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手冊
定價:100.00元
售價:68.0元,便宜32.0元,摺扣68
作者:王健石
齣版社:中國標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066394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1.3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電子設備結構設計手冊》1993年齣版後,深受廣大電子設備結構設計師的歡迎。由於該手冊提供瞭電子結構設計所需的大量資料、技術數據、公式和圖錶,使該手冊成為設計師案頭的工具書。
時隔13載,電子工業得到瞭高速的發展,為適應現代電子工業的發展,滿足廣大電子結構師的需要,決定對手冊進行修訂,並更名為《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手冊》。這次修定主要是充實內容,完善不足,更新資料,突齣專業特色,擴大信息含量,加強實用性,方便讀者。
手冊薈萃瞭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時常用的基礎資料和專業資料。內容極其豐富、數據可靠,它將為電子機械設計人員迅速完成各種設計任務助一臂之力。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個在跨國公司負責産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工程師,我的主要任務是確保老舊産品的升級換代能夠平穩過渡,並滿足最新的法規要求。這本《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手冊》在閤規性設計這一塊做得尤其齣色。它係統地整理瞭如RoHS、REACH等對材料選擇的限製,並提供瞭一套快速評估新舊設計方案環境影響的矩陣。更關鍵的是,它對“可維護性設計”(Design for Maintainability)這一常常被忽略的環節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書中關於模塊化裝配與拆卸工具要求的章節,讓我對如何設計更易於現場維修的設備接口有瞭新的思路。我們之前的一個設備,因為一個關鍵傳感器被焊死在主控闆上,導緻一次簡單的現場更換需要耗費半天時間,極大地影響瞭客戶滿意度。現在,我正根據書中推薦的卡扣式和熱插拔接口設計規範,著手優化下一代産品的設計文檔。這種從用戶體驗和售後成本角度齣發的設計理念,在很多技術手冊中是缺失的。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參考,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麵嚮商業可持續性的工程方法論。
評分對於一個剛畢業,正在摸索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程能力的新手來說,這本《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手冊》簡直是我的“救星”。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拿到瞭一份頂級工程師的十年工作筆記。我之前學課本時,對如何精確計算齒輪箱的背隙公差以及如何通過調整伺服控製器的PID參數來消除低頻共振的“死區”一直很迷茫。這本書用非常清晰的流程圖和對比錶格,將這些看似孤立的知識點串聯瞭起來。例如,它在講解電機驅動電路時,並沒有止步於H橋的拓撲結構,而是深入探討瞭IGBT和MOSFET在不同開關頻率下的熱損耗模型,並提供瞭快速估算散熱片麵積的簡化方法。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對“設計裕度”的理解非常到位。它沒有教我們盲目地增加安全係數,而是通過統計學方法,教我們如何根據元器件的失效率麯綫和預期的工作壽命,閤理地分配有限的設計冗餘。我花瞭兩個下午研讀瞭關於柔性電子和可穿戴設備中應力分散設計的章節,裏麵的微納加工技術與結構柔順性設計的結閤思路,讓我對未來産品形態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和實用性是壓倒性的。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手冊”類的書籍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要麼內容過時,要麼泛泛而談,缺乏深度。但《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手冊》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我最近在做一個需要適應極端溫度環境的傳感器封裝項目,傳統的材料熱膨脹係數計算和應力分析總是讓我難以把握公差鏈的纍積效應。這本書裏專門用瞭一整節內容來討論異種材料在寬溫域下的界麵應力管理,它不僅僅給齣瞭理論公式,更提供瞭基於實際失效案例的反推設計準則,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工程經驗。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務實,沒有太多花哨的修辭,直擊核心問題。例如,在討論高速PCB信號完整性與相鄰結構件電磁耦閤時,它不是簡單地建議加屏蔽罩,而是給齣瞭詳細的屏蔽材料導電率與穿透深度的關係圖譜,並基於此推薦瞭最佳的結構布局密度。我對比瞭手上幾本國外引進的同類書籍,這本手冊在對國內標準和常用元器件兼容性方麵的考慮,明顯要周到得多,這一點對於我們日常的采購和製造環節來說,是決定性的優勢。它真正做到瞭“設計即實現”的理念指導。
評分我是一名業餘的機器人愛好者,主要精力放在搭建能夠自主避障和路徑規劃的移動機器人上。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機械工程師,但對精密傳動和傳感器融閤的知識非常渴望。我發現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於我這種進階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屠龍之技”——雖然用不上全部,但學到的原理足以讓我受益匪淺。比如,關於慣性測量單元(IMU)的姿態解算部分,它詳細對比瞭卡爾曼濾波、擴展卡爾曼濾波以及更先進的粒子濾波在不同噪聲模型下的性能差異,並給齣瞭實際的誤差收斂麯綫圖。這比我之前在網上找到的教程要嚴謹得多。另外,書中對“運動學逆解”的討論,特彆是如何處理機械臂在奇異點附近的運動控製,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自製的四自由度機械臂在某些角度會突然失去響應。雖然我可能不需要設計工業級的精密齒輪箱,但它關於摩擦力矩補償和間隙補償的章節,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校準我現有的減速電機。這本書無疑是工業級知識通俗化和工程化的一次典範,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高端工程設計的嚴謹與魅力。
評分這本《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手冊》的齣現,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所在的團隊主要負責精密儀器的研發,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機械設計與電子控製係統集成方麵的瓶頸。過去,我們不得不翻閱堆積如山的標準文檔和零散的論文資料,效率低下不說,兼容性和可靠性也常常令人頭疼。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貼閤實際應用場景,不像很多教科書那樣晦澀難懂。它將復雜的電磁兼容性(EMC)設計規範與結構件的有限元分析(FEA)緊密地結閤起來,提供瞭大量的工程實例和參數速查錶。比如,書中關於步進電機選型與驅動電路匹配的那一章,詳細列舉瞭不同負載和精度要求下的電流紋波控製策略,這比我之前依賴的廠商白皮書要係統和全麵得多。更讓我驚喜的是,它竟然還涵蓋瞭麵嚮增材製造(3D打印)的結構設計優化技巧,這在傳統的機械手冊裏是絕對看不到的。我甚至發現,我們最近在一個高動態響應平颱上遇到的振動抑製問題,通過應用書中提到的基於主動阻尼的機械-電子耦閤模型,找到瞭非常有效的解決思路。這套書無疑將成為我們設計部門的案頭必備工具書,極大地縮短瞭從概念到原型的周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