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工艺技术
: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刘建华,伍尚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30245564
字数:24300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钅康枷颍�任务引领,能力本位,图文并茂�
本书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任务型教材。全书以九个项目十九个任务贯穿而成,内容简明实用,尽量以图形和照片展示技能操作,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说明。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测试、万用表装接、整流电路装接与调试、稳压电路装接与调试、放大器装接与调试、RC振荡电路装接与调试、运算放大电路装接与调试、555振荡电路装接与调试、趣味电子线路装接与调试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机电类和机电类专业一体化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院校的实训教材或作为职业培训教材。
坦白讲,我买过不少技术手册,它们大多是“即时救火”型的工具书,内容详实,但往往缺乏连贯的叙事性,读完后很快就遗忘了大部分细节。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撰写的传记,讲述着电子元件如何从一堆原材料蜕变为精密器件的史诗。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即便是描述最枯燥的参数调整过程,也能写出一种富有节奏感的叙述感。他没有使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对话的语气在和你交流。例如,在讲解光刻胶的敏感度校准时,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这就好比你在黑暗中试图用一根羽毛去拨动一个沉睡中的巨人,你必须精确控制力度和角度,否则带来的只会是无谓的震动。”这种富有画面感的表达,让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立体而鲜活,大大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仿佛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休息,什么时候需要被激发。在一些比较艰深难懂的章节后,作者总会穿插一些“案例回眸”或者“行业前沿展望”,用相对轻松的笔触将刚才学到的知识点重新放置到宏大的产业背景中进行审视。这就像是爬完一段陡峭的山路后,突然来到一个开阔的观景台,让你能够喘口气,看看来时的路和前方的远方。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很多现在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成熟技术,书里都详细描绘了它从诞生到成熟所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迭代,这让读者对技术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电子制造领域的演进史有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概念,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种宏观的视野,对于制定长远的技术路线图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简直是超乎想象的。它的附录部分简直是一个宝藏,里面汇集了大量的标准参数对照表、常见故障的快速诊断流程图以及各种关键测试设备的推荐配置清单。这些内容对于日常工作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即战力。我将这本书放在办公桌上,当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工艺参数时,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那些零碎、真伪难辨的信息,直接翻阅附录即可获得权威的参考值。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不同技术流派的优劣比较上保持了高度的中立和客观,没有偏袒任何一家供应商或特定的技术路线。他只是提供了充分的数据和分析,把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读者,这种专业精神值得高度赞扬。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套完整的、经过实战检验的“工艺工程师工具箱”。
评分我是在一个项目攻关的瓶颈期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说实话,最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它提供的视角竟如此独特且富有启发性。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既有的技术规范,而是深入探讨了每种工艺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材料科学基础。书中对“为什么”的追问,远比对“是什么”的描述要多得多,这正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深度。比如,关于薄膜沉积速率的控制,它不仅给出了一个经验公式,还详细推导了温度梯度、真空度波动对分子迁移率的影响,逻辑链条完整得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由底层原理出发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甚至可以根据书中的模型,对我们生产线上出现的非预期偏差进行逆向分析,找到了一个此前完全没有考虑到的环境因素导致的耦合效应。对于希望从“操作员”升级为“设计者”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开启思维的钥匙,它教你的不是招式,而是内功心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眼球,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藏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又充满科技感的第一印象。初次翻开,我立刻被它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结构所折服。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流畅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引导你逐步深入一个复杂的新领域。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精良,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示意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直观展示复杂工艺流程的视觉辅助工具。例如,在介绍某种微米级加工技术的章节里,那张俯视图简直是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不用费力去想象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微观世界。而且,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阅读习惯,重要的概念总会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旁边还附带着简短却精辟的解释,这大大减轻了我在阅读初期对专业术语的畏惧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把握,读起来既有扎实的学术根基,又不至于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简直是技术入门和进阶的完美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