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全械集 |
| 作者 | 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
| 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407791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
| 作者简介 | |
|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对技法细节的深度探究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关注书中对具体技法细节的描述,这部分内容简直是宝藏。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含糊其辞,而是力求精准地还原老先生在实战或教学中对招式的要求。比如讲到“野马分鬃”时,作者引用了多处李老先生的口述记录,详细剖析了前臂的旋转发力和腰胯的配合,那种要求身体如同被橡皮筋拉开又瞬间收紧的感觉,通过文字被描摹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听劲”的阐述,这在太极拳理论中是最为飘渺的概念之一,但书中却尝试用一些非常具体的触觉反馈来类比,比如“如同被一根细线牵引,既不能断,又不能太紧”。我尝试对照自己平时练习的套路,发现自己过去对这些动作的理解确实太表面化了,只是停留在外形模仿的阶段,而这本书则赤裸裸地指出了内在结构上的不足。这种刨根问底的写作风格,对于已经有些年头的老拳友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它提供了校正自身偏差的参照系,让多年盘桓不前的技艺有了一次重新审视和提升的机会。
评分历史背景与人物侧写交织的魅力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并非单一的武术手册模式,它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陈吴两家太极拳的历史传承脉络。这使得阅读过程像是在追溯一部武术史诗。通过对李经梧先生早年师从陈发科、后又与吴鉴泉先生交流学习的详尽记录,我们得以一窥二十世纪初期太极拳在北方的流传轨迹,以及不同流派之间那种既竞争又互相借鉴的复杂关系。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技术讨论中的轶事,比如关于一次比武的情景描述,或是老先生对某位同行的评价,这些都赋予了技术理论以鲜活的血肉。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打拳”,更关乎“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伟大的武术家是如何思考和成长的”。这种全景式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让读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招式本身,而是将拳术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人文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评分对文字的“不可言传”的探讨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尝试解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太极要旨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矛盾”的努力。作者似乎深知,真正的太极功夫,一旦落入文字,便会失去其灵动和微妙,但他们仍旧锲而不舍地尝试建立起一套描述体系。这种尝试本身就很有意义。例如,书中描述站桩时对“空松”的要求,用了很多意象化的词汇,比如“如坐洞中,四壁空虚”或者“身体如同悬浮在水中”。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只追求表面花哨动作的人来说,这些文字可能显得空洞乏味。但对于那些真正体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拳友而言,这些描述犹如找到了共鸣的钥匙,能够瞬间打开对更高层次境界的想象。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组高维度的参照点,让你在自己的身体经验中去寻求最贴合的那个“点”。这种引导式的写作,考验着读者的悟性和自身的实践积累,也因此,这本书的阅读价值会随着读者的武术生涯的推进而不断增长。
评分从实战角度检验拳理的严谨性 这本书最令人信服的一点,在于它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技术实用性的严苛检验。它没有沉溺于神话光环,而是不断回归到“如何应用”的核心问题上。书中对推手过程中的各种破绽、应对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身体调整来瞬间瓦解对手的来力,都有着非常务实且冷峻的分析。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所有的理论和气感,最终都要转化为在接触中能否有效控制对方的能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用意不用力”的精辟解读——它不是鼓励懒散,而是强调力量的“质量”而非“数量”。书中举例说明,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接触,如果结构得当,其破坏性远超蛮力的对抗。这种强调实战效能的严谨态度,使得全书的技术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它让人相信,这套体系是经过无数次检验的,而非空中楼阁。对于渴望将传统拳理转化为现代搏击思维的习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评分初读的震撼与困惑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古朴,封面上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历史的烟云之中。我最初翻开这书,是抱着一种对传统武术宗师的敬仰之情的。李经梧老先生的名头,在太极拳界那可是如雷贯耳,传说中的“武痴”一个。然而,刚读几页,我就感到了一丝微妙的疏离感。文字的密度相当高,大量的术语和对拳理的抽象阐述,初学者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通俗易懂的武术教学书籍,恨不得把每一个动作都分解成图文并茂的步骤。这本书更像是老先生留下的心法备忘录,或者说是某种高度凝练的内部传授记录。我花了很大力气去理解那些关于“掤、捋、挤、按”在不同层次上的微妙变化,那些描述气感流转的句子,读起来玄之又玄,让人不禁要停下来,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回味,甚至要自己比划几下才能勉强捕捉到一丝丝的边际。这种阅读体验是挑战,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它迫使你放下浮躁,真正沉浸到对内家功夫核心哲学的探索之中。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足够的根基去完全消化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