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入门的、普及性的、方便于读者学习的 初、中级器乐演奏教程,尤其是对于准备考级或者准 备继续考取高一级的学琴者具有较为实用的攻效。与 同类教程相比,本套教程在相对“速成”的基础上, 又不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为为增加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力求在练习曲的编排上兼具一定 的趣味性,因此谓之“快乐音乐”。本教程会使你在 快乐的时光,快乐地“玩儿好”快乐的音乐。希望你 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玩儿好你的“技巧与练”, 成为一位演奏快乐音乐的快乐音乐家。
刘达章编的《扬琴演奏艺术(技巧与练习)》是本 套丛书之一册。在学习演奏技巧的顺序安排上分为三 个阶段:1.弹弦基础。2.轮竹技巧及和声、复调技法 。3.综合性技法。特别是本书对扬琴演奏中弹、轮、 颤、滑、点、拨、揉、勾等八大技法清晰明了的教授 ,会使你受益匪浅。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一、早期传统扬琴
二、传统扬琴的发展
三、传统扬琴艺术流派的形成
四、当代扬琴的发展
第二节 扬琴的结构和各部名称
第三节 三种扬琴
一、401快速转调扬琴
二、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敦煌81型扬琴
第四节 琴竹、琴架
一、琴竹
二、琴架
第二章 扬琴的演奏方法
第一节 演奏姿势
第二节 持琴竹方法
第三节 弹弦方法
一、正确的弹弦动作
二、准确掌握*佳发音点的技术动作
第四节 竹法及其运用
一、竹法
二、竹法的运用
第五节 演奏符号
第三章 扬琴的演奏技巧
第一节 弹弦技巧及其练习
一、单竹练习
二、双竹练习
三、单竹双音练习
四、几种类型的弹奏练习
五、弹弦技巧的综合练习
第二节 轮竹技巧及其练习
一、双竹轮练习
二、单竹轮练习
三、弹奏和声性两声部织体的练习
四、弹奏复调性两声部织体的练习
五、轮竹技巧的总综合连续
第三节 点弦技巧及其练习
一、顿音技巧及其练习
二、泛音技巧及其练习
第四节 拨弦与滑拨技巧及其练习
一、拨弦技巧及其练习
二、滑拨技巧及其练习
三、拨弦与滑拨技巧的综合练习
第五节 颤竹技巧及其练习
一、但颤竹练习
二、双颤竹练习
三、连续尝竹练习
第六节 滑竹机巧及其练习
一、单滑竹练习
二、双滑竹练习
作为一个已经学习扬琴多年,但总感觉自己停滞不前的中年爱好者,我对于那些针对初学者的教材往往提不起兴趣,因为它们的内容对我来说太过基础。但是,这本专门深入探讨扬琴演奏艺术的书籍,却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共鸣。它最打动我的,是其中关于“演奏中的心理调适与舞台管理”这部分内容。在我们的演奏生涯中,技术不是唯一的障碍,临场紧张、注意力分散这些“心魔”往往才是毁掉一次精彩演出的元凶。这本书用一种近乎哲学的笔触,探讨了演奏者如何与乐器建立一种深层的、超越技巧的默契,如何将排练时的最佳状态稳定地移植到舞台上。我学习了它建议的几种快速冥想和呼吸控制方法,虽然听起来有些玄妙,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它们对于缓解我面对听众时的手部僵硬现象,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不再仅仅是一本“弹奏指南”,更像是一本“演奏家心法”。它拓宽了我对“演奏艺术”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音乐的完美呈现,是身心合一的结果。
评分这本关于扬琴演奏的指导书,着实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扬琴这门乐器,入门看似容易,但想真正弹得出神入化,其中的门道可深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乐感”和“技巧”掰开了揉碎了教。比如,关于竹弦的击打角度和力度控制,作者竟然配上了非常细致的图解,甚至连手指在竹钯上的微小变化都考虑进去了,这对于我这种靠自己摸索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我试着按照书里讲解的“微颤音”练习,一开始还觉得别扭,但坚持了几天后,确实能感觉到音色上的变化,那种通透感和颗粒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关注“怎么弹快”,更注重“怎么弹好听”。书中用了不少篇幅来探讨不同乐曲风格下的音色处理,比如演奏民乐的婉约和演奏西方小品时的明快感,这种对音乐表现力的引导,让我体会到了原来扬琴的潜力远不止我之前想象的那么有限。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又严厉的老师,在你遇到瓶颈时,总能准确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空泛地叫你“多练习”。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人,尤其是涉及到乐器调音和音准控制的部分,总觉得教科书上的描述过于简单化了。翻阅这本关于扬琴演奏的专业读物时,我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对扬琴的共鸣箱体特性、不同温度湿度对音色的影响,甚至细致到不同品牌琴弦在不同力度下的动态反应都有深入的分析。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基于听觉训练和物理反馈的音准校正体系,这远超出了我之前听老师口述的经验之谈。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讨论如何利用扬琴的特定泛音来“修正”听觉上的偏差,这种基于声学原理的实践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调律准确性,也让我对扬琴这件乐器的声音结构有了更微观的认识。我过去只是被动地接受琴的声音,现在,我能主动地去“塑造”每一个音符的品质,这种掌控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专业深度,足以让专业的音乐院校学生进行参考研究。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好几本所谓的“乐器精通”类书籍,很多都是把别人已经发表过的练习曲目简单罗列一遍,然后敷衍地写几句技术说明,读起来枯燥乏味,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然而,这本关于扬琴演奏的著作,却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的完美结合。它对传统演奏技法的梳理,可以说是做到了“追本溯源”。作者没有满足于仅仅介绍现有的指法,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指法背后的声学原理和历史沿革,这让我在学习技巧时,多了一层理解的深度。我特别欣赏它在“连音处理”那一章的论述,作者打破了传统的“一弓到底”的僵硬概念,提出了几种适应现代扬琴演奏需求的快速换把和粘连技巧,这些技巧的示范性练习材料,设计得极其巧妙,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合理,让人感觉每一步提升都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的。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尝试运用到我正在练习的曲目中,果然,原本那些听起来有些断裂的乐句,现在变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那种听觉上的愉悦感是语言难以形容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所以然”,而不仅仅是“所以然”。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本书抱有怀疑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传统乐器的“艺术”类书籍,往往华而不实,内容空洞。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和内容深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模块化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功到高级表现力的完整学习路径。我特别赞赏它在“改编与创作”方面提供的思路。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能够在演奏现有曲目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演奏者来说,知道如何处理和改编不完全适合扬琴特性的作品至关重要。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改编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箱”——如何分析旋律的连贯性、如何合理利用扬琴的音域优势、以及如何巧妙地处理不适合击弦的音程。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音乐再创作的兴趣,让我看到了扬琴在现代音乐语境下更广阔的生命力。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渴望超越模仿、走向创造的演奏者准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