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增訂版) |
| 作者/主編: | 蔡仲德 |
| 齣版社: | 人民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103028001 |
| 齣版年份: | 2004/3/1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85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98元 |
| 實際重量: | 114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蔡仲德,男,浙江紹興人。1937年2月26日生,2004年2月13日逝世。蔡仲德先生生前為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音樂美學學會理事、馮友蘭研究會常務理事。
先秦部分
國語
周語上〔選錄〕
鄭語〔選錄〕
晉語八〔選錄〕
周語下〔節錄〕
附錄
〔一〕國語·周語上〔節錄〕
〔二〕國語·周語下〔節錄〕
〔三〕國語·楚語上〔節錄〕
〔四〕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節錄〕
左傳
隱公五年〔節錄〕
文公七年〔節錄〕
襄公二十九年〔節錄〕
昭公元年〔節錄〕
昭公二十年〔節錄〕
昭公二十五年〔節錄〕
附錄
〔一〕左傳·襄公十六年〔節錄〕
〔二〕左傳·襄公十八年〔節錄〕
〔三〕僞古文尚書·大禹謨〔節錄〕
〔四〕史記·衛康叔世傢〔節錄〕
論語
為政〔選錄〕
八佾〔選錄〕
雍也〔選錄〕
泰伯〔選錄〕
子罕〔選錄〕
先進〔選錄〕
子路〔選錄〕
憲問〔選錄〕
衛靈公〔選錄〕
季氏〔選錄〕
陽貨〔選錄〕
微子〔選錄〕
附錄
〔一〕論語·八佾〔選錄〕
〔二〕論語·述而〔選錄〕
〔三〕論語·先進〔選錄〕
〔四〕論語·陽貨〔選錄〕
〔五〕孝經·廣要道〔選錄〕
〔六〕史記·孔子世傢〔節錄〕
兩漢部分
魏晉至隋唐部分
宋元明清部分
增訂版後記
《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增訂版)》分成先秦、兩漢、魏晉至隋唐、宋元明清四個曆史時段,從古代典籍中選取具有美學意義的樂論文獻,加上必要的題解、注釋、今譯和附錄,並且廣泛吸收前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在注解時,作者在尊重文獻的前提下,力求作齣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評價;力戒以今人的思想代替對古人的分析,讓古人的思想遷就自己的需要。
作為工具書的價值,這本書體現得尤為突齣,它的注釋部分簡直就是一座小型文獻庫。我經常需要對照古籍原文進行研究,而過去常常因為檢索不易而感到頭疼。然而,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深諳研究者的痛點,他們不僅對核心文本進行瞭詳盡的校勘和白話翻譯,更是在關鍵術語旁標注瞭多重可能的解釋和齣處,這種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舉個例子,書中對於某一特定樂律術語的考證,竟然追溯到瞭兩個不同朝代的不同流派的爭論,並且清晰地羅列瞭各方證據。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本書不再是簡單的教材,而是成為瞭一個可靠的“學術拐杖”,讓我在進行深入的文獻比對和理論構建時,擁有瞭強大的後盾。它有效節省瞭我大量在浩瀚古籍中大海撈針的時間,讓我的精力能更集中於思考和創新。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著實令人稱贊,紙張的手感很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油墨的清晰度也達到瞭專業水準,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刺眼。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古典韻味,那淡雅的色調和精緻的排版,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敬意。作為一本學術著作,這樣的硬件配置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瞭閱讀體驗,也體現瞭齣版社對內容本身的重視程度。我特意留意瞭一下注釋部分的排版,小字部分處理得非常細緻,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會顯得擁擠不堪,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和對比原始資料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翻閱中,能感受到設計者在細節上傾注的心血,每一個版式的調整,似乎都在為更好地呈現那些晦澀深奧的理論做鋪墊。可以說,光是捧著它,就能體會到一種踏實和對知識的尊重感,這在當下快餐式的齣版環境中,實屬難得的精品。
評分從整體的學術建構來看,本書展現瞭一種宏大而又精密的結構布局。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鋪陳,而是巧妙地將美學思想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哲學體係緊密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結構上的創新,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音樂美學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吸收、批判、重塑自身體係的。特彆是對於一些被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作者的態度是開放而審慎的,他會清晰地呈現各方觀點,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給齣單一的、武斷的結論。這種尊重知識主體性和培養獨立思考的教學理念,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教會我們如何去研究和判斷,而不是僅僅記住結論。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絕非一般入門讀物所能比擬,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編織的知識網絡,將中國音樂美學史上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聯瞭起來,邏輯清晰得令人嘆服。作者在梳理那些跨越韆年的思想脈絡時,展現瞭驚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他不僅僅是羅列觀點,更是在挖掘這些觀點背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的互動關係。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的哲學概念在音樂理論中的體現,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留瞭原汁原味的古典語境,又用現代的分析工具進行瞭精準的闡釋,使得那些陳舊的文本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發現,很多過去讀起來雲裏霧裏的段落,經過這番注釋和解析後,忽然間豁然開朗,仿佛打通瞭任督二脈。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同時也滿足瞭資深研究者對細微差彆的探究欲,真可謂是雅俗共賞的典範。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帶著一種學者的沉穩和對傳統的深深敬意,但又不落入故作高深的窠臼。他似乎總能在最恰當的時候,以一種富有畫麵感的筆觸,將聽眾帶入到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中去感受當時的審美情趣。例如,在描述某個時期文人對“雅”與“俗”的界定時,作者引用的那些描述詞匯,本身就充滿瞭音樂的美感和韻律,讓人仿佛能聽到彼時的弦歌。這種敘事上的溫度感,是很多純粹的理論堆砌的書籍所缺乏的。它成功地彌閤瞭純粹的理論分析與感性的藝術體驗之間的鴻溝,讓人在理解“為什麼”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是什麼”的魅力,使得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賞心悅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