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晶体管及其应用
定价:49.90元
作者:王新贤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212570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突出电子技术特色和工具书特点,将众多知识点梳理成表格形式,便于理解和记忆,易学易用。全书立足于知识普及与技术创新,坚持器件与应用并重,知识与技术融合的原则,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实用书籍。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主要参数和典型应用;同时将众多知识点梳理成表格形式,便于理解和记忆,易学易用,也突出了电子技术特色和工具书特点。全书内容分为7章,包括PN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晶闸管、场效应管、光电器件和特殊二极管。
全书立足于知识普及与技术创新,坚持器件与应用并重,知识与技术融合的原则,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实用书籍。本书适合电子技术领域从业人员、爱好者、初学者阅读,是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测量类专业大、学生的读物,也是电子、自动化和电工工程师应对知识老化的好帮手。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新贤,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山东省计算机学会、山东省电机学会会员。自动化控制站 主持金乡大蒜钴-60辐照设备自动控制系统 主持金矿探测用激电电源 主持山东省工业锅炉计算机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主持著作方向: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集成电路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非常具有年代感,大量的黑白图表和手绘风格的电路示意图,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老旧的实验室中。但抛开这些外在的形式不谈,其对器件特性的描述是极其细腻和写实的。特别是它对晶体管的噪声模型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区分了热噪声、散弹噪声和闪烁噪声,并给出了在不同频率下它们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量化方法。这一点在很多现代教材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对于设计低噪声放大器(LNA)的工程师来说,这些细节至关重要。书中的一个亮点是对开关电路的动态性能分析,它详细讨论了存储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是如何受到电容和电阻参数的共同制约,并给出了一些优化门电路延迟的早期设计原则。尽管书中的部分器件型号早已停产,但它所蕴含的电路设计哲学,即如何平衡速度、功耗和面积,是永恒的课题,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指导这种平衡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我一开始是冲着书名里“应用”二字去的,想着能学到一些实际操作的技巧,毕竟理论知识在书本上看得够多了,真正动手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当我翻开内页,发现它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简单罗列应用案例的“菜谱式”书籍,而是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原理讲起,层层递进,将晶体管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机制剖析得极为透彻。特别是对于PN结的形成、少数载流子的扩散与漂移过程,作者采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和严密的数学推导,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建立起扎实的理解框架。书中对于不同工作模式下晶体管的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也处理得非常精妙,使得后续的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分析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晶体管能工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用”的层面,收获颇丰。这种由浅入深、逻辑清晰的叙事方式,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掌控感,而不是被一堆公式和术语淹没。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构建了一张极其宏大且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它不是孤立地讲解BJT或MOSFET,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信息处理系统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在讨论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调控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集成电路制造中离子注入的概念,让读者明白,我们对器件参数的“微调”,其实是物理工艺的直接体现。书中对于互补对(CMOS)逻辑电路的功耗分析尤为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静态功耗的计算上,更是深入探讨了动态功耗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晶体管的尺寸比例来降低热耗散。这种从物理层到系统层面的贯通,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系统级思维能力。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看到的每一个电子设备,其核心功能都可以追溯到这本书中描述的那些基础的半导体开关和放大单元,它提供了一种透视现代电子学的“X光片”。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攀登一座技术高峰,过程是艰辛的,但登顶后的视野是无与伦比的。它的理论深度是压倒性的,初学者可能会被其中大量的半导体材料学和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所震慑。比如,关于禁带宽度、费米能级在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变化,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进行详尽阐述,这部分内容几乎可以作为一本微电子器件物理的补充读物。不过,一旦你熬过了理论的“陡坡”,后面的应用章节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它对反馈机制的分析尤其精彩,无论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反馈,它都用非常严格的分析工具来解构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带宽和失真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任何捷径,它要求读者以一种近乎科研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电路单元,从而培养出一种严谨的、自洽的分析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仿和套用现成电路图的初级阶段。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老派,带着一种上世纪电子工程教科书特有的厚重感和板正感。内容组织上,它将晶体管家族的演进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早期的点接触型晶体管,到后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结型(BJT)和场效应(FET)晶体管,每一种器件的特性曲线和制造工艺的演变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器件参数的讨论部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想模型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温度漂移、高频效应、甚至光照影响等实际工作中的非理想因素。这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因为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个管子是做什么用的”,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条件下它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局限性”。书中穿插的大量工程实例,虽然年代感稍强,但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电路分析方法,至今仍是解决许多现代问题的核心思路。对于想要追溯现代电子学源头,理解电路设计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