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动化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定价: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林涛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624283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本书是高校自动化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编写中参照了多所院校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力求内容与课时相适应。本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为:晶体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等。每章开始有内容提要,章未有小结,并配有难易程度和数量都比较适当的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仪器仪表等专业及相近专业本、专科生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套教材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因为我对“基础”两个字往往抱有一种“内容肯定会比较浅显”的预设。但是,《自动化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简直就像是为工程师量身定做的路线图。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各种经典电路的剖析,比如反馈理论那一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先从实际电路的性能需求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出负反馈的必要性,然后才系统地阐述波特图、频率响应分析等工具。这种“需求驱动”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因为我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知识在提升电路稳定性、减小失真等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巨大价值。此外,书中对器件参数的讲解也极其到位,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草草带过,而是详细说明了不同工作点下参数的变化趋势,这对于精确的电路仿真和调试是不可或缺的宝贵信息。这本书的深度,完全配得上“本科系列教材”的称号,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教材在“实践导向”上的出色表现。很多理论书读完后,合上书本,对着一块面包板却无从下手,感觉知识和动手能力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自动化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非常聪明地通过穿插大量的“实验与设计参考”来弥合这一差距。它不是简单地在书的最后附上几页实验指导,而是在讲解完一个基本模块,比如一个简单的共射极放大器之后,紧接着就会给出如何根据给定的电压增益和输入阻抗要求来选取合适的偏置电阻和电容的完整设计流程。这些流程不仅给出了理论计算,还细致地讨论了实际元器件的误差会如何影响最终结果,并提供了实用的补偿方法。这种“理论——计算——仿真——实际考量”的完整闭环教学模式,对我这种未来目标是从事硬件设计岗位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太及时雨了。它训练的不仅仅是我的计算能力,更是我的系统性工程思维。
评分这本《自动化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刚接触模拟电路的工科生来说,它的深度和广度都恰到好处。我之前对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一直有点模糊,总觉得那些P型、N型半导体的概念很抽象。然而,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图示,将复杂的半导体物理过程拆解得非常透彻。它不仅仅停留在“记住公式”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是这个公式”的原理层面去讲解。比如,在讲到BJT(双极性结型晶体管)的放大作用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电压增益公式,而是通过对内部载流子运动的详细描述,让我深刻理解了电流控制电压这一核心概念。书中的例题设计得尤其巧妙,往往一个例题就能涵盖好几个知识点,并且难度循序渐进,让人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巩固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运算放大器(Op-Amp)部分时的严谨性,从理想模型到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限制,都做了详尽的分析,这对于我们后续设计实际电路至关重要,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窘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让我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信心倍增。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质量是我在众多教材中见过最优秀的之一。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这种需要大量依赖图形来理解的学科来说,清晰直观的插图是成功的关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无论是晶体管的图标、RLC元件的符号,还是复杂的耦合网络示意图,线条都非常锐利、干净,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特别是那些关于耦合和滤波电路的剖面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信号在不同频率下是如何被引导和选择的,那些原本在我脑海中纠缠不清的路径,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介绍新型器件(例如MOSFET)时,将它与传统的BJT进行了深入且对比鲜明的讲解,这种并列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不同器件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避免了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可以说,光是这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布局,就为枯燥的公式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和效率,大大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稳、厚重,但又不失现代气息。它在讲解基础概念时,遵循了电子技术发展的经典脉络,确保了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比如对RC网络、半导体PN结的深入探讨,这些是百年不变的基石。然而,它也并未落后于时代,在讲解到电源管理和DC-DC转换器等模块时,充分融入了现代低功耗设计和开关电源拓扑的最新进展。这种将经典理论与前沿应用完美融合的叙事结构,让读者在打好“内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电子技术领域不断创新的活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电路稳定性分析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似乎深知,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理解一个电路的“黑箱”内部工作机制是多么困难。因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使用类比和分步解析的方法,将看似迷宫般的信号路径梳理得井井有条。这本书无疑是高性价比的学习资源,它提供的知识深度远远超出了很多同类教材的平均水平,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