缺乏运动伙伴?如果能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比如针对特定人群(比如中老年群体或青少年课余时间)的运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它能像一把解剖刀,精准地切开四川省全民健身表象下的真实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15年,这让我在阅读时不得不带上一种“历史的眼光”。彼时,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对健身习惯的渗透程度,可能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我更希望从这份报告中,捕捉到那个特定历史阶段,四川省在对接新兴科技来推动全民健身方面的探索和不足。例如,当时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到了哪个阶段?有没有提到对数字化运动平台的初步应用情况?同时,考虑到地域差异,我很想知道,报告是否对攀西、川北、川东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在健身投入和产出上进行了细致的横向对比?这份“旧档”对我目前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基线数据。对比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更清晰地衡量过去几年间,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对普通民众的体育生活产生了多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份政府背景的调查报告,其最终的魅力点往往在于它是否能“接地气”。我不太关心那些宏观层面的、听起来很漂亮的口号式总结,我更关注那些微观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比如说,报告中是否有提及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是否符合上班族的作息规律?在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方面,进展如何?一份好的调查报告,应当能揭示出那些隐性的“痛点”,而不是仅仅确认那些显而易见的成绩。如果这份2015年的报告能清晰地描绘出当年四川民众在追求健康生活路上所遇到的具体“拦路虎”,例如夜间锻炼的安全问题、特定运动场地(如游泳馆、攀岩馆)的供给短缺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份档案,而是一份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文献。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的细节,让我能想象出当年街头巷尾人们是如何运动、如何受制于环境的真实画面。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几乎没有什么花哨的装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份官方报告的严肃性。我之所以会关注到它,纯粹是因为对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系统性地、基于具体数据来呈现一个省份全民健身的实际状况,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我期待看到报告中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偏好以及他们认为存在的障碍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比如,我想知道在四川这样一个地域跨度很大的省份,城市和乡村在健身资源获取上的差距有多大?报告是否触及了场地设施的可达性问题,以及这些设施的利用效率如何?如果报告能深入挖掘到驱动居民参与健身的核心动力,比如是健康意识的提升,还是政策推广的成效,那就更好了。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份详实的调查无疑是制定未来五年全民健身规划的重要基石,而对我这样的普通关注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冷静审视我们身边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程度的独特视角。
评分我对这种基于年度或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性文献总是抱有一种复杂的情绪:既希望它能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又深知现实中总有各种难以克服的结构性难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有效性”而非“覆盖率”。也就是说,参与了活动的人,他们的运动质量和健康效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份报告是否对不同健身项目(如广场舞、跑步、球类运动)的参与者满意度进行了区分研究?我们都知道,推广运动容易,培养运动习惯难。我好奇,报告是否深入探讨了那些成功培养了长期运动习惯的“模范群体”的共性特征,并将其归纳为可复制的经验?如果报告只是罗列了参与人数的增长,而未能对这些增长背后的行为学机制进行有效分析,那么它对于指导更深层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帮助就会相对有限。总而言之,我期待看到超越数字堆砌的、更具洞察力的社会学观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