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两种封面发送)
定价:20.00元
作者:陈雪红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3031111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力求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符合体育教学实际的*理念和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有所创新,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准备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系统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它同样也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目录
章 绪论
节 教学设计的质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教学设计的层次
第三节 现代教学设计的意义
第二章 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节 体育教学系统论
第二节 体育学习论
第三节 现代教学理论
第四节 体育教学方法论
第五节 体育教学策略论
第三章 体育教学设计总论
节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第四章 体育教学设计分论
节 体育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设计
第三节 体育教学策略设计
第四节 体育教学情境设计
第五节 情感过程设计
第六节 体育教学活动设计
第七节 体育教学媒体的选择
第八节 体育动作示范设计
第九节 体育电教教材设计
第十节 体育练习设计
第十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
第十二节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附录二 我国中小学教学软件评审参考标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奋战在一线的体育老师们及时送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体育教学常常让人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手里的资源和现有的教材体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那时的教学更多是停留在“做动作、跑圈子”的机械重复上,缺乏深度和针对性。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大量地融入了实操层面的案例分析和详细的步骤指导。比如,对于篮球教学中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提高学生基础运球能力,又能激发团队协作精神的单元课,书中给出的模板和反思环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我特别欣赏它在“教学反思”这一块的处理方式,它引导教师跳出“教完即止”的思维定势,而是深入挖掘每个环节的得失,这对我们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学术著作,而是真真正正能拿到课上去用、去修改、去创新的实战手册,感觉作者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痛点把握得相当精准到位。
评分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教师,我对教学法革新的态度一向是审慎的,因为很多新理论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但《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框架”。它提供了一套设计逻辑,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流程。这意味着,无论我是在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还是在设施先进的城市学区任教,我都可以根据场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套用它的设计模型进行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章节,它细致地拆解了如何从学生的参与度、态度转变、技能掌握的细微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和记录,这解决了我们过去评价体系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过去我们常常因为无法清晰记录和展示学生的进步曲线而感到头疼,这本书提供的量表和记录工具,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极大地增强了我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教学进度的有效性。它确实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解渴”。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教研资源上相对匮乏,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前沿的教学理念,比如基于运动学习理论(Motor Learning Theory)的应用时,往往缺乏权威且易懂的参考资料。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学术期刊中的前沿研究成果,系统地整合到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比如,关于技能迁移的讨论,书中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迁移训练,还具体给出了跨球类运动技能的衔接设计方案,这对于我组织跨项目教学活动非常有启发性。此外,书中对于“安全管理与风险预防”的章节,其详尽程度也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安全注意事项罗列,而是上升到了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设计的层面,这对于提升课堂管理的专业性和责任感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远超一本普通的教学用书,更像是一部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的方式也值得称赞,它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枯燥和厚重感。特别是那些图示和流程图,非常清晰地展示了教学活动展开的逻辑顺序和关键节点。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对“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我们的班级中,学生的运动基础差异往往非常大,过去我只能采取“照顾中间、忽略两头”的无奈策略。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模块化的教学单元设计,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测试结果,动态地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比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它提供了基础动作分解练习的辅助材料;而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则直接导向合作性竞技和战术演练。这种精细化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和每个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它真正做到了让体育课堂成为所有孩子都能受益、都能找到乐趣的场所,而不是少数“运动健将”的表演舞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我们如何“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评分说实话,我最早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体育教学的书籍不少,真正能做到“设计”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却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却让人眼前一亮。我最看重的是它在“综合性技能培养”方面的论述。现在的学生,体育需求早已不是单一的身体素质达标,而是要求更全面、更具趣味性的发展。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的结合分析,做得尤为深刻。它没有用那种晦涩难懂的教育学名词来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将复杂的教学原理转化为清晰的操作指南。例如,在探讨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现代课堂时,它提供的资源整合策略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以前我总觉得这些“老项目”难以吸引现在的孩子,但通过书中展示的那些创新性的教学情境设计,我发现只要方法得当,即便是最基础的立定跳远也能变得充满挑战性和探索性。这本书更像是我的“教学陪练”,时刻提醒我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健康发展,而非仅仅追求全班的整齐划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