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攥在手里 9787807524847

把幸福攥在手里 97878075248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兴明 著
图书标签:
  • 幸福
  • 人生
  • 成长
  • 自我提升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生活感悟
  • 励志
  • 心灵鸡汤
  • 正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807524847
商品编码:296672069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把幸福攥在手里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朱兴明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8075248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愿每一个青年人抓住未来的幸福
愿每一个中老年人拥抱现实的幸福
愿每一个家庭都充满着幸福
愿全人类和谐、安康、幸福

内容提要


人生,是一个常谈常新、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有限的,人生只有一次。个体在时间的不可逆转中都要经历童年、青年、壮年、老年阶段,人生在时间的流动中活动着。人在有限的一生中,只能选择一种人生,人只能在没有两次选择余地的有限的生命中享受人生、品味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对于物理时间没有自由,死亡都是必然的。但是,无论生命怎样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时间,本身就是生命的延长,也是人生的丰富。

目录



写在前面
章 人生的根本追求
人生追求的根本
幸福是什么
幸福感与需要的满足
幸福感的传递性
把幸福攥在自己手里
第二章 人生的价值定位
人究竟活在哪里
人生的价值定位
把劳动作为人生的需要
不可放过学习的机会
不要自毁了你的天赋
学会放弃
重要的是创新
别忘了我们的责任
第三章 人生的事体情理
人际间的事理
苦与乐的蕴涵
不要首先就肯定
别做他人的尾巴
人是多面性的
“我”就是天才
机遇比金钱更重要
“度”的玄妙
一般大学生的根本出路
人生寄语三篇
写在后面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书籍简介:《追光者的旅程: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内心的罗盘》 作者:林语溪 ISBN:9787536678899 --- 引言:迷雾中的灯塔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更容易感到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失去了方向感。每个人都在追逐着“成功”、“稳定”或“圆满”,但这些词汇的定义却日益模糊不清。我们向外探索,试图从外界的评价、物质的堆砌中寻求安宁,却常常在喧嚣过后,陷入更深的迷茫。 《追光者的旅程: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内心的罗盘》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迅速致富或瞬间开悟的速成指南,它是一份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以及一条通往内心宁静和自我肯定的温和路径。作者林语溪以其多年对哲学、心理学及人文社科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结合其亲身经历的对“不确定性”的接纳与转化,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审视自我、重塑价值体系的工具箱。 全书洋溢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叙事风格,它不贩卖廉价的乐观,而是坦诚地剖析了焦虑的根源——即我们对“确定性”的过度依赖。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未来的过度规划,转而关注当下可掌控的“微小行动”和“内在状态”。 --- 第一部分:迷失的坐标系——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结构对个体心智造成的冲击。我们不再是村落或家族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成为了高度原子化的个体,这种“自由”的代价是沉重的孤独感和无休止的比较。 1. 效率至上的陷阱: 作者探讨了“内卷化”现象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我们为何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为何将休息视为一种“需要偿还的负债”?林语溪指出,当衡量人生的尺度只剩下“产出”和“效率”时,生命体验本身就被边缘化了。本章通过分析“完美主义”与“拖延症”这对看似矛盾实则相连的孪生兄弟,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过度准备或彻底逃避来回避真正的挑战。 2. 身份的流变与焦虑: 在社交媒体构建的“剧场”中,我们不断扮演着各种角色:优秀员工、模范父母、社交达人。但这些外在标签的破碎速度,远超我们的内心构建速度。当职业被取代、关系发生变化时,我们发现自己“是谁”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书着重探讨了如何从“身份认同”中抽离出来,认识到自我价值的恒定性,而非依赖外部的认可。 3. 对“未选择之路”的执念: 决策的悖论在于,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对无数可能性的告别。林语溪细腻地描绘了那种“总有更好的选择”的遗憾感,并引入了哲学上的“可能性空间”概念,教导读者如何拥抱“有限性”,将精力从追逐幻影般的“最优解”转移到最大化“当前体验的丰富性”。 --- 第二部分:内心的罗盘——重拾与世界的深度连接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诊断,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治疗与重塑。作者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向内的探索,重新校准那些被外界噪音干扰的内在指南针。 1. 慢下来的艺术与“无目的的活动”: 本章反对将“放松”也变成一种需要打卡的任务。林语溪推崇一种源自东方哲学的“无目的性”实践,例如纯粹的散步、专注的聆听、手工劳作等。这些活动的目的仅仅是“存在”本身,而非达成任何结果。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为自己的心智空间留白,让创造力和直觉得以浮现。 2. 培养“弹性叙事”: 人生是一部不断被重写的故事。对于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往往采用僵硬的叙事方式(“我注定如此”或“这是我的宿命”)。本书提供了“弹性叙事”的框架,鼓励读者将逆境视为情节转折点,而非故事的终结。这种叙事重构能力,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核心心理武器。 3. 感官的复苏: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感官正在退化。我们“看”风景,但很少“感受”光影;我们“听”音乐,但很少“倾听”声音的层次。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感官唤醒练习”,旨在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抽象的思考拉回到具体的物理世界,从而体验到更丰富的“在场感”。例如,专注品尝一杯水、细致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这些日常行为被赋予了冥想的深度。 --- 第三部分:在场的生活——实践的智慧与持续的生长 最终,内在的觉察需要转化为外在的行动。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在日常的互动、工作和关系中,实践这种“持定而松弛”的状态。 1. 工作的意义重构: 我们不需要辞去工作去“寻找自我”,而是可以在工作中发现自我。林语溪主张将工作视为一种“贡献”而非“交换”。当工作与个人的核心价值(而非仅仅是薪水)产生连接时,即便任务艰巨,个体也能维持一种内在的动力和满足感。本章提供了评估个人“价值与任务契合度”的实用工具。 2. 边界的艺术: 真正的内在力量不是无所不能,而是懂得适时说“不”。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设定健康的人际边界,这并非冷漠的自我保护,而是对自我精力和时间资源的负责。通过清晰的沟通模型,读者可以学习如何在不损害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捍卫自己的内心空间。 3. 迎接“未知的美丽”: 结尾处,作者回归到“不确定性”的主题。她指出,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往往诞生于对已知领域的突破和对未知领域的拥抱。真正的“追光者”,不是执着于太阳当前的位置,而是相信即便在黑夜中,星星的光芒依然存在。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不再恐惧未来,而是以一种充满好奇和勇气的心态,迎接那些尚未被命名的、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追光者的旅程》 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会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思维框架,帮助每一位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读者,找到那个永不迷失的——自己心中的罗盘。它适合所有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慢节奏的内心力量,并愿意为心灵成长投入时间与精力的成熟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名字听起来有点“鸡汤”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里面会充斥着空泛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得像是自然流淌的溪水,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更重要的是,它探讨的“幸福”不是那种中了彩票或者事业登顶的瞬间爆发式快乐,而是那种细水长流、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和培养的内在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专注当下”这一主题的深入剖析。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猿意马,总想着未来,或者懊悔过去。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我把心绪拉回了“此时此刻”,比如认真地泡一杯茶,专注地听一段音乐,那种被全然投入的宁静感,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我读到好几处都忍不住停下来,拿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感觉这本书激发了我强烈的自我对话的欲望。它不是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去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这种启发式的引导,比直接灌输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学会了如何自己去挖掘幸福的源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是像一本精致的散文集,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独立存在,但放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深化主题。比如,她会描绘一个在物质上极度富足却内心空虚的人,紧接着又描绘一个生活简单却精神世界丰盈的智者,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得不深思: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放下执念”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坚持”,其实是顽固地抓着已经腐朽的东西不放。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放手”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卸下了好几块沉重的包袱。这本书的文字是内敛而有力量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恰到好处地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像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她的人生智慧为你梳理混乱的思绪,让人读完后,心胸豁然开朗,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踏实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幸福的成本”进行了极其坦诚的剖析。我们总以为幸福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换取的,但作者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幸福其实触手可及”的讯息,只是我们被外界的喧嚣蒙蔽了双眼。其中有几段描写作者如何处理与家人的矛盾和误解的文字,写得极其真实,那种拉扯、那种痛苦,完全不是虚构出来的。她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摩擦和不和谐,反而把这些“灰暗”的部分也纳入了幸福的版图中,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原来,幸福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学会了与烦恼共处,并且在共处中找到平衡的艺术。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缓慢沉思,时而轻快跳跃,就像一次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低起伏,张弛有度。我读到关于“感恩的力量”的那一章时,甚至感动到流泪,不是那种悲伤的泪水,而是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温柔唤醒后的释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资产负债表,把关注点从“我缺少什么”转向“我已经拥有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用一种非常现代,却又饱含东方哲思的方式来探讨人类永恒的主题。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把“物质追求”和“精神富足”之间的界限描绘得如此清晰而又富有弹性。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洞察,她不批判我们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但她巧妙地提醒我们,这种向往不应该异化为无休止的焦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独处”的推崇。在这个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能拥有高质量的独处时间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将独处描绘成与自我深度对话的必要过程,而不是一种孤立的状态。读完后,我竟然开始期待周末的清晨,不再急着打开手机,而是给自己留出一段完全不被打扰的时间,用来阅读,用来放空。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也让人更愿意去珍惜和细读。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赢”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活得舒服自在”的指南,非常推荐给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疲惫的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精神食粮啊,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封面的设计吸引了,那种温暖的色调和柔和的字体,让人一看就觉得很舒服。内容上,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和感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几章,以前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完美”,读完之后才明白,生活中的很多小瑕疵,恰恰是构成我们独特性的关键。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常常通过一些小故事就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不像有些书那样堆砌哲理。读着读着,我甚至能闻到作者描绘的场景中的那种阳光和泥土的味道。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每当生活有点迷茫的时候,我都会想翻开随便看看的“定心丸”。尤其是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扰时,书里提出的那些基于同理心的小建议,真的帮我打开了新的视角,不再钻牛角尖,学会了更温柔地对待周围的人,也包括我自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松弛、更真实的幸福观,那种不需要刻意追逐,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