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the debate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the deba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雪飞 著
图书标签:
  • 朱熹
  • 陈亮
  • 王霸之争
  • 事功主义
  • 德性主义
  • 宋明理学
  • 政治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道德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20600
商品编码:2972948653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the debate of 'Wang Ba Yi Li'between chu hsi and ch'en liang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罗雪飞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9787519220600 出版日期 2016-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道”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中所涉及的*为重要的词。大体而言,儒家内部对“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德性主义的解释,将“道”本身及其实践视为道德理想主义;二是事功主义的解释,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道”在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展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基本上是围绕王霸义利问题而展开的,实质上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和安顿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路径选择。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道学的朱熹和事功之学的杰出代表陈亮之间围绕三代和汉唐的王霸义利的争论,就是两种解释正面交锋的突出事例。本书试图通过对朱陈之争的思想史资源以及历史语境的挖掘,在全面梳理其所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实质性意义、有限性意义与典范性意义。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一场贯穿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刻辩论 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关于“王霸”、“义利”的争论,如同两股奔腾不息的河流,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政治伦理观和治国方略。这场辩论并非仅限于抽象的哲学探讨,而是紧密关联着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着历代王朝的兴衰与士大夫的政治抉择。它集中体现在南宋时期两位杰出思想家——朱熹与陈亮之间关于“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交锋,以及他们对“王霸”、“义利”的不同解读。 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并非孤立的学术事件,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土壤,并持续回响于后世。理解朱熹与陈亮之间的思想碰撞,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宋明理学的核心议题,更能揭示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两种根本性价值取向的长期张力。 一、 问题的提出:王霸之辨与义利之争的古老根源 “王霸”之辨,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以来,面对列国纷争、民生凋敝的乱世,如何实现天下一统、长治久安,就成为政治家与思想家们孜孜以求的答案。“王道”主张以德服人,顺应民心,以仁爱教化为治国之本,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而“霸道”则倾向于以权谋、武力、利益来驾驭臣民,实现短期内的统治稳定与扩张。虽然“王道”常被视为更崇高的目标,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霸道”的策略却屡屡被统治者所采纳。 与“王霸”之辨紧密相连的是“义利”之争。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义”,强调君子应“见利思义”,将道义置于私利之上。然而,现实政治的残酷性使得“利”成为驱动个体与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义利”之争,本质上是对个体与集体、道德原则与现实利益之间关系的拷问。是应当坚守绝对的道义,即便可能牺牲现实的利益?还是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现实的利益,以求得更大的稳定与发展?这种纠结与权衡,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始终。 二、 南宋的时代背景:内忧外患下的思想激荡 南宋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北方的金国虎视眈眈,中原故土沦陷,民族矛盾尖锐;国内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怨沸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振国威、恢复中原、安抚民心,成为朝野上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正是这种内忧外患的时代境遇,催生了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与激辩。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集大成者,试图在道德、伦理层面寻求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强调内圣外王,以道义重建社会秩序。而以陈亮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实践精神的士人,则更关注国家现实的军事、经济等问题,主张积极进取,注重实际功业的建树。 三、 朱熹的“德性主义”:以“理”为核心的道德政治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政治思想深受其形而上学的“理”学体系影响。他认为,宇宙万物皆有其“理”,而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拥有“性”,即先天的道德理性。治理国家,归根结底在于“正心诚意”,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来达致政治的清明。 “王道”的回归与“德性”的优先:朱熹坚信“王道”是实现天下太平的根本。他将“王道”的实现寄托于君主与臣民的道德自觉。在他看来,真正的“王道”绝非权术或巧计,而是以仁、义、礼、智、信等“性”之德性为核心。君主应以身作则,垂范天下,感化民众。臣民亦应恪守礼义,各尽其职。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的“理”贯彻于政治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实现长治久安。 “义”的至上性与“利”的规避:对于“义利”之争,朱熹旗帜鲜明地站在“义”的一边。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视为区分君子与小人,乃至区分正邪的重要标准。在政治领域,他强调“大义灭亲”、“舍生取义”,将道义置于个人利益、甚至国家短期利益之上。他警惕那些以“利”为驱动的行为,认为这容易导致腐败与混乱。对于“霸道”所强调的功利性策略,朱熹更是深恶痛绝,认为其是“非圣人之道”。 “事功”的附属性:在朱熹的政治思想体系中,“事功”并非终极目标,而是“德性”修养与政治实践的自然产物。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对“理”的探求,最终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合乎“理”的行为,这些行为自然会带来积极的“事功”。但若将“事功”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就可能偏离“理”,落入功利主义的窠臼。因此,对于那些过于注重实际功业,而忽略道德根基的思想,朱熹持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 四、 陈亮的“事功主义”:以“功”为导向的实践政治 与朱熹的深沉内省不同,陈亮是一位更具忧患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思想家。他出身于南宋的寒门士人,深感国家积弱不振,民族危机深重。他认为,空谈道德,回避现实,无助于国家的存亡与发展。 “霸道”的辩护与“事功”的必要性:陈亮对“王道”与“霸道”的看法,与朱熹有着显著的区别。他并非全盘否定“霸道”,反而认为在现实政治中,“霸道”的许多策略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他认为,单纯的“王道”理想,在乱世中难以行得通,甚至可能成为一种空谈。为了实现国家的强盛与统一,必须重视实际的军事、政治、经济等“事功”。他主张“功利”并重,认为如果一项措施能够带来实际的功业,带来人民的福祉,那么即使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也是可以接受的。 “利”的转化与“义”的实践:陈亮并不否认“义”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义”的实践性。他认为,“义”并非仅仅是道德上的宣示,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而“利”,也并非全然负面,如果能够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并用于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利益,那么这种“利”就具有其正当性。他反对那种脱离实际的清谈,认为真正的“义”,应当落实到能够抵御外侮、发展经济、安定民生的具体“功业”之上。 “德性”的工具性:在陈亮看来,“德性”固然重要,但其更多地是一种实现“事功”的手段,而非终极目标。君主和臣民拥有道德,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政策,达成国家的目标。他更关注的是政治制度的优化、军事力量的增强、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来解决现实问题。他认为,如果离开了有效的制度和强大的力量,单纯的道德感化是无济于事的。 五、 争鸣的核心:理想与现实的抉择 朱熹与陈亮的争论,核心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抉择,对“道德”与“功业”的侧重。 治国方略的根本分歧:朱熹主张“以德为本”,强调道德修养的先导作用,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内圣”。而陈亮则主张“以功为先”,强调实际功业的达成,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外王”的建树。 对“王霸”的解读不同:朱熹将“王道”视为唯一的合法性来源,将“霸道”视为欺诈与权术。陈亮则认为,“霸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其积极意义,是实现“王道”过程中的必要手段。 对“义利”的态度差异:朱熹将“义”置于绝对的至高地位,对“利”持警惕与规避态度。陈亮则认为,“利”在符合道义的条件下是正当的,并且是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重要途径。 六、 政治思想史的深远意义 朱熹与陈亮的这场辩论,并非止步于南宋。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塑造了士大夫的价值取向:这场辩论为后世士大夫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价值模型。一部分人继承了朱熹的“德性主义”,强调道德操守,追求内圣,将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陈亮的“事功主义”,更加关注实际问题,注重政治效能,将政治视为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福祉的工具。 提供了两种治国方略的参照:在面对国家危机、改革创新等重要时刻,朱熹的“德性主义”和陈亮的“事功主义”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前者强调从根本上改变人心,实现长治久安;后者则侧重于通过具体的措施和手段来应对眼前的挑战。 反思与融合:后世的思想家们在继承两者思想的同时,也试图寻求融合。他们认识到,脱离道德的功业容易流于功利甚至邪恶,而脱离实际的道德理想则可能成为空谈。如何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积极追求现实的功业,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朱熹与陈亮关于“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辩论,以及他们对“王霸”、“义利”的不同解读,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思想交锋。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两种根本性价值取向的长期张力,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伦理观与治国方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场辩论,是关于如何在理想的道德王国与残酷的现实世界之间寻找平衡,如何让“道义”与“功业”和谐共存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核心的议题——道德与功利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而朱熹和陈亮无疑是这场讨论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德性主义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将道德的纯粹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君子的修养在于内心的道德自觉。而陈亮,则以其务实的“事功”理论,主张将道德应用于实践,强调“功”的重要性,认为“道”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事功”来体现。这两者之间的争论,关乎着个人修身之道,也关乎着国家治理的方略。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宋明理学的复杂性,以及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王霸义利”这一对概念进行细致的辨析,理解他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朱陈二人各自对它们的解读和应用。这种深入的学术探讨,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以及这些价值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继承、发展或被挑战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内心便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思想的探索欲。书名“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光是这个题目就充满了学理的厚重感,仿佛能嗅到古籍的墨香和智者的思辨。朱熹和陈亮,这两个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如雷贯耳,他们的“王霸义利”之争,更是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核心。德性主义,听起来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强调的是内圣,是君子风范,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追求。而事功主义,则似乎更接地气,更注重实际的社会效果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是外王的实践。这两者之间,究竟孰轻孰重?又或者,它们之间是否可以和谐统一?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我们揭示这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辩论。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他们观点的梳理,更希望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场争论置于更广阔的政治思想史背景下去解读的。理解这场争论的意义,对于我们当下如何看待道德与效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或许也能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

仅仅从书名《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来看,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传统中国思想中,“义利之辨”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朱熹和陈亮作为宋代儒学发展中的两座高峰,他们围绕“义利”展开的争论,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关于“王道”与“霸道”、“德性”与“事功”的探讨,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德性主义,强调道德的内在价值和主体自觉,是一种追求精神境界的学说。而事功主义,则更注重实际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用,是一种面向现实的学说。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实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朱熹和陈亮在“王霸义利”问题上的具体论证,分析他们思想的异同,更重要的是,希望作者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政治思想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揭示这场争论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变以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和实践的独特贡献。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两位古代思想家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深度解读。

评分

读到一本关于朱熹和陈亮“王霸义利”之争的书,仅仅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德性主义抑或是事功主义,这本身就是一场思想史上的经典对决。我一直在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究竟应该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还是应该以实际的功业成就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朱熹的德性主义,强调内省修身,以仁义礼智信为根本,似乎为迷茫的个体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精神锚点。而陈亮的“事功主义”,则更加关注现实的政治效用和社会变革,他那种“功不离道,道不离功”的思路,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与结果的时代,似乎有着更直接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副标题“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两位大家在“王道”与“霸道”、“道义”与“功利”之间的辩驳,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解释,更能触及他们思想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社会诉求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仅仅是想到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在历史的长河中,近距离观察这场思想的碰撞,就觉得非常兴奋,相信这会是一次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思想启迪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让我眼前一亮。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探索,常常让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和深度的满足。朱熹和陈亮,两位不世出的思想大家,他们对于“义利”的辩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王霸”之争,无疑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德性主义,是一种强调内在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的学说,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常常是超然物外、坚守道义的。而事功主义,则更关注外在的实际成就和社会效益,它所导向的政治实践,往往是务实而有效的。这两者看似对立,实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影响着不同的时代。这本书承诺要探讨这场争论的“政治思想史意义”,这让我尤为期待。它会如何梳理这场争论在历史上的演变?它又如何揭示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乃至民族精神的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借此机会,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相信这将是一次充满智慧火花的思想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