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体育与健康实践性教程
定价:42.0元
作者:李云萍,梅丽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300210520
字数:51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适合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用的教材,本教材共分成三个篇章:篇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篇,第二篇运动技能篇,第三篇休闲体育篇,共十章,包括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学体育的特点及实践性、体育保健与常见的运动损伤,重点介绍了球类、形体、健美操、健美、瑜伽、体育舞蹈、搏击、武术、游泳等体育项目。 
  本书不仅是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用书,也是适用于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李云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授,曾发表《体育与心理健康》等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奖。曾编写过《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等三本教材。
文摘
节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一、现代“多元健康”观 
  (一)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9月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重申了健康的含义,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良好状态”。并倡导:“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 
  (二)多元健康观的释解 
  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心血管、呼吸、运动系统具有良好功能;有较强的运动和劳动能力等。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与智力处于完好状态,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和不良刺激的能力。 
  社会适应健康:胜任社会和生活的各种角色,乐于承担责任;应变能力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美国健康中心提出的健康五要素 
  图1—1美国健康中心提出的健康五要素 
  1.健康五要素(见图1—1)的解释 
  情绪健康:情绪不低落,感到幸福,能克服每天环境的影响,用积极的,乐观的和建设性的态度处理个人的情感。 
  智力健康:没有智力上的健康障碍,如脑神经方面的疾病;个人学习的能力,主动接受信息,利用信息来提高生活质量。 
  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身体各脏器生理功能正常;身体能够满足每天处理工作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利用业余时间。 
  社交健康:能与别人很好地沟通,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此提高生活质量,远离孤独。 
  精神健康:建立价值系统和按照自己信念行事的能力,能够建立和执行自己有意义的终生目标。精神健康的人不是通过个人而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帮助人们实现重要的人生。 
  2.衡量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二、亚健康 
  目前,普遍认为“身体虚弱就是亚健康”。表现为身体活动能力下降,时感疲劳、失眠、心情压抑及社交障碍等。WHO指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就是“生活方式病”(lifestyle disease),即所谓的“亚健康(sub|health)”。 
  (一)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WHO调查表明,全世界约有6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中,并建议改善亚健康状态,积极、有效的手段就是改变个人不良行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见图1—2)。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就是提升生活质量有效的手段之一。 
  图1—2健康的生活方式
……
序言
这本书,我拿到手就感觉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运动的活力感扑面而来,当时就挺期待内容的。拿到课堂上,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校园运动的规章制度,还有一些基本的体能训练方法。课上演示了一些动作,我感觉挺有用的,尤其是一些拉伸和热身的技巧,之前我总觉得随便做做就行,现在才知道里面门道不少。比如,老师特别强调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详细讲解了不同运动项目需要重点关注的部位,还举了一些因为热身不足导致运动损伤的案例,听着就觉得挺警醒的。课后,我们还需要完成一些小组的体育活动设计,虽然过程有点头疼,但大家一起讨论、分工,感觉还挺有成就感的。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里面关于集体项目的介绍,比如一些三人篮球的战术配合,还有排球的拦网技巧,虽然我们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多,但光是看图和讲解,就能想象到那种团队协作的乐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指导上,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对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也比较特别,有时候看起来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里面穿插了不少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比如,书中讲到了古代奥运会的历史,还有不同时期体育运动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读这些故事,让我对体育运动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课程和训练。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体育活动,比如一些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还有一些新兴的运动潮流。这些内容非常开阔视野,让我了解到体育的多样性。虽然有些章节的内容和我的学习专业联系不大,但我觉得阅读这些轻松有趣的故事,反而让学习过程变得不那么枯燥。有时候,在完成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学习之后,翻到这些故事,就像是给大脑换换口味,能够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和趣味性上做得比较好,能够提供一些课本之外的视野。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有些章节写得相当学术化,跟我想象中的“体育教程”有点出入。刚开始翻的时候,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关于运动生理学的章节,比如心肺功能训练的原理,还有力量训练对身体的影响。书里引用了不少研究数据和专业术语,一开始读起来确实有点费劲,需要反复查阅一些生词。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逻辑性很强,解释得很透彻。比如,关于运动负荷的计算,书里给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公式和方法,还有详细的计算示例,让我明白并不是越累的运动就越好,科学的训练强度才是关键。此外,关于运动营养的部分也写得比较深入,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多吃蛋白质,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宏量营养素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运动阶段的能量需求。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对一些只想简单锻炼的人来说有点过于专业,但我个人觉得,如果想系统性地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确实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帮助你更理性地看待运动,避免盲目跟风。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具体的运动技巧和比赛规则的讲解,毕竟是“教程”。但没想到,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谈论“运动中的心理学”。一开始我有点失望,觉得这跟体育训练好像关系不大。可是,读着读着,我开始发现,原来一个人在运动时的心态,跟他的表现息息相关。书里讲到了如何克服比赛前的紧张情绪,如何保持专注力,还有面对失败时的积极心态。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分析了“运动动机”,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而有些人则很容易放弃。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心理调适的小窍门,比如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增强信心,或者利用冥想来放松心情。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我从来没有想过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心理的博弈。尤其是关于团队合作中的沟通技巧,以及如何处理队友之间的矛盾,这些都非常有现实意义。虽然书中没有详细到如何进行某项运动的具体技术指导,但它却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运动参与者,这其实是一种更长远的“技能”培养。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受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它确实提供了一些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比如强调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的重要性,还有如何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确实非常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学业和生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运动与情绪管理”的章节,里面介绍了一些简单的运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感到焦虑或者沮丧的时候,通过运动来调节情绪。书中还列举了一些适合在宿舍或者小型空间里进行的锻炼项目,非常实用。但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有点过于泛泛而谈,缺乏一些更具象化的指导。比如,在讲到“提高心肺功能”的时候,只是笼统地建议多跑步,却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跑步计划,也没有说明不同强度下的跑步效果有什么区别。对于像我这样希望能够更精准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人来说,会觉得有些不够深入。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够增加更多具体的、可操作的训练计划和指导,让这本书的实用性更强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提升体育技能和健康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