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法律制度研究

西夏法律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永胜 著
图书标签:
  • 西夏史
  • 法律史
  • 制度史
  • 历史学
  • 法学
  • 古代史
  • 少数民族史
  • 西北史
  • 断代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075591
商品编码:297201081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夏法律制度研究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陈永胜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105075591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夏法律制度是11—13世纪西北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古时期中华法系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法律制度研究》从立法、刑事、民事、经济、宗教、军事、婚姻家庭等十个方面对11-13世纪西夏王朝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供相关研究者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永胜,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甘肃临洮。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r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
n  主要从事以敦煌吐鲁番文献、西夏文献为基础的两北地区法文化研究,出版了《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研究》等专著6部,在《民族研究》、《敦煌研究》、《兰州人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并参与课题3个、省(部)级课题3个,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多次。

文摘


序言



溯源与传承: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或地域的法律制度,而是深入探究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宏大脉络。它致力于勾勒自先秦时期至清末,中国法律理念、原则、制度以及司法实践的演进轨迹,并着重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继承、发展、修正,以及其对后世社会结构、政治文化和个体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奠基与萌芽——先秦时期的法律智慧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法律思想的源头。我们将审视早期氏族社会中的习惯法,以及这些不成文规则如何逐渐被部落首领和早期国家所采纳和固化。重点将放在周代“礼乐文明”对法律形成的早期影响。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早期法律的功能,强调等级秩序和人伦关系。乐,则通过仪式和教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为后来的法律思想提供了道德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法律观念。 法家:我们将详细阐述以商鞅、申不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这包括其对“法、术、势”的系统论述,强调以法律为核心,制定明确的律令,并辅以君主的权术和势位来维护国家统治。我们将分析法家“以法治国”的核心主张,其对权力的集中、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对农民和士的重视。同时,也会探讨法家思想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等问题。 儒家:我们将考察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对法律的态度。儒家强调“德治”与“礼治”,认为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根本。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儒家并非完全排斥法律,而是主张“礼法结合”,将法律视为辅助“德治”的工具,并在某些情况下作为最后的手段。我们将分析儒家对“仁政”、“教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看待法律的社会功能。 道家:我们将探讨道家如老子、庄子等对法律的看法。道家倾向于“无为而治”,反对繁苛的律令,认为过多的法律会扰乱自然秩序,反而滋生祸端。我们将分析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影响其对法律的批判,以及他们对“清静无为”、“柔弱胜刚强”等理念的推崇。 墨家:墨家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我们将分析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如何体现在其对法律的构想中。墨家主张公平、公正,反对特权和压迫,其对法律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实践性色彩。 通过对这些主要学派的剖析,本部分旨在揭示先秦时期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整合与发展——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体系构建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以及其后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法律整合与发展。 秦朝的法典化:我们将详细考察秦朝《秦律》的特点,强调其严酷、统一的特征,以及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秦朝的法律是其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工具,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法律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将分析汉朝如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借鉴儒家思想,逐步形成了以《九章律》为代表的更为成熟的法律体系。我们将探讨汉代“重民”、“轻刑”的趋势,以及其在法律中对父权、君权等社会关系的体现。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法律的制定和解释也受到儒家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承续与变异:在政治动荡的时期,法律也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我们将考察各政权在法律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民族融合对法律思想带来的影响。 隋唐的辉煌——《唐律疏议》的里程碑: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唐律疏议》在中国乃至东亚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将详细解读《唐律疏议》的条文构成、立法原则、刑罚体系以及其“疏议”的意义。我们将分析《唐律疏议》如何系统地吸收了前代的法律经验,并融合了儒家、法家等多种思想,形成了一部体例严谨、内容完备的法典。我们将探讨《唐律疏议》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统治、规范个体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国家制度和道德伦理上的双重考量。 本部分旨在展现古代中国如何在统一国家的框架下,不断吸收、整合不同思想资源,构建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第三部分:变迁与革新——宋元明清的法律调整与社会回应 本部分将探讨中国法律在相对长时期内的演变,以及其如何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宋代的立法特点:我们将分析宋代法律在继承唐代法律的基础上,如何更加注重司法实践和案例积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对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探讨宋代在刑罚、民事法律等方面的调整,以及其对“慎刑”、“恤刑”的关注。 元代的法律特色:我们将考察元朝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法律上如何处理与汉族传统的继承与融合。我们将分析元朝法律的民族性和等级性,以及其在统治广阔疆域方面的考量。 明清法律的集大成与局限:本部分将聚焦于明清时期法律的集大成。《明律》和《大清律例》是在《唐律》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和修订而成的。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两部律典的条文内容、立法精神,以及其在维护君主专制、等级制度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明清时期“重刑轻民”的倾向,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明清时期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例如在某些民事纠纷解决中的智慧。 第四部分:影响与反思——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时代回响 本部分将超越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制度,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深远影响。 法律与政治:我们将分析法律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统治者如何利用法律来巩固权力、维护统治。我们将探讨“王权”、“法权”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工具性。 法律与社会:我们将考察法律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着家庭关系、邻里交往、经济活动等。我们将分析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维护秩序、解决冲突、实现正义等。 法律与道德: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法、理、情”的交织。法律如何在道德规范的引导下运作,以及道德观念又如何影响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我们将分析“礼法合一”的理念,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复杂影响。 法律的传承与断裂:我们将反思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机制,以及在某些时期出现的断裂和重塑。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东亚地区(如朝鲜、日本、越南)的深远影响,分析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结论: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法律条文的详尽考证,而是旨在梳理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时代特征。通过追溯历史,本书旨在揭示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智慧与局限,并为理解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提供深厚的历史根基。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史的视角,而非纯粹的法条解读,旨在呈现一个丰富、立体、充满智慧的古代中国法律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古代法律的书籍,它们往往侧重于分析法律条文本身的演变和解释,或者着眼于法律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但这本书的书名“西夏法律制度研究”似乎更侧重于一个区域性的、具体文明的法律体系。这让我产生了一些好奇,想知道这样一个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的法律制度会有怎样的独特性?会不会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它会不会受到汉族法律的影响,又会不会保留自己游牧民族的传统?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梳理西夏法律的起源、发展、主要构成部分,甚至会探讨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历史细节的洞见,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罗列,而是能让我们感受到法律是如何渗透到社会肌体的,又是如何塑造了西夏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非常清晰,每一章都似乎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有条不紊地构建起对西夏法律制度的全景式描绘。我猜测,书中可能在开篇就对西夏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位进行了简要介绍,为后续的法律制度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会逐一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法律,比如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经济法律等等,并对每一类法律的条文、原则和适用范围进行详细的分析。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已经不复存在的独特法律概念或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西夏的法律,更能拓展我们对法律本身的认识,看到法律体系的多样性和历史演变的轨迹。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表述上,更需要挖掘其深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文明。而法律制度,无疑是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石。这本书的书名让我预感到,它将会是一本从制度层面去理解西夏这个独特文明的力作。我希望能从中看到,西夏的法律是如何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下孕育、发展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它是否能解释西夏为何能够维系一定时期的稳定,又为何最终走向衰落?我想象书中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必然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可能涉及对法律背后思想观念的追溯。这样的研究,不仅能满足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能提供一种审视古代文明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那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字体和古朴的色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遥远的过去。我一直对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地理区域发展起来的独特社会形态。虽然我对具体内容了解不多,但仅仅从外观和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探究历史深层结构的吸引力。我想象这本书可能会涉及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交往到重要的仪式,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毕竟,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绝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的集合,它更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权力、道德、经济、文化等多重维度。我很期待能通过阅读,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理解他们如何在这个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秩序。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让人有种想要深入挖掘的冲动。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资料搜集能力所震撼。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而且对于这些资料的运用非常严谨,引用注释也非常详尽。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写作必定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书中的具体论述,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身就足以让人信服。我想象这本书在阐述西夏法律制度时,必然会细致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因。也许书中还会涉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处理民间纠纷、规范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具体案例,从而让我们对西夏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更具象的认识。这种通过具体案例来解析宏观制度的写作方式,总是最能吸引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