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格拉納多斯《戈雅之畫》 |
| 叢書名: | 21世紀鋼琴教學叢書 |
| 作者/主編: | 李承遠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82801 |
| 齣版年份: | 2017年4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9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5元 |
| 實際重量: | 0.281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承遠,現任瀋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係鋼琴主科教師。
本科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鋼琴係,師從鋼琴演奏傢、教育傢金石教授。
1999年留學英國音樂學院,主修鋼琴演奏
2004年4月赴德國法蘭剋福參加“威斯巴登”鋼琴比賽榮獲青年組第二名。現任遼寜省音樂傢協會會員,瀋陽音樂學院鋼琴考級評委。
情話
窗口訴懷
燭火凡丹戈舞
少女與夜鶯
愛與死:民謠
尾奏:幽靈小夜麯
《格拉納多斯<戈雅之畫>(教學版)/21世紀鋼琴教學叢書》介紹瞭《戈雅之畫》鋼琴組麯,共由六首作品組成:1.情話,2.窗口訴懷,3.燭火凡丹戈舞,4.少女與夜鶯,5.愛與死:民謠;6.尾奏:幽靈小夜麯。每首都是描寫戈雅的一幅畫作。
1.首《情話》,采用瞭霍達舞麯的節奏特點。主題鏇律聲部運用瞭多種變奏手法,以雙手的三拍子舞麯節奏與三連音鏇律綫條結閤,錶現齣歡快的愛情畫麵,樂麯充滿舞蹈的氣息。
2.第二首《窗口訴懷》,采用瞭切分的節奏特點並運用瞭復閤節拍。在演奏琶音時,保持手臂和手腕的放鬆與平穩,盡量用手指力量控製音色變化,連接自如並強調低音。
3.第三首《燭火凡丹戈舞》,采用瞭西班牙凡丹戈民族舞麯熱情、奔放的節奏特點。此麯雙手多處齣現三連音的節奏型,展現瞭西班牙的民族舞蹈畫麵。在演奏三連音時,應注重橫嚮與縱嚮的音響效果與節奏動感。在演奏時以強調高聲部鏇律采增加舞麯的韻律。
4.第四首《少女與夜鶯》,鏇律具有抒情、憂傷的色彩。在演奏時運用貼鍵連奏,應加入柔音踏闆與音後踏闆的結閤。正確處理鏇律聲部與伴奏聲部的力度變化,彈奏齣不同的和聲色彩變化,使音樂富有幻想性。
5.第五首《愛與死:民謠》,3/4拍與6/8拍的結閤。*大的節奏特點是雙手多處齣現三連音、五連音、六連音的節奏型及重音不規則齣現。此麯音樂織體更加豐富。增強瞭音響效果。從樂譜中可以看到作品標有8種不同的錶情術語。在演奏時,鏇律聲部與伴奏聲部的對比及鏇律聲部的音量控製,錶現不同的音樂效果與層次,樂句氣息平穩,富有歌唱性。
6.第六首《幽靈小夜麯》,以輕巧的跳音奏齣神秘的音樂,仿佛在模仿吉他的彈奏效果。在彈奏時,跳音輕巧短促富有彈性。手掌與手臂動作幅度小一些,以便使跳音彈奏有顆粒性。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透過封麵就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藝術氣息。我尤其喜歡它在紙張選擇上的用心,那種微微的粗糲感,握在手裏仿佛就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其考究,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讓每一幅畫作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不會讓人感到擁擠。閱讀的體驗,從翻開書的第一頁就開始瞭,它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燙金字體的選擇和書脊的裝訂方式,都透露齣齣版方對藝術作品的敬畏之心。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和收藏價值,讓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把玩,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質感。我常常在光綫不同的環境下觀察它的封麵,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光影在不同的材質上摺射齣的效果,簡直令人著迷。可以說,這本書的實體本身,就是對“視覺藝術”的一種緻敬。
評分這本書在情感層麵上對我産生的共鳴,是任何純粹的技術分析所無法比擬的。它成功地挖掘齣瞭藝術創作背後那份復雜而又真實的人性掙紮與光輝。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畫傢在麵對自我極限、社會壓力以及時代變革時的那種孤勇和堅持。作者並沒有美化或神化這些藝術巨匠,而是將他們還原為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成功與痛苦一樣深刻。這種真實感,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藝術史之間的距離,讓我們明白,偉大的作品往往源自於最深刻的生命體驗。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被一種強大的生命力所充盈,那份對美的執著追求,那種穿越時空依然能夠直擊人心的力量,遠超齣瞭畫作本身所承載的文化符號。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藝術重新迴歸到“人”的範疇內,使我們感動、反思並被激勵。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讓人感到由衷信服的基石。它絕非一本泛泛而談的“藝術普及讀物”,而是建立在紮實考據和深厚學理基礎之上的精品。每當提到一個關鍵的曆史節點或藝術流派的變革時,作者總能精準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並給齣自己獨到的、有充分論據支撐的觀點。我尤其贊賞其中關於文獻溯源的部分,那些看似枯燥的注釋和索引,實則構建瞭一個堅不可摧的知識體係,讓讀者可以順藤摸瓜,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這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使得全書的論點都擲地有聲,充滿瞭權威感,但同時,作者又巧妙地避開瞭學院派的僵硬和傲慢,使得專業性與可讀性達到瞭完美的平衡。對於真正想在藝術史領域有所建樹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工具書”和“思想指南”。
評分閱讀這套書的感受,就好比經曆瞭一場精心策劃的沉浸式展覽,隻不過媒介從空間轉移到瞭紙麵。每一次翻閱,都能喚醒我對某種色彩組閤或綫條走嚮的全新感知。作者對於光影的捕捉和對筆觸力量的分析,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層次。我發現自己開始關注那些以往會忽略的細節,比如顔料堆疊的厚度、底稿的痕跡,甚至是畫傢在創作過程中可能經曆的情緒波動。這種由內而外的滲透力,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觀看”這件事的理解。它教會我如何更深入、更有層次地去“閱讀”圖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形象識彆。讀完之後,走在街上,看到尋常的景物,都會不自覺地帶入一種新的觀察濾鏡,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重新調色和構圖瞭一般,實在是一種美妙的精神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部分,作者的敘事方式簡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壁爐邊娓娓道來那些塵封的往事。他的筆觸細膩得如同工筆畫,卻又時常跳脫齣來,用一種宏大的曆史觀來審視個體命運的起伏。我特彆欣賞那種將專業知識融入生活化解讀的技巧,它沒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的優美語言,將復雜的藝術理論闡釋得清晰透徹。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總能在不經意間被某個精妙的比喻或獨到的見解所震撼。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人感覺作者並非隻是在“描述”作品,而是在與創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敘述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時而急促,時而舒緩,仿佛跟著作者的思緒在藝術的長河中漂流,時而沉浸於某個時代的具體場景,時而又被拉迴到對永恒主題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