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传统疗法治百病系列--刺血治百病
定价:39.00元
作者:向阳,向云飞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22715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寇宗爽说:“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如果气血逆乱或涩滞不畅,则百病萌生。此亦如《千金方》所讲:“诸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治疗遵循《黄帝内经》所讲:“凡治病 必先去其血”,而“去其血”即采取刺血疗法,祛瘀生新,使经络通畅,气血冲和,而治愈疾病。
刺血疗法,又被称为刺络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刺血法以“简、便、效、廉”著称,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而且很多医家也十分重视,广为采用。刺血法不仅对常见病有应手之效,甚至对一些令人棘手的疑难杂症亦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头痛症是常见病,尤其是偏头痛,病虽不大,但发病者痛苦异常,治疗也很棘手,如用刺血方法,则往往可立竿见影。
刺血法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人们在感受现活所带来愉悦的同时,又享受这一古老文明对人健康的护佑。
内容提要
刺血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而且很多医家十分重视,广为采用。刺血法不仅对常见病有应手之效,对一些令人棘手的疑难杂症亦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本书内容翔实,语言通俗,共介绍了135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取穴、方解、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供专业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养生保健人员及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刺血工具、方法及部位/1
刺血的力度、出血量和时间/7
刺血法的注意事项和禁忌/9
急性病症/10
1.高热/10
2.中暑/11
3.昏迷/12
4.虚脱/13
5.酒精中毒/14
内伤杂病/16
1.失眠/16
2.嗜睡/17
3.癫痫/18
4.眩晕/19
5.头痛/20
6.咳嗽/21
7.感冒/22
8.喘/23
9.胁痛/24
10.喘息夜不得卧/25
11.呕吐/26
12.便秘/27
13.癃闭/28
14.淋证/29
15.胃痛/30
16.疟疾/31
17.腹痛/32
18.高血压病/33
19.咯血/34
20.泄泻/35
21.足麻木/36
22.胆囊炎/37
23.胆结石/39
24.黄疸/40
25.尿不禁/41
26.糖尿病/42
27.面肿/44
28.手指麻木/45
29.痿/46
30.遍身麻木/47
31.痢疾/48
32.脐周痛/49
33.晕车/50
34.慢性肾炎/51
35.水肿/52
36.癫狂/53
37.面瘫/55
38.面痛/56
39.面肌/57
40.甲亢/58
41.单纯性甲状腺肿/59
42.颈淋巴结结核/60
43.急性肠炎/61
44.腮腺炎/62
45.疝气/63
46.脚气/64
47.痔/65
48.急性淋巴管炎/66
49.下肢静脉曲张/67
痹证、痛证/69
1.颈椎病/69
2.肩痛/70
3.肩关节周围炎/71
4.腰背痛/72
5.急性腰扭伤/72
6.坐骨神经痛/73
7.落枕/74
8.网球肘/75
9.腱鞘囊肿/76
10.红斑性肢痛症/77
1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8
12.股外侧皮神经炎/80
13.冻疮/81
14.痛风/82
15.足踝扭伤/83
男性病症/85
1.阳痿/85
2.早泄/86
3.遗精/87
4.阴茎痛/88
5.前列腺炎/89
女性病症/91
1.痛经/91
2.月经不调/92
3.症/93
4.脱垂/94
5.崩漏/95
6.倒经/96
7.产后乳少/97
8.痛/98
9.慢性盆腔炎/99
10.外阴瘙痒/100
11.肿痛/101
12.炎/102
小儿疾病/103
1.小儿夜啼/103
2.小儿腹泻/104
3.小儿厌食/104
4.小儿急惊风/105
5.小儿肺炎/106
皮肤疾病/108
1.酒渣鼻/108
2.痤疮/109
3.白癜风/110
4.神经性皮炎/111
5.荨麻疹/112
6.慢性湿疹/114
7.银屑病/115
8.皮肤瘙痒症/116
9.脂溢性皮炎/117
10.玫瑰糠疹/119
11.夏季皮炎/120
12.虫咬皮炎/121
13.带状疱疹/122
14.环状红斑/123
15.化妆品皮炎/124
16.头皮屑/125
17.斑秃/126
18.多形性红斑/127
19.鸡眼/128
20.颜面疔疮/129
21.丹毒/130
面部疾病/132
1.目赤肿痛/132
2.麦粒肿/133
3.斜视/134
4.夜盲症/135
5.上睑下垂/136
6.慢性唇炎/137
7.舌肿难言/138
8.咽喉肿痛/139
9.鼻衄/140
10.暴聋/141
践行篇/143
作者介绍
向阳,副主任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学院),一直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多次国内外中医诊疗和讲学经历,深受广大专业学员和患者的好评和欢迎。
文摘
序言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疾病谱系的应用案例分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检验一本医学著作实用价值的关键所在。这里的案例选择广泛,涵盖了从常见的小毛病到一些复杂疑难杂症的处理思路,体现了疗法的普适性和针对性。每个案例的剖析都遵循了“病案引入—辨证分析—选穴与施术—疗效观察与反馈”的完整逻辑链条,这对于我们理解理论如何落地至关重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坦诚地记录了某些疗法在特定情况下的局限性或需要配合其他疗法的建议,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它教会我们如何理性看待疗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而不是盲目地相信某种单一疗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在严谨的学术陈述和富有文采的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阐述复杂病理机制时,它使用了精确、严谨的术语,确保了科学性;但在回顾历史渊源或阐述医家心得时,文字又变得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老中医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智慧和温度。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流畅,使得阅读过程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也避免了陷入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它不像某些医学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教育者的姿态,引导读者探索医学的奥秘。这种既有深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文字表达,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愉悦,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慈祥的老师对话。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基础的阐述上做得相当扎实和深入,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病症和疗法的表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这些传统疗法背后的中医哲学思想和经络理论基础。作者对于气血运行、脏腑关系以及病理演变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层次分明,让人能清晰地理解为什么特定的疗法会对特定的病症产生效果,而不是盲目地套用。尤其欣赏它对“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的贯彻,强调个体差异性和动态调整的重要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化”操作。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整体中医思维能力,这对于想要真正掌握和应用传统疗法的从业者或爱好者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读完相关章节,感觉对中医宏大的体系构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实际操作指南部分的详尽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描述“如何做”,更详细地阐述了“何时做”、“针对何种体质做”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禁忌和体位调整”。对于每一个关键的步骤,都有非常细致的文字描述辅以清晰的图解说明,力求将经验性的操作转化为可学习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描述一些手法时,作者对力道的轻重、进退的节奏、以及操作者自身的状态调整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强调,这些都是教科书上难以详述的“火候”所在。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让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传统技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实践指导的价值,让人有立刻上手尝试的冲动,同时又保持着谨慎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的设计风格很有古典韵味,一看就知道是关于传统医学的,色彩搭配也比较沉稳大气,让人感到专业和可靠。内页的纸张质量摸起来手感不错,印刷清晰度很高,字体的排版也相当讲究,阅读起来很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尤其是那些图文并茂的章节,插图的线条勾勒得非常细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疗法的人,也能通过图示大致了解操作的流程和关键点。整体来说,从外在来看,这本著作无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它传递出一种对传统医学精髓的尊重和现代出版工艺的结合,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专业书籍。初次翻阅时,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