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过程控制系统及工程应用
定价:25.00元
作者:蔡大泉 ... 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12307940
字数:207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概要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深入分析了过程控制中常用检测与控制仪表的原理与工程选型、过程执行器的类型及特性,详细讨论了被控过程的特性及建模方法,具体论述了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参数整定、复杂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并对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如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作了重点介绍。后,以工程实例为基础,对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可作为高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司供电力、石化、冶金、化工、轻工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有些过时了,那种厚重的字体和略显呆板的排版,让人联想到上世纪末的教科书风格。打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符号,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简直就像面对一堵密不透风的墙。理论部分堆砌了太多抽象的数学模型,虽然能看出作者在力求严谨,但对于渴望快速理解实际应用的人来说,这种“硬啃”的方式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举个例子,关于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章节,给出了各种复杂的推导过程,但对于“在实际生产线上,我该如何快速地调整这些参数以应对突发状况”这样的实际问题,却鲜有直观的指导。如果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恐怕光是理解这些基础理论就要耗费大量时间,更别提深入应用了。整体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面向研究人员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面向工程师的实用指南,阅读体验上缺乏流畅性和启发性。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啃完关于状态空间模型的那几章,但收获甚微,更多的是一种挫败感。这本书在介绍现代控制理论时,似乎更偏向于对经典文献的罗列和复述,缺乏一种现代视野下的整合与批判。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显得非常突兀,没有建立起清晰的逻辑链条。比如,当它开始讨论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时,突然就跳跃到了某种特殊的李雅普诺夫函数,中间关于相平面分析或者拓扑方法的过渡极其生硬。我期待的是一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能够让我体会到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点的“容器”,把各种知识碎片硬塞在一起,没有经过有效的“消化”和“重构”,导致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找不到方向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那些想要通过自学掌握这门复杂学科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引导性实在太弱了。
评分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暴露出明显的仓促出版的痕迹。术语使用上的不一致性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章节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三种不同的简称或全称,没有统一的规范,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特定术语的读者来说,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此外,还发现了几处明显的印刷错误,比如公式中的上标或下标的缺失,导致整个数学表达的逻辑链条断裂。虽然这些错误可能只是偶然的疏忽,但在这样一本严肃的技术著作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误导初学者走入歧途。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似乎缺乏严格的同行评审和多轮次的细致校对,内容质量虽然有深度,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成品,在专业性和严谨性上都留下了明显的瑕疵,让人在学习时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自行修正其中的笔误和不一致之处。
评分谈谈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吧,这部分是我最失望的地方。控制系统最终还是要落到实际应用上,而这本书中的“工程应用”篇章,与其说是应用案例,不如说是对理论模型的另一种形式的复述。所有的案例都显得过于“完美”和“理想化”。例如,在描述一个化工过程控制时,所有干扰项都被简化成了标准的白噪声,系统参数恒定不变,执行器的响应速度被设定为瞬时。这与真实工业现场的复杂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完全脱节。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处理传感器漂移、如何应对负载突变、如何设计具有鲁棒性的控制策略来应对模型误差,但这些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读完这些“标准”案例,我感觉自己好像学会了如何在真空中的理想环境中操作一个设备,一旦走到现实世界,我发现自己手里的工具箱是空的,因为缺少了处理“脏数据”和“非理想状态”的经验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都采用了非常老旧的CAD风格,线条生硬,标注不清,有些甚至有模糊不清的感觉,这在21世纪的出版物中是难以容忍的。例如,在解释复杂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架构时,图示过于拥挤,关键的信号流和数据路径被淹没在密密麻麻的方框和线条中,我不得不反复对照文字描述,才能勉强拼凑出系统的全貌。如果作者能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密度适中且视觉友好的图示,比如使用流程图软件制作的清晰的三维或层次化视图,阅读效率至少能提高一倍。这种视觉上的疲劳感,极大地削弱了读者对内容的接受度,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拖沓而低效。清晰的图文配合是技术书籍的生命线,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严重失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