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空手道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丁传伟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4426163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空手道主要是以空手和赤足进行搏击格斗,其基本原则是将自己的身体磨练成有效武器,把握时机对敌人的攻防进行有效的防御和还击。空手道含有竞技、健身和人格修养等价值。空手道运动以“型”(套路)和组手对抗即“寸止”(即在击打对手时留有一寸距离停住)为主的竞技表现形式,充分展示空手道的魅力。
《空手道》作者是丁传伟,他是全国武术冠军,运动健将,国家裁判,北京武术协会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协会秘书长。作者根据相应理论知识,结合自身经验通过空手道概述、型、组手、空手道教学和空手道竞赛这几方面阐述了这项运动的基本知识。
章 空手道概述
节 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空手道的流派分类及特点
第三节 空手道的礼仪
第四节 空手道的服饰与护具
第五节 空手道段位标准及晋级
第二章 型
节 型的概述
第二节 松涛流指定型
第三节 刚柔流指定型
第四节 糸东流指定型
第五节 和道流指定型
第三章 组手
节 组手的概述
第二节 组手基本站姿
第三节 组手的步法和练习
第四节 组手拳的技术
第五节 腿的技术
第六节 摔法
第七节 实战组合技术
第四章 空手道教学
节 空手道教学原则
第二节 空手道教学特点
第三节 空手道教学法
第四节 型的教学
第五节 组手的教学
第五章 空手道竞赛
节 空手道的竞赛组织
第二节 空手道竞赛的编排
参考文献
附件
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内容密度极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才能完全消化。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采取“慢读”策略,经常在读完一个段落后停下来,闭目冥想几分钟,试图在自己的身体中去“重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状态。它不像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参考手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其中关于“流”的概念,特别是如何将外部力量转化为内在的“顺应”而非“对抗”,是全书的精髓所在。作者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高手过招时,双方力量相互纠缠、彼此消解的过程,这种动态平衡的描述,简直像一首流动的诗歌。这本书的优点是其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涵盖了从最基础的养生到最高阶的实战应变;缺点可能在于其过于详尽,导致中间部分略显冗长,偶尔需要读者跳脱出来,把握其核心主旨,才能避免陷入细节的迷宫。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被放在书架上,时常取下来重温的宝贵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朴实的封面和厚重的纸质,一看就知道是本有分量的书。我通常对这类强调“传统”和“精神内核”的书籍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文字的堆砌远多于实用的指导。然而,这本的引言部分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立刻陷入那些晦涩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讲述几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武术家的生活片段来引入主题,这些片段描绘了他们如何在日常的磨砺中去理解“空”与“无”的境界。特别是其中一个章节,描述了一位老拳师在雨夜里练习型,仅仅依靠听觉来判断自己身体姿态的准确性,那种对自身感知的极致训练,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它成功地将一种高度抽象的武道理念,通过具象化的故事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在读者面前,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呼吸。我期待后续内容能继续保持这种深度和细腻,而不是沦为单纯的口号集合。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武术中“礼仪”与“哲学”的探讨,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搏击技巧。我读过太多只关注如何击倒对手的书籍,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内心世界。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败北的价值”,它将失败视为一种最直接、最不加粉饰的反馈机制,强调了从失败中提取信息的重要性,而非简单地归咎于运气或对手的强大。这种心态的构建,对于任何领域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哲人的言论,将这些看似遥远的智慧与武者的日常训练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受众面得到了拓展,即使不是专业的武术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自律、谦逊和持续学习的深刻教诲。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身局限和外界挑战的全新视角。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有着一些复杂的感受。从视觉效果上看,它的设计风格是极其内敛的,黑白灰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几乎没有多余的色彩干扰,这很符合它所探讨主题的肃穆感。然而,阅读体验上却出现了一些小小的瑕疵。某些关键的技术动作插图,虽然动作本身是精准的,但由于印刷的清晰度或者角度的选择问题,使得理解起来需要反复比对文字描述。尤其是涉及身体深层肌肉群发力的部分,仅仅依靠静态的二维图像,总是缺少了动态的引导。如果能在关键步骤增加一些慢动作的剖析图,或者提供一个相关的网络视频链接作为补充材料,那将会是巨大的加分项。尽管如此,作者在文字中对“感觉”的描述却异常出色。他使用的词汇非常精准,例如描述发力时“如水银泻地”和“如钢针穿透”的差异,一下子就能在我脑海中构建出不同的力量传导模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字的深度,而非视觉的直观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得非常系统和严谨,仿佛是为一位初学者量身打造的入门指南,但其深度又足以让有经验的习练者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开篇对基础站姿和呼吸法的解析,可以说是非常细致入微了。作者似乎完全不相信读者可以“自行领悟”,每一个细微的重心转移、每一寸腰腹的收紧与放松,都被配以清晰的图解和详尽的文字说明,甚至连不同气候条件下呼吸的调整都有提及,这体现了一种极端的匠人精神。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法层面,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意念”与“形体”的连接。比如,关于“正中线”的理解,书中反复强调的不是一个几何概念,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专注点和攻击的意图线。这种将技术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我花了几天时间,仅仅根据前几章的指导调整了我的基础动作,就已经感觉到了明显的进步,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都有了显著改善,这让我对继续深入研读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