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the debate of 'Wang Ba Yi Li'between chu hsi and ch'en liang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 作者 | 罗雪飞 |
| 定价 | 52.00元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19220600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道”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中所涉及的*为重要的词。大体而言,儒家内部对“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德性主义的解释,将“道”本身及其实践视为道德理想主义;二是事功主义的解释,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道”在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展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基本上是围绕王霸义利问题而展开的,实质上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和安顿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路径选择。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道学的朱熹和事功之学的杰出代表陈亮之间围绕三代和汉唐的王霸义利的争论,就是两种解释正面交锋的突出事例。本书试图通过对朱陈之争的思想史资源以及历史语境的挖掘,在全面梳理其所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实质性意义、有限性意义与典范性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题目《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核心的议题——道德与功利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而朱熹和陈亮无疑是这场讨论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德性主义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将道德的纯粹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君子的修养在于内心的道德自觉。而陈亮,则以其务实的“事功”理论,主张将道德应用于实践,强调“功”的重要性,认为“道”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事功”来体现。这两者之间的争论,关乎着个人修身之道,也关乎着国家治理的方略。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宋明理学的复杂性,以及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王霸义利”这一对概念进行细致的辨析,理解他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朱陈二人各自对它们的解读和应用。这种深入的学术探讨,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以及这些价值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继承、发展或被挑战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内心便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思想的探索欲。书名“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光是这个题目就充满了学理的厚重感,仿佛能嗅到古籍的墨香和智者的思辨。朱熹和陈亮,这两个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如雷贯耳,他们的“王霸义利”之争,更是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核心。德性主义,听起来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强调的是内圣,是君子风范,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追求。而事功主义,则似乎更接地气,更注重实际的社会效果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是外王的实践。这两者之间,究竟孰轻孰重?又或者,它们之间是否可以和谐统一?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我们揭示这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辩论。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他们观点的梳理,更希望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场争论置于更广阔的政治思想史背景下去解读的。理解这场争论的意义,对于我们当下如何看待道德与效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或许也能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仅仅从书名《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来看,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传统中国思想中,“义利之辨”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朱熹和陈亮作为宋代儒学发展中的两座高峰,他们围绕“义利”展开的争论,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关于“王道”与“霸道”、“德性”与“事功”的探讨,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德性主义,强调道德的内在价值和主体自觉,是一种追求精神境界的学说。而事功主义,则更注重实际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用,是一种面向现实的学说。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实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朱熹和陈亮在“王霸义利”问题上的具体论证,分析他们思想的异同,更重要的是,希望作者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政治思想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揭示这场争论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变以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和实践的独特贡献。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两位古代思想家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深度解读。
评分读到一本关于朱熹和陈亮“王霸义利”之争的书,仅仅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德性主义抑或是事功主义,这本身就是一场思想史上的经典对决。我一直在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究竟应该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还是应该以实际的功业成就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朱熹的德性主义,强调内省修身,以仁义礼智信为根本,似乎为迷茫的个体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精神锚点。而陈亮的“事功主义”,则更加关注现实的政治效用和社会变革,他那种“功不离道,道不离功”的思路,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与结果的时代,似乎有着更直接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副标题“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两位大家在“王道”与“霸道”、“道义”与“功利”之间的辩驳,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解释,更能触及他们思想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社会诉求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仅仅是想到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在历史的长河中,近距离观察这场思想的碰撞,就觉得非常兴奋,相信这会是一次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思想启迪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让我眼前一亮。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探索,常常让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和深度的满足。朱熹和陈亮,两位不世出的思想大家,他们对于“义利”的辩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王霸”之争,无疑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德性主义,是一种强调内在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的学说,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常常是超然物外、坚守道义的。而事功主义,则更关注外在的实际成就和社会效益,它所导向的政治实践,往往是务实而有效的。这两者看似对立,实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影响着不同的时代。这本书承诺要探讨这场争论的“政治思想史意义”,这让我尤为期待。它会如何梳理这场争论在历史上的演变?它又如何揭示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乃至民族精神的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借此机会,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相信这将是一次充满智慧火花的思想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