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笛子教学曲精选(上册)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曲广义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48856 |
| 出版年份: | 2015年1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7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9元 |
| 实际重量: | 4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 |
《笛子教学曲精选(上册)(修订版)(简谱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前言
演奏符号说明
1.喜相逢
2.五梆子
3.黄莺亮翅
4.挂红灯
5.万年红
6.卖菜
7.荫中鸟
8.庆丰收
9.赶路
10.海青歌
11.喜新婚
12.凤阳歌绞八板
13.红领巾列车奔向北京
14.沂河欢歌
15.青年舞曲
16.向往
17.家乡的歌
18.百鸟引
19.京调
20.故乡的回忆
21.牧笛
22.小放牛
23.山村小景
24.牧民新歌
25.山村迎亲人
26.喜看丰收景
27.鄂尔多斯的春天
28.大青山下
29.扬鞭催马运粮忙
30.春潮
31.陕北好
32.枣园春色
33.延河畔上
34.乡歌
35.秦川抒怀
36.踏歌
37.塔塔尔族舞曲
38.帕米尔的春天
39.帕米尔的春天
40.绿洲
41.麦西莱普
42.小八路勇闯封锁线
43.我是一个兵
44.草原巡逻兵
45.塞上铁骑
46.儿童舞曲
47.走西口(笛子协奏曲)
48.鹰之恋(竹笛与乐队)
附录:笛子曲集中的版本
修订版后记
《笛子教学曲精选(上册 修订版 简谱版)》中作品均依据被公认有代表性的演奏录音对曲谱作了必要的、符合演奏实际效果的校订,并编写了含乐曲简介、技法等内容的演奏提示,是一种较为准确而实用的笛曲新版本,特别适合教学、自修和研究者使用。
我最近入手了这本《西方音乐史: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说实话,原本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的,毕竟音乐史这种东西,枯燥是出了名的。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式的反叛!作者的文风非常“八卦”和“人性化”。他不像是在写历史,更像是在描述一群才华横溢、性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比如,介绍贝多芬的段落,重点描写的不是他哪些奏鸣曲在结构上有多么创新,而是着墨于他与命运的抗争、与贵族的交锋,以及他那近乎偏执的创作热情。这种聚焦于作曲家个体命运和情感挣扎的写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那个时代的距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如何影响音乐创作的分析,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主观情感的解放”是如何让音乐从为教会或贵族服务的工具,转变为表达个体灵魂呐喊的媒介。书中对和声发展脉络的梳理也十分清晰,虽然涉及一些技术术语,但作者总能用通俗的比喻来解释,比如将调性体系的转变比作“建筑风格的演变”。这本书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仿佛过得飞快。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年代和复杂的音乐理论,注入了鲜活的人文关怀。对于非专业人士想深入了解西方古典音乐核心精神的人来说,这本是少有的能够让人“读进去”的著作。
评分这本《中国传统音乐赏析》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古典音乐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太高深莫测,难以接近。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双神奇的魔术手,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历史脉络,转化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书中对“雅乐”和“俗乐”的区分,不仅仅停留在学术概念上,而是通过具体的器乐合奏场景和宫廷礼仪的描述,让我们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了那种庄重肃穆的气氛。特别是对琵琶的起源和发展,作者追溯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使得原本熟悉的乐器有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地域音乐风格时的那种细腻笔触,比如江南丝竹的婉约和西北民歌的粗犷,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去寻找了一些相关的音乐片段来听,感觉层次感一下子就打开了,不再是单纯的旋律堆砌,而是听出了其中的“意境”和“气韵”。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考究,插图和乐谱片段的选用都恰到好处,既有学术性,又保持了阅读的愉悦感。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脉络的初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绝佳的入门向导,它成功地搭起了一座通往古典音乐殿堂的桥梁,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兴趣。
评分《爵士乐的灵魂与律动》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被爵士乐的即兴魅力所吸引,却又对它的复杂结构感到无从下口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爵士乐的精髓在于“不确定性”,但这本书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用极其清晰的逻辑,解构了这种看似混乱的自由背后的严谨规则。作者对于不同流派的区分简直是大师级的洞察力,比如他对“摇摆乐(Swing)”中“重音错位”的描述,通过简单的节奏图示和恰当的音乐案例,让我这个节奏感一般的人,都能隐约捕捉到那种“拖沓而又精准”的律动感。更令人称道的是,它没有把注意力仅仅放在音乐理论上,而是将爵士乐的历史与美国社会背景,特别是种族隔离和文化融合的进程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到关于新奥尔良蓝调和芝加哥风格演变的那几章,我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作者对萨克斯风手和钢琴家即兴段落的“转录分析”非常到位,虽然没有提供完整的乐谱,但文字描述的音乐“动机”和“对话感”极强,让人听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被文字点出的精彩瞬间。这本书,与其说是理论教材,不如说是一本带着你走进音乐家内心世界的导览手册。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民族音乐学概论》的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大陆的田野调查。与其他侧重于西方古典乐的教材不同,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宏大和包容。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文化相对主义”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性,告诫读者不要用既有的西方音乐标准去衡量所有文化的声音体系。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功能有着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非洲部落中“鼓语”的社会作用,或者太平洋岛屿上“吟唱诗歌”在记忆传承中的地位。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口头传统”的章节,作者详尽地描述了乐师如何在不依赖乐谱的情况下,保持一首长篇史诗旋律的准确性,这其中蕴含的认知能力和文化凝聚力,令人叹为观止。书中不仅有文本描述,还配有大量清晰的民族乐器图片和简易的记谱法说明,帮助读者理解那些异域音阶和复杂的节拍。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培养了一种“倾听的同理心”,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本质远超于我们熟悉的旋律和和声,它根植于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和仪式之中。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人类学著作,值得所有对世界文化感兴趣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当代电子音乐制作指南》,完全是打开了我对声音设计的一个新世界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电子音乐就是按下一个按钮就能产生的所有音效的集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视角非常“动手派”,书中大量的篇幅都在讲解合成器(Synthesizer)的工作原理,但绝对不是干巴巴的参数罗列。他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振荡器(Oscillator)的波形、滤波器(Filter)的“开合”,以及LFO(低频振荡器)如何赋予声音“生命感”和“运动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声音设计是雕刻时间”的章节,这深刻地阐述了声音的“演变”才是电子音乐的核心。书中还详细对比了不同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在工作流程上的哲学差异,而不是简单地推荐哪一个软件更好。对于我这种想从听众变成创作者的人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声音哲学的引导”。比如,书中关于“混响”和“延迟”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增加空间感,而是被提升到了“构建听觉空间叙事”的高度。这本书的结构清晰,从最基础的信号流到复杂的模块化合成,层层递进,读完后立刻就有种想要打开软件大干一场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