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社区概论(第二版)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黎熙元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3-01
ISBN:97873060290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该书主要介绍了社区的概念、基本类型和原理、研究方法以及社区的基本结构和变迁过程。其特点是在参考国外专著的基础上,尽量结合本国的资料和特殊情况来阐明。
绪论
章 社区概念和理论
节 社区概念
一、出现众多社区定义的原因
二、社区定义
三、社区的四个要素
四、社区的分类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发展
一、社区研究的起源和兴盛阶段
二、社区研究的衰落和复兴阶段
三、欧洲各国的社区研究
四、中国解放前的社区研究
第三节 社区理论
一、类型学理论
二、区位学理论
三、社会行动理论
四、社区与社会网络理论
术语解释
思考题
第二章 社区的静态系统
节 社区的生态系统
一、自然环境与社区
二、社区的生态平衡
第二节 社区的人口
一、人口是社区的要素
二、影响社区的人口因素
第三节 社区组织
一、社区组织的意义
二、组织的类型
三、社区组织管理
四、社区组织体系
第四节 社区文化
一、什么是社区文化
二、语言
三、规范
四、社区文化的变迁
五、社区文化的功能
术语解释
思考题
第三章 社区的动态系统
节 社区动态系统的基础——社区中的互动过程
一、合作
二、竞争
三、冲突
四、协调
五、同化
六、社区的整合和分化
第二节 社区的变迁
一、社区变迁
二、社区变迁的一般性质
三、影响社区变迁的因素
四、中国传统乡村社区的变迁分析
第三节 社区的发展
一、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三、社区发展过程
第四节 社区空间形态的转变及其理论挑战
一、社会变迁与社区结构形态转变
二、社区转变的理论挑战
术语解释
思考题
第四章 农村社区
第五章 集镇社区
第六章 城市社区
第七章 社区研究方法
附录一 社区工作
附录二 社区诊断量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透着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专业感,这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极高的期许。我猜想,它一定在探讨传统社区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我们知道,过去的社区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紧密联系上的,而现代社区则充满了流动性和陌生人社会特征。如何在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中,重新激活社区的公共精神和互助网络,是所有城市规划者和社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也许是通过对共享空间的设计、对社区活动的精心策划来实现的。而且,如果这本书能触及到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比如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如何融入或被排斥在主流社区生活之外的问题,那就更具社会责任感了。一本好的“概论”应该有批判的眼光,敢于揭示现有社区治理模式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并指明未来改革的方向。这种深度挖掘,远非走马观花式的描述所能比拟。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散发的某种学术的“重量感”所吸引。这种重量感并非指内容晦涩难懂,而是指其作者对学科前沿的精准把握和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我预感,这本第二版一定在吸纳了前一版问世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政策变化后,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迭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对“社区”的理解常常被碎片化的新闻和热搜所左右,而一本优秀的教材或专著,则能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认知,帮助我们区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我特别期待它能在“治理现代化”这个议题上有所突破,探讨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层面的民主参与和公共事务协商机制如何实现创新和优化。它应该会深入剖析,在后疫情时代,社区作为社会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韧性是如何构建和维护的,这无疑是当前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与难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陈列,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行动指南”,指导着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去建设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现代家园。
评分从书名“现代社区概论”来看,它似乎承担着为相关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奠定坚实基础的使命。因此,我推测其章节安排必然是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它可能从最基础的概念界定——“什么是现代社区”,开始,逐步深入到宏观的政策背景、中观的组织管理,再到微观的个体互动层面。我尤其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甚至心理学的多学科视角来构建其理论体系。例如,在讨论社区营造时,它是否能结合环境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何种尺度的公共空间最能促进居民的交流与认同感。一本优秀的概论,不仅要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图表、模型和比较分析,以增强其说服力和可视化效果,让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证有力。
评分这本关于社区研究的著作,尽管我并未深入研读其内容,但从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装帧来看,想必是对当代社会肌理中“社区”这一概念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系统的梳理。我能想象作者必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去剖析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形态、社会网络是如何被重塑的。那些关于空间规划、社会资本积累、邻里关系变迁的章节,一定充满了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和深刻的社会学洞察。一个好的“概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它需要引导读者建立起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让我能够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无数个“微型社会”是如何运作、如何维持其秩序与活力的。我猜测,书中对不同类型社区(如老旧小区改造、新兴智慧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等)的案例分析,会极其精彩,能够让理论与现实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现代人居环境复杂性的“解码器”,让我们明白,社区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地址,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社会建构。
评分这本书的“第二版”标记,对于我这样关注社会学前沿发展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意味着它必然关注了近些年来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例如家庭小型化、个体化倾向的加剧,以及数字技术对人际交往媒介的根本性改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虚拟社区”与“实体社区”之间关系的问题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社交网络和信息获取渠道已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线上平台,这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地理社区的凝聚力?或者,是否有新型的数字工具正在被有效利用,来增强现实社区的服务效率和居民参与度?我期待看到作者对这些前沿议题的独特见解,而不是停留在对传统邻里关系的怀旧式描摹上。一个真正面向“现代”的概论,必须敢于直面技术颠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供前瞻性的框架,以应对未来社区形态的无限可能性,帮助读者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图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