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2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44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帝国竟然并未就此灭亡?!
小学老师成了日本骑兵之父,近代日本骑兵的发展与其在日俄战争里的表现。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的一场战争。
一步一步讲解如何还原绘制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唐刀。
内容提要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特拉布宗作为拜占庭帝国的残存势力之一在1453年后又坚持了数年之久。它是何时出现,又是怎样消亡的呢?在日俄战争中*次登场,这个存续时间不长却又经历颇丰的兵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他们在日俄战争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长达68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平定准噶尔之役。唐刀作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其真容如何?且看《战争事典032》。
目录
前言
后的拜占庭帝国——1461年奥斯曼征服特拉布宗始末
争夺辽东的铁蹄——秋山好古与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骑兵部队
龙与狼的后较量——17到18世纪的清朝准噶尔战争简史
唐刀的真容——从复刻绘制窦皦墓出土唐代环首刀说起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写作并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10余本作品;书评《战争》《成吉思汗的崛起》《极简人类史》《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还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优美的战争》等科普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近正在与几个朋友一起做外国历史引进项目推进活动,已完成《德国史稿》《十字军史》等的推荐出版,现正推进兰克史学和牛津史学系列的出版活动。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写作并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10余本作品;书评《战争》《成吉思汗的崛起》《极简人类史》《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还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优美的战争》等科普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近正在与几个朋友一起做外国历史引进项目推进活动,已完成《德国史稿》《十字军史》等的推荐出版,现正推进兰克史学和牛津史学系列的出版活动。
ELYSIA:近现代东亚军事研究爱好者,关注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事发展与太平洋战争历史探究。
何俊宏:90后历史爱好者。闲暇之余除爱好射箭格斗外,专好阅读古代军事史、中国边疆史以及游牧民族史的相关书籍,主要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及西北边疆史地。遍观中外著作,颇有所得。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又要经历一次艰难的阅读过程。我通常对这类题材的书籍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抗拒,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充斥着陈词滥调,很难有新的亮点。然而,《战争事典032》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在内容上的严谨性毋庸置疑,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考据上的用心,那些详实的数据和史料引用,都支撑起了一个个扎实的论断。但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晦涩难懂,反而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作者似乎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能够将错综复杂的战争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更难得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那些理论性的概念。比如,在讨论某种战术的有效性时,书中会引用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并进行细致的剖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深入地去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能和很多人不太一样。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封面上的“战争事典”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策略、谋略的讨论,我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或者至少能引发我对某些战术思想的思考。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侧重于…嗯,如何说呢,它更像是一份客观的记录,一份关于历史事件的清单。大量的事件被罗列出来,时间、地点、参与者、结果,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那么直接。但是,它似乎缺乏一种深入的解读,一种对事件背后动因的挖掘,或者对结果影响的探讨。我没有看到作者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看到他对“如果当初…会怎样”进行假设性的推演。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日记,上面记载了发生过的一切,但却缺失了日记主人内心的独白和情感的流露。我渴望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共鸣的思考,一些能够触及灵魂的洞察,但最终,我只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事件,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却始终无法在我心中激起涟漪。对于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份基础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思考再三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我实在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我是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它所讲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强烈的“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感觉”扑面而来。我本来以为它会像某些经典的史诗巨著那样,用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或者深入剖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复杂因素。结果,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嗯,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一本极其详尽的,但又缺少灵魂的百科全书。大量的名词、时间、地点、人物一股脑地涌过来,却没有一点点让我能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的东西。我努力去理解,去寻找那些故事性,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战略战术背后的智慧与血泪,但都如同隔着一层玻璃,模模糊糊,触不可及。我甚至怀疑,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否就是为了堆砌信息,而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传递一种思想。这种感觉,就像是去看一场精心准备的盛大烟花表演,你看到了绚丽的光彩,但却没有听到震撼的响声,也没有感受到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最终,我合上了书,心中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失望,而不是对知识的满足。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某些段落所吸引。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片段,它们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某个侧面。比如,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详细描绘了后勤补给在一次战役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将目光从前线战场移开,关注到幕后支持的叙述,让我耳目一新。还有一些对决策者内心挣扎的描写,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张力,让我感受到了权力和责任的双重压力。然而,这种精彩的片段,似乎在整本书中显得有些零散,不成体系。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其中有些碎片异常精美,色彩鲜艳,但大多数碎片却显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模糊不清。我努力想将它们拼接起来,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但总感觉缺少了一些关键的部分,或者连接处不够顺畅。我希望它能有一个更清晰的主线,一个更贯穿始终的叙事逻辑,能够将那些闪光的细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更加有力的整体。目前的阅读体验,更多的是一种“看点”和“缺憾”并存的状态,它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潜力,但也更加期待它能有更完美的呈现。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战争事典032》的期望值其实挺低的。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硬核”的历史读物,总觉得它们枯燥乏味,充满了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概念。然而,这次我被彻底打脸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简直是颠覆了我对战争类书籍的认知!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铺陈的流水账,也不是那种只关注宏大战场画面的视角。取而代之的是,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甚至有些跳跃的方式,将我们拉进了历史的洪流。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战场、不同的年代,却又能精准地抓住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某场战役的描述,不仅仅是军队的调动和战术的运用,更是对士兵们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的刻画,那些简短的对话,那些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叙事手法,让我读来津津有味,甚至好几次因为沉浸其中而忘记了时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那冰冷数字背后鲜活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