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健康来自衣食住行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罗永艾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229020866
字数:302000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1、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谈健康,自有特色。
适用于广大养生爱好者和有常见疾病的特殊人群。
每一天,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习惯却往往成为健康的杀手。为此,本书邀请二十余位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全面汇集了那些有害健康的日常习惯,逐一破解食物养生密码,积极倡导低碳健康饮食法,娓娓告诉你居室里的健康秘密和四季保养的窍门,悉心传授现代慢生活养成术和情绪管理“心”主张,本书不仅是注重养生保健类人群的健康手册,更是广大读者的行动指南。
罗永艾,男,1942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委,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防痨和肺病联盟会员,重庆市医学会结核专委会三届连任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编委,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理论知识不太耐烦的人,偏爱那种能立刻上手操作的实用指南。这本书的“行”的部分,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健康读物的印象。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跑马拉松的健身手册,也不是让你去学习复杂瑜伽体式的教科书,它谈论的是“如何在不打乱现有生活节奏的前提下,悄悄植入健康因子”。举个例子,它分析了不同通勤方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是要求大家每天必须快走半小时,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基于场景的“微运动方案”。比如,如果你习惯乘坐地铁,书中会细致地告诉你,站在车厢中间比站在车门边能更好地锻炼平衡感和核心稳定性;如果你是开车族,它会提供一套在等红灯时可以做的肩颈放松练习,动作简单到你只需要动动脖子和肩膀,旁边的人根本看不出你在“锻炼”。这种将健康行为融入日常琐碎的能力,才是真正考验作者功力的所在。它让你觉得健康不是一项额外的负担,而是对现有行为的一种优化升级。我试着照着书里的建议调整了我的午休时间,不再是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而是进行了一段非常轻柔的腹式呼吸练习,效果出奇的好,午后工作时那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明显减轻了,这感觉比单纯多喝一杯咖啡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倡导一种积极的健康态度,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纠错”和“规避风险”的恐慌中。很多健康读物读完,读者会觉得自己浑身是病,每吃一口食物、每走一步路都可能触犯禁忌。但《健康来自衣食住行》的基调是“赋权于己”。它强调的是我们对自身环境和习惯的主动选择权。书中多次提到一个观点:环境是动态的,生活是流动的,所以健康管理也必须是灵活应变的。比如,在讨论季节更替时,它不会给出严格的“冬天必须吃什么,夏天必须穿多少”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身体信号并据此调整策略的方法论。这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育方式,让人在读完之后,不是记住了多少个具体的“不能做”,而是掌握了一套持续学习和自我适应的能力。这对我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轨迹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健康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场需要不断学习和微调的、充满乐趣的自我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本来也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健康”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无非是老生常谈的养生秘诀,要么就是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堆砌。但翻开之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那位见多识广的长辈,用最朴实的语言,聊着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坐”的艺术,不是简单地说久坐不好,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材质的椅子对脊椎的微小压力积累,以及如何在看似不经意的坐姿调整中,实现对核心肌群的有效保护。我以前总觉得,只要运动到位了,日常的小毛病就不足挂齿,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大部分时间处于非运动状态下的“被动姿态”才是健康最大的隐形杀手。它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把身体比作一台精密的机器,指出每一个零部件(哪怕是小小的脚踝关节)的松懈都会影响整体的运作效率。读完这部分,我甚至开始留心我办公室里那张老旧的转椅,思考是不是该给它换个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支撑垫了。这种从宏观理念到微观实践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将科学的严谨性包裹在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略带幽默感的叙述之下。这让那些原本我以为会是枯燥的营养学或环境学内容,变得非常易于消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居住环境中的隐形污染源”那一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甲醛、苯等化学名称,而是用了一种“侦探破案”的笔调,引导读者像侦探一样去审视自己的家。比如,它会让你注意老旧家具散发出的那种陈年木材的味道,并分析这种味道背后可能隐藏的微生物或化学残留;它还会讨论不同装修材料的“呼吸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室内的空气流动模式。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行动欲。我立刻回家检查了我的书架和床垫,甚至开始关注阳光照射角度对室内湿度的影响。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不搞“一刀切”的恐吓,而是提供了一套风险评估与逐步改善的路径。它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限制和预算,所以提供的建议都是渐进式的,让人感到实用而非焦虑。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少见的,多数书籍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过于悲观。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遵循传统健康书的“分类式”编排,即“饮食篇”、“运动篇”等,而是采用了“场景化”的叙事框架。你会发现,它对“早晨起床”的描述,可能同时涵盖了光照对褪黑素的影响(与睡眠相关)、饮水对肠道蠕动的刺激(与消化相关),以及一套快速拉伸关节的动作(与运动相关)。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把“吃”、“睡”、“动”视为独立模块,现在我开始理解它们是如何像复杂的齿轮系统一样相互驱动、相互制约的。尤其是在谈到情绪与身体反馈时,作者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说服力,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压力大会伤身”,而是展示了长期的特定情绪模式是如何在生理层面上改变我们的激素水平和免疫反应的。这种对身心一体化理解的强调,让我对“健康”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的入门读物,只是它的哲学载体是我们的日常起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