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李經梧傳陳吳太極全械集 |
| 作者 | 王大勇 呂德和 梅墨生 |
| 定價 | 49.00元 |
| 齣版社 | 當代中國齣版社 |
| ISBN | 9787515407791 |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2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李經梧(1912~1997)為中國20世紀一代武術大師,太極拳傢。他在武術上融吳式、陳式、楊式、孫式等四傢太極功夫於一體,臻於化境。本書為《大道顯隱——李經梧太極人生》(2007年版)、《李經梧太極內功及所藏秘譜》(2010年版)的續篇,集中收入瞭李經梧學習並傳授的陳式和吳式太極拳械的主要套路。內容有陳式太極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吳式太極拳、劍、刀,太極推手和太極杆,同時也收入瞭李經梧入室弟子、再傳弟子名錄。 |
| 作者簡介 | |
| 呂德和,1955年生,李經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總工會工人療養院教授太極拳。現為秦皇島市武術協會副主席、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在德國、澳大利亞分彆創辦“德和國際太極拳學院”,多次在全國、省級太極拳比賽中獲奬。齣版有《傳統陳吳太極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從李經梧先生遍習太極拳械。曾齣任河北省武術協會委員、秦皇島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秦皇島市太極拳研究會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國際國內重大賽事中奪得,並有多人獲評武術段位六段、七段。其業績載入《中國太極拳大百科》等辭書。 梅墨生,1960年生,李經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傢內丹學者鬍海牙先生弟子。現為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武當百傑、國際健身氣功聯閤會科學與養生委員會委員。中國武術七段。書畫傢,國傢一級美術師,供職於中國國傢畫院。編著有《大道顯隱——李經梧太極人生》《李經梧太極內功及所藏秘譜》,其業績載入《中國太極拳大百科》等辭書。 李樹峻, 1942年生,李經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訓。現為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武術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兩次獲得北京市武術比賽太極拳冠軍。退休前為618廠下屬101廠廠長。 |
| 目錄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編輯推薦 | |
| 集內功、技擊推手、養生為一體;是道、武、醫的結晶 收入李經梧入室弟子、再傳弟子*名錄 |
| 文摘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序言 | |
| 暫無相關內容 |
曆史背景與人物側寫交織的魅力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並非單一的武術手冊模式,它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曆史背景和陳吳兩傢太極拳的曆史傳承脈絡。這使得閱讀過程像是在追溯一部武術史詩。通過對李經梧先生早年師從陳發科、後又與吳鑒泉先生交流學習的詳盡記錄,我們得以一窺二十世紀初期太極拳在北方的流傳軌跡,以及不同流派之間那種既競爭又互相藉鑒的復雜關係。我特彆喜歡那些穿插在技術討論中的軼事,比如關於一次比武的情景描述,或是老先生對某位同行的評價,這些都賦予瞭技術理論以鮮活的血肉。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打拳”,更關乎“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個偉大的武術傢是如何思考和成長的”。這種全景式的描繪,極大地豐富瞭對太極拳文化的理解,讓讀者不再僅僅局限於招式本身,而是將拳術置於一個更宏大的人文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
評分初讀的震撼與睏惑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為古樸,封麵上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曆史的煙雲之中。我最初翻開這書,是抱著一種對傳統武術宗師的敬仰之情的。李經梧老先生的名頭,在太極拳界那可是如雷貫耳,傳說中的“武癡”一個。然而,剛讀幾頁,我就感到瞭一絲微妙的疏離感。文字的密度相當高,大量的術語和對拳理的抽象闡述,初學者讀起來簡直像是在啃一塊硬骨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通俗易懂的武術教學書籍,恨不得把每一個動作都分解成圖文並茂的步驟。這本書更像是老先生留下的心法備忘錄,或者說是某種高度凝練的內部傳授記錄。我花瞭很大力氣去理解那些關於“掤、捋、擠、按”在不同層次上的微妙變化,那些描述氣感流轉的句子,讀起來玄之又玄,讓人不禁要停下來,在腦海中一遍遍地迴味,甚至要自己比劃幾下纔能勉強捕捉到一絲絲的邊際。這種閱讀體驗是挑戰,也是一種獨特的享受——它迫使你放下浮躁,真正沉浸到對內傢功夫核心哲學的探索之中。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足夠的根基去完全消化這些文字背後的深意。
評分對文字的“不可言傳”的探討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嘗試解釋那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太極要旨時,展現齣一種近乎“矛盾”的努力。作者似乎深知,真正的太極功夫,一旦落入文字,便會失去其靈動和微妙,但他們仍舊鍥而不捨地嘗試建立起一套描述體係。這種嘗試本身就很有意義。例如,書中描述站樁時對“空鬆”的要求,用瞭很多意象化的詞匯,比如“如坐洞中,四壁空虛”或者“身體如同懸浮在水中”。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隻追求錶麵花哨動作的人來說,這些文字可能顯得空洞乏味。但對於那些真正體會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拳友而言,這些描述猶如找到瞭共鳴的鑰匙,能夠瞬間打開對更高層次境界的想象。它不是給你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組高維度的參照點,讓你在自己的身體經驗中去尋求最貼閤的那個“點”。這種引導式的寫作,考驗著讀者的悟性和自身的實踐積纍,也因此,這本書的閱讀價值會隨著讀者的武術生涯的推進而不斷增長。
評分對技法細節的深度探究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關注書中對具體技法細節的描述,這部分內容簡直是寶藏。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含糊其辭,而是力求精準地還原老先生在實戰或教學中對招式的要求。比如講到“野馬分鬃”時,作者引用瞭多處李老先生的口述記錄,詳細剖析瞭前臂的鏇轉發力和腰胯的配閤,那種要求身體如同被橡皮筋拉開又瞬間收緊的感覺,通過文字被描摹得淋灕盡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聽勁”的闡述,這在太極拳理論中是最為飄渺的概念之一,但書中卻嘗試用一些非常具體的觸覺反饋來類比,比如“如同被一根細綫牽引,既不能斷,又不能太緊”。我嘗試對照自己平時練習的套路,發現自己過去對這些動作的理解確實太錶麵化瞭,隻是停留在外形模仿的階段,而這本書則赤裸裸地指齣瞭內在結構上的不足。這種刨根問底的寫作風格,對於已經有些年頭的老拳友來說,無疑是極具價值的,它提供瞭校正自身偏差的參照係,讓多年盤桓不前的技藝有瞭一次重新審視和提升的機會。
評分從實戰角度檢驗拳理的嚴謹性 這本書最令人信服的一點,在於它始終貫穿著一種對技術實用性的嚴苛檢驗。它沒有沉溺於神話光環,而是不斷迴歸到“如何應用”的核心問題上。書中對推手過程中的各種破綻、應對策略,以及如何通過細微的身體調整來瞬間瓦解對手的來力,都有著非常務實且冷峻的分析。作者似乎在反復強調,所有的理論和氣感,最終都要轉化為在接觸中能否有效控製對方的能力。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用意不用力”的精闢解讀——它不是鼓勵懶散,而是強調力量的“質量”而非“數量”。書中舉例說明,一個看似輕描淡寫的接觸,如果結構得當,其破壞性遠超蠻力的對抗。這種強調實戰效能的嚴謹態度,使得全書的技術論述充滿瞭說服力,它讓人相信,這套體係是經過無數次檢驗的,而非空中樓閣。對於渴望將傳統拳理轉化為現代搏擊思維的習武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