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
: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030271747
字数:368000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本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危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报告围绕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起源及创新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报告解剖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并对我国及地方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作了分析。然后,报告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实,就如何进行危机后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升级提出了看法和政策建议。
此外,报告还对一年以来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
本报告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这部报告的叙事视角是极其宏观且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它成功地将2009年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进行描摹。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分析。报告细致地考察了不同区域如何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对中央的科技政策进行了“本土化”的解读和实施,这导致了创新生态系统在地域间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有些地方侧重于政策引导下的孵化集群建设,而另一些地方则更倾向于吸引大型国有科研机构的落地。书中对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区域科技发展模式的理解。全书行文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耐心,能够耐心地梳理那些往往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次级效应和潜在风险。它没有提供简单的成功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审慎管理复杂系统性变革的深刻见解。阅读它,就像是获得了一份高层决策层的内部参考资料,其深度和广度都非同一般,对于研究国家发展史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照物。
评分读罢此书,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时代沧桑感。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将2009年前后的科技进步置于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于人才流动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分析,那段论述的犀利程度,几乎让我感觉自己正在重温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年代。报告并没有满足于表面的成就统计,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性约束对科研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书中提及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行政壁垒和激励机制的错位,简直就是一幕幕活生生的现实写照。那种对体制内惯性与创新需求之间张力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行业报告应有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学著作,用科技发展为载体,探讨着制度、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文字的张力十足,行文间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同时也隐含着对改革步伐的焦虑。
评分这部浩瀚的论著,即便只是粗略翻阅,也能感受到其对中国科技宏大叙事的驾驭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数据罗列,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勾勒出彼时中国科技创新版图的错综复杂。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初期,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探讨。报告没有回避早期投入回报周期的漫长与政策执行中的地方差异,这使得整体分析更具深度和可信度。那种试图穿透政策迷雾,直抵科研前沿实际困境的笔触,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关于高端制造领域的进口替代进程,作者群似乎并未采取一概而论的乐观态度,而是深入剖析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薄弱环节,指出那些看似光鲜的成就背后,隐藏着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点。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有信心又不失清醒,避免了将发展成就过度“政治化”的俗套。它更像是一次对国家科技“体检报告”,细致入微,直指病灶,而非简单的歌功颂德。对于任何希望理解2009年前后中国科技政策制定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切口。
评分阅读体验可谓是跌宕起伏,时而为报告中描绘的科技突破感到振奋,时而又对其揭示的结构性短板感到忧虑。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群似乎在竭力避免陷入“数据陷阱”。他们没有被简单的研发投入增长率所迷惑,而是着力分析了投入效率与创新质量的转化率。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知识产权产出效率的对比分析,报告似乎暗示,数量的激增并未完全等同于原创性价值的同步提升,这无疑是对当时某些“唯数量论”思潮的有力反驳。文字的组织非常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使得即便是跨越不同技术领域的内容,也能在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找到统一的立足点。这种自上而下的统筹分析能力,是这部报告最宝贵的财富。它像是一位资深战略家在复盘历史节点上的决策考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而非仅仅是成果展示,读来令人深思,有助于我们跳出当下的信息茧房,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它不是将科技领域割裂开来孤立看待,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条主线之间的穿插叙事。在论述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应用爆发初期时,报告对用户群体行为模式的捕捉,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它不单单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新能源领域的论述则显得更为沉稳和审慎,聚焦于技术成熟度的评估和国际标准博弈的策略部署。这种对比,恰恰反映了2009年前后中国科技战略的两面性:一面是面向应用层面的快速迭代与市场驱动,另一面则是面向基础和战略性领域的长期布局与国家意志的坚定执行。全书的语言风格老练而内敛,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扎实的调研背书。它提供的是一种深度解析,而非浮光掠影的介绍,对于想深入了解当时国家战略资源的配置倾向,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