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通史 音乐卷(修订本)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 |
| 作者/主编: | 于润洋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9508 |
| 出版年份: | 2003年 |
| 版次: | 第3版 |
| 总页数: | 438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68.00元 |
| 实际重量: | 8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内容丰富,理论深厚,性强。是普通同等教育艺术学生的好教材。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七编内容。《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 音乐卷)》(修订本)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之“音乐卷”。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通史。全书共分七编,以时间为序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马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全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厚,性强。是普通同等教育艺术学生的好教材。
说实话,我买这本《西方音乐通史》是冲着它在考研圈里的口碑去的,但真正读下来,最大的惊喜是它在宏大叙事下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比如在巴洛克时期,很多教材只是泛泛而谈巴赫和亨德尔的伟大,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播种-开花-结果”式的赋格曲结构是如何一步步完善的,还对歌剧“正歌剧”与“改革歌剧”之间的张力做了非常精彩的对比分析。我个人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乐派尤其感兴趣,这本书没有将他们简单地归类为追随贝多芬或瓦格纳的“后辈”,而是清晰地梳理了แต่ละ国家(如俄国五人组、捷克民族乐派)是如何从民间音乐和史诗中提炼出独特的音乐语言,并最终形成与德奥主流抗衡的力量的。这种将音乐发展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西方音乐”的理解边界,让它不再是孤立的声音艺术,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学术化,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枯燥,尤其是涉及早期音乐理论概念的部分,文字简练到近乎晦涩。但正是这种“不讨好读者”的硬核态度,保证了其内容的专业水准。我发现作者在对特定音乐时期或风格进行总结时,往往能提炼出几个高度概括性的核心特征,这些总结性的段落,成了我记忆和复习时的“锚点”。比如,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中“平衡与清晰”原则的阐述,不仅停留在风格描述,还关联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它“教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思考”——它教会我如何用历史的、结构的和哲学的视角去审视每一段音乐的产生与消亡,这才是真正从一个学习者蜕变为一个研究者的关键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作为一本专业教材,可以说是中规中矩,但其中蕴含的学术精神却是扑面而来的。我发现作者在叙述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时,处理得尤为精彩且不失客观。面对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主义冲击,乃至于后来的极简主义和电子音乐,作者没有采取批判或赞美的单一视角,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音乐界产生的巨大分裂与争论。尤其是在分析第二维也纳乐派时,那种音乐语言的“重构”过程,被作者描述得极具张力,仿佛能听到音乐家们在观念上的激烈交锋。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音乐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艺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痛苦的决裂和不被理解。对于希望在音乐史论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种辩证的思维模式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更为宝贵。
评分我个人认为,任何想要系统性攻克西方音乐史的学生,都绕不开这本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它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故事书”,而是一套需要配合听觉训练和乐理知识同步进行的“工程手册”。我记得有一次查阅关于格里高利圣咏演变的内容,书中对于调式和记谱法发展的描述,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叹服,几乎不需要太多跳转就能理解其内在的演进关系。相较于一些侧重于音乐家生平和轶事的读物,这本书的聚焦点始终牢牢锁定在“音乐本体”——即和声、曲式、织体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之上。这使得我们在构建自己的音乐史知识体系时,拥有一个非常坚实且不易动摇的框架。每次做习题或回顾知识点时,都能清晰地定位到书中的具体段落,这种确定性在备考时是极大的心理安慰。
评分这套书,我算是断断续续啃了好几年了,每次拿起它,都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巨山。初拿到手的时候,厚重感和油墨香就让人觉得这是本“正经”的学术著作。翻开目录,那密密麻麻的时间线和作曲家名字,就已经预示了阅读过程的艰辛。它不像那些通俗的音乐普及读物,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介绍几个著名乐章,而是扎扎实实地从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讲起,一直铺陈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先锋实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早期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音乐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教会圣歌的演变、每一种复调技法的诞生,都考据得一丝不苟,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乐谱片段进行分析。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西方音乐“骨架”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深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章节的文字密度实在太大了,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清复杂的音乐史脉络,但瑕不掩瑜,它无疑是考研路上最坚实的基石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