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辑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第六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美国)斯蒂凡·库斯特卡 (美国)多萝茜·佩恩 译者:杜晓十
第*部分基本理论
第*章音高元素
键盘与八度音区
五线谱记谱法
大调音阶
大调调号
小调音阶
小调调号
音级名称
音程
纯音程、大音程、小音程
增音程与减音程
音程的转位
协和与不协和和声音程
小结
拓展学习
第二章节奏元素
节奏
时值符号
拍子与速度
节拍
拍子的细分
单拍子拍号
复拍子拍号
拍号综述
更多的时值符号
小结
拓展学习
第三章三和弦与七和弦概述
导言
三和弦
七和弦
和弦的转位
转位标记与数字低音
字母标记
在不同织体中辨识和弦
小结
拓展学习
第四章大调和小调的自然和弦
导言
小调音阶
大调的自然三和弦
小调的自然三和弦
大调的自然七和弦
小调的自然七和弦
小结
拓展学习
第二部分自然三和弦
第五章声部进行的基本原则
导言
旋律线
和弦的记谱
单个三和弦的声部写作
平行进行
小结
拓展学习
第六章原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导言
同和弦反复原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根音四(五)度关系原位三和弦
声部写作
根音三(六)度关系原位三和弦
声部写作
根音二(七)度关系原位三和弦
声部写作
乐器音域及移调乐器
小结
第七章和声进行与模进
导言
模进与五度圈
Ⅰ和弦和Ⅴ和弦
Ⅱ和弦
Ⅵ和弦
Ⅲ和弦
Ⅶ和弦
Ⅳ和弦
常见的例外
小调的不同点
含有七和弦的进行
关于和声模进的更多情况
为简单旋律配和声
结论
小结
第八章三和弦的第—转位
导言
分解和弦式低音
第*转位三和弦的使用
字母标记中的转位和弦
平行六和弦
第*转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高音部—低音部对位
小结
拓展学习
第九章三和弦的第二转位
导言
分解和弦式低音与旋律化低音
终止四六和弦
经过四六和弦
持续音四六和弦
第二转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小结
第十章终止,乐句,乐段
曲式
终止
终止与和声节奏
动机与乐句
莫扎特:《欢乐颂》
乐段
句子
小结
第十一章和弦外音(1)
导言
和弦外音分类
经过音
邻音
延留音与上行延留音
简单织体的修饰
数字低音与字母标记
小结
第十二章和弦外音(2)
倚音
规避音
邻音组
先现音
持续音
和弦外音分析中的特殊问题
小结
拓展学习
第三部分自然七和弦
第十三章V7和弦
导言
声部进行的一般原则
原位V7和弦
三声部中的V7和弦
V7和弦的其他解决
转位V7和弦
V65和弦
V43和弦
V42和弦
七音的到达
小结
第十四章Ⅱ7和弦与Ⅶ7和弦
导言
Ⅱ7和弦
大调Ⅶ7和弦
小调Ⅶ7和弦
小结
第十五章其他自然七和弦
Ⅳ7和弦
Ⅳ7和弦
Ⅰ7和弦
Ⅲ7和弦
七和弦与五度圈模进
小结
……
第四部分半音体系(1)
第五部分半音体系(2)
第六部分20世纪音乐概述
附录A乐器音域及移调乐器
附录B字母标记
附录C集合分类表
附录D自测答案
谱例索引
译后记
CD目录
《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第6版)/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自1989年起稳居美国音乐理论教学教材的**和主导地位;二十年来,应用于全美八百多所高校的音乐理论一线教学实践中;历时六次修订,2009年,第六版来到中国;以化的知识结构、科学化的叙述方式、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媒体化的教辅手段,与中国音乐师生分享教育资源。
翻开这本厚重的乐理宝典,扑面而来的首先是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学术气息。对于初涉和声学领域的学习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的基石。作者的叙述方式如同精密仪器的操作指南,每一个和弦的构成、每一个转调的逻辑,都被分解得如同化学分子结构图一般清晰可辨。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深入骨髓的逻辑推演,尤其是在处理到那些复杂的、涉及多声部织体建构的部分时,几乎需要全程备着纸笔,随时准备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理论节点。它的优势在于其无懈可击的体系性,它不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深入探讨“为什么非得这么做”的内在规律。不过,对于那些追求灵感和即兴表达的音乐人而言,这种过于规范化的讲解方式,可能会在初期产生一种束缚感,仿佛所有的可能性都被预先框定在了既有的法则之内。但这本教材的价值恰恰在于,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法则”的坚实地基,才能更自由、更有底气地去探讨和打破它们。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而非轻松愉快的“读物”,但正是这份沉甸甸的重量,保证了其作为经典参考资料的地位。
评分作为一本理论教材,其排版和图表的清晰度直接影响了学习体验。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密集的乐谱示例,无论是用于展示和声的层级关系,还是用来佐证二十世纪音乐中不协和音的逻辑性,都处理得赏心悦目。特别是涉及到复杂的对位和复调写作时,通过不同的字体和符号区分不同的声部,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担。我发现,在学习那些需要视觉辅助才能理解的理论点时,例如封闭式和开放式和声的结构差异,或者某个复杂的变音记号如何影响调性中心的转移,清晰的示例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视觉上的解码过程。这本教材在注重知识的深度之余,并没有牺牲掉阅读体验的舒适度,这一点在面对如此庞杂的音乐知识体系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我对本书中处理“新材料”和“旧范式”交接部分的处理方式印象尤为深刻。在讲解了古典和浪漫主义和声的成熟体系后,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弃它们,而是将后来的作曲家如何“解构”这些传统作为切入点。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策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既有框架的修正、拉伸或扭曲。例如,书中对功能和声从瓦格纳后期开始的“游移”状态的描述,就非常到位地解释了为何后来的作曲家会转向无功能和声。这种对历史脉络的尊重和清晰的因果链条梳理,使得学习者能够将理论知识放入一个动态的历史框架中去审视,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和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现代音乐美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构设计,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感觉是那种典型的、沉稳的学院派风格,极少使用情绪化的词汇,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描述性的语调。这在传授严谨的科学性知识时是必要的,但也意味着它不会主动“讨好”读者。你必须主动去挖掘其中的精髓。我记得有一次我被某个特定的调式和弦使用方法困扰了很久,反复查阅了前后的章节,最终在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配器技巧讨论中,找到了关键的理论依据。这说明作者的知识体系是高度互联的,信息分布得非常密集,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进行跨章节的知识整合。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入门”的书,但它绝对是能将你塑造成一个“扎实”的音乐学者的书。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理解层次,体现出其作为一本优秀参考著作的耐读性。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二十世纪音乐的演变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广度和深度。它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几位巨匠的作品,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涵盖了不同流派和地域影响的音乐图景。我特别欣赏它对非德奥传统,例如德彪西印象主义的精致解析,以及对新维也纳乐派十二音体系的细致剖析。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音乐博物馆,每一件展品——无论是特定的和声进行、还是特定的配器手法——都有其明确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注解。然而,对于那些对特定作曲家或特定流派抱有强烈偏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概述”性质可能会显得不够聚焦。它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一定的音乐背景知识,才能真正跟上作者在不同音乐语境间快速切换的节奏。如果期待找到某一位作曲家某一特定作品的深度分析,这本书可能无法提供,但若想建立起对整个二十世纪音乐思潮变迁的宏观认知,它绝对是无可替代的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