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周京华 等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170261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重在介绍PWM电力变换器的基本原理、构成及应用。共分6章及1个附录。章是基础知识,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PWM技术基础,电力电子器件。第2 章是DC-DC PWM变换器,重点介绍了Buck、Boost和Buck/Boost变换器及其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的简单应用。第3章是DC-AC PWM变换器,重点介绍了全控器件组成的PWM逆变器及其生成正弦波的原理。第4章是AC-DC变换器,重点介绍了PWM整流器。第5章是AC-AC变换器,本章重点介绍了交流开关及其应用,并在后半部分介绍了交-交变频器。后,为配合本书中的例题,以附录的方式介绍了Matlab仿真的基础知识及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前言章 绪论 1.1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特点与基本要求 1.2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特点与基本要求 1.3 实验特点和要求 1.4 实验预习 1.5 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1.6 实验报告的要求第2章 Matlab在电力电子技术及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1 Simulink仿真模块的操作及使用 2.2 子系统的制作与封装第3章 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单元 3.1 给定与给定积分单元LY101 3.2 零速封锁、速度调节器及速度反馈单元LY102 3.3 电流调节器、电流反馈及反向器单元LY103 3.4 转矩和零电流电平检测及逻辑控制电路单元LY104 3.5 三相脉冲移相触发单元LY105 3.6 锯齿波移相触发单元LY106 3.7 PI调节电容箱单元LY107 3.8 单相交流调压触发电路单元LY109 3.9 负载实验挂箱单元LY112 3.10 电源面板单元LY121 3.11 测量仪表面板单元LY122 3.12 两组可控整流桥单元LY123 3.13 控制电源面板单元LY124 3.14 交流变频面板单元LY125第4章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4.1 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特性与驱动电路 4.2 晶闸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 4.3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4.4 三相半波整流电路 4.5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4.6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4.7 三相逆变电源实验 4.8 电力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及仿真第5章 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5.1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参数和环节特性的测定 5.2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主要单元调试 5.3 速度负反馈单闭环晶闸管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5.4 双闭环晶闸管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5.5 逻辑无环流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第6章 交流调速系统实验 6.1 双闭环三相异步电动机调压调速系统 6.2 双闭环三相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第7章 全数字化调速实验系统 7.1 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7.2 直流PWM可逆调速系统第8章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8.1 课程设计题目及设计要求 8.2 课程设计内容 8.3 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8.4 课程设计提交的成果材料第9章 模块化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平台 9.1 实训平台特点 9.2 电力电子基本模块 9.3 由基本模块组成的典型电力电子变换电路 9.4 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实训设计示例附录 DS1000E、DS1000D系列示波器初级操作指南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说实话,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行距稍显局促,很多公式和图表的编号看起来有些拥挤,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会比较容易疲劳。尤其是在涉及复杂的交直流变换器和脉冲宽度调制(PWM)的章节,图示的质量如果能再提高一个档次,配上更清晰的波形分析图,学习效果肯定会大大增强。我注意到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虽然逻辑上是通顺的,但总感觉少了一点“点睛之笔”,没有用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去帮助初学者跨越那个理论理解的鸿沟。例如,在讲解磁饱和对逆变器性能的影响时,如果能用一个生活中的类比,哪怕是简单的比喻,也会比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更容易被大脑接受。我期待教材的“可读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准确性上,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的“顺畅感”和“启发性”,目前看来,这本书更偏向于传统的理工科教辅资料的风格,缺乏一些现代教育学设计上的考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挺中规中矩的,标准的教材风格,蓝白相间的配色,给人一种严肃、严谨的感觉。初拿到手里的时候,沉甸甸的,翻开扉页,看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这几个字,心里就踏实了不少,毕竟是国家规划的教材,质量总该有保证。但是,作为一名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更关心的是内容上能否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我希望这本书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提供足够多的、贴近现代工业实际的案例和实验指导。比如,针对现在非常热门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驱动系统,或者是一些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如果能有深入的分析和实验代码示例,那就太棒了。毕竟,理论学得再好,动手做不出来,那都是空谈。总的来说,第一印象是合格,但距离“惊艳”还有一段距离,期待它在实践环节能给我带来惊喜,否则,这本教材可能就只能躺在书架上落灰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最新的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而不是十年前的标准教案。
评分实验部分的指导性,是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本好的教程,必须能够无缝连接理论与实践。我希望看到的是,针对每一个重要的实验项目,教材能给出明确的预期结果、详细的实验步骤、关键的仪器参数设置,以及最重要的——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可能的原因排查清单。如果仅仅是提供一个“搭建电路,测量波形”的笼统要求,那么对于经验不足的同学来说,实验课很可能变成一场“碰运气”的煎熬。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编程的部分,这块内容是当前工业控制的核心。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基于主流DSP芯片(如TI的C2000系列)的汇编或C语言代码模板,并解释其在实时性上的考量,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立刻提升一个数量级。目前来看,我对这部分的实际详尽程度持保留态度,因为它往往是传统纸质教材最难完全跟进硬件迭代的部分。
评分内容深度上,我还在摸索中。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电路基础的学生来说,开篇几章的反馈控制理论回顾显得有些冗余,如果能将这部分内容精简,或者将其作为附录,腾出更多篇幅给到高级的、非线性的控制方法,那将是更有效的资源分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那些前沿领域,比如磁阻抗的瞬态响应分析,或者是在弱电解质环境下对电机参数进行实时辨识的算法实现。这本书的优势似乎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传统的电力电子系统框架,从器件到拓扑,覆盖面广,结构严谨。但是,在处理现代电力电子系统普遍面临的“软开关”或“硬开关”优化选择时,似乎讨论得不够深入,更多是停留在原理层面,缺乏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性能权衡分析。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可能更像一个“总纲”,需要读者自行再去找其他更专业的参考书来补充细节。
评分从整体的编撰理念来看,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知识的完整性”而非“技能的即时应用性”。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电力电子系统从基础理论到系统集成的知识地图,让你知道“有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基本框架。然而,在当前这个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知识的“保质期”正在缩短。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仅仅记忆既有解决方案的步骤。比如,针对电网谐波抑制,教材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MPC)的入门案例?或者在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方面,有没有提供一些工程上的“窍门”或“陷阱”提示?如果能加入更多真实项目中的“黑匣子”问题分析,让读者提前体验到工程实践中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本书才算真正完成了对“工程师”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理论学习者”的培养任务。目前的观感,它是一本扎实的教科书,但距离成为一本激发创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手册,可能还需要在后续的修订中加入更多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