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地久天长-外国歌曲经典-3-(附CD2张) 音乐 书籍

友谊地久天长-外国歌曲经典-3-(附CD2张) 音乐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友谊地久天长
  • 外国歌曲
  • 经典歌曲
  • 音乐
  • 书籍
  • CD
  • 合集
  • 流行音乐
  • 怀旧金曲
  • 音乐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青草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52181
商品编码:29729979748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友谊地久天长-外国歌曲经典-3-(附CD2张) 音乐 书籍
作者:陈晓伟
定价:29.0
出版社:人民音乐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03052181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大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友谊地久天长》《摇篮曲》《小夜曲》《西班牙女郎》《悲歌》《卖花》等乐曲。


《世界音乐史:从古至今的旋律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跨越数千年时空的世界音乐发展历程的恢弘画卷。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史书,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引导读者探寻人类文明演进中音乐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形态的诞生、演变与融合。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从史前人类的原始声响采集与仪式音乐的萌芽,直至数字时代音乐的多元爆发,层层递进,力求展现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与社会建构载体的深刻内涵。 第一部分:音乐的源起与古典文明的奠基 (史前至公元500年) 本部分追溯音乐的“史前回响”,探讨人类最早的乐器制作、口头传唱的萨满仪式以及狩猎歌谣。重点阐述了古代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巴比伦)和古埃及对音乐理论和乐器发展(如里拉琴、竖琴)的初步贡献。 随后,本书将详细解析古希腊音乐哲学的核心地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乐与德育”的论述,以及毕达哥拉斯对音程和数学比例的发现,构成了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石。我们探讨了希腊的四调式、七音阶的雏形,以及音乐在戏剧、庆典中的应用。同时,本书也会涉及同期古印度(吠陀音乐)和中国(雅乐制度)在东方对音乐的独立探索与理论构建,通过对比,凸显早期文明在声学和美学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圣咏与世俗的觉醒 (公元500年—1400年) 中世纪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将聚焦于教会音乐的主导地位。格里高利圣咏的规范化、记谱法的发明(从纽姆谱到五线谱的演变),以及复调音乐的初步探索(如奥尔加农的出现)被置于核心位置进行分析。 然而,单凭教会音乐无法构成全貌。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世俗音乐的蓬勃发展:游吟诗人和槽唱诗人(Troubadours and Trouvères)在法国、西班牙和德意志地区的兴起。他们的歌曲主题从骑士爱情、战争叙事到政治讽刺,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达范围。我们还将审视拜占庭音乐的复杂性、伊斯兰黄金时代对乐器学和音律学(如阿拉伯十二平均律的前身)的贡献,以及中东复杂节奏体系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和谐与巴洛克的宏大叙事 (1400年—1750年)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解放了音乐的创作。本章将重点解析复调音乐的巅峰——如帕莱斯特里那、奥兰多·迪·拉索等人的作品如何实现对位法的精妙平衡。音乐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音乐传播的革命性影响也将被详细论述。 紧接着,本书进入巴洛克时期,这是音乐史上最具戏剧性和结构感的时代。我们将深入剖析“音乐的诞生”——歌剧(蒙特威尔第的早期探索与克劳迪奥·普雷斯蒂的成熟),以及奏鸣曲、协奏曲、赋格等固定体裁的形成。亨德尔的清唱剧和巴赫的“音乐的奉献”被视为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本书将运用大量乐理实例来阐释巴赫如何将复调技术推向极致,并奠定西方和声学的基础。同时,探讨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如维瓦尔第)对器乐表现力的拓展。 第四部分:古典主义的清晰、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民族乐派的兴起 (1750年—1900年)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追求结构上的清晰、平衡与逻辑性,是对巴洛克繁复的反思。海顿奠定了交响曲和奏鸣曲式的规范,莫扎特则以其无可比拟的旋律天赋将其推向完美。本书会详细分析“维也纳三杰”如何通过对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快板式)的精细打磨,确立了未来两百年西方音乐的基本语法。 随后,浪漫主义浪潮席卷而来,音乐成为个人情感、哲学思考和超自然幻想的直接载体。肖邦的钢琴诗篇、李斯特的炫技与交响诗,以及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念,标志着音乐界限的极大扩张。本部分还将特别开辟章节,探讨民族乐派的兴起——如俄国的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他们如何从民间音乐、民族传说中汲取灵感,创建具有独特文化身份的音乐语言,以对抗德奥音乐的中心化趋势。 第五部分:20世纪的革命与多元化并存 (1900年至今) 20世纪是音乐史上最动荡、最具创新精神的时期。本书将系统梳理从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色彩和声)到表现主义(荀贝格的十二音体系和无调性)的审美转向。我们追踪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如何引发音乐界的“革命”,以及他对原始主义的运用。 接着,本书探讨了美国音乐对世界的影响:爵士乐(从布鲁斯、拉格泰姆到摇摆乐和比波普)的复杂节奏与即兴创作理论,以及它如何反哺欧洲的音乐结构。同时,我们不会忽略极简主义(莱希、赖利)对时间概念的重塑,以及电子音乐(Musique concrète)和偶然音乐(凯奇)对传统音乐本体论的颠覆。最后,本书将简要回顾当代音乐领域中,不同文化(如拉丁美洲、亚洲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的交融与碰撞,勾勒出全球音乐生态的复杂面貌。 特色与价值: 本书配有大量的乐谱片段分析、历史背景插图及关键历史人物的介绍,辅以严谨的音乐学视角和通俗易懂的叙事语言,是音乐学生、历史爱好者以及任何渴望理解世界音乐脉络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读者得以辨识不同时代、地域音乐之间的对话、冲突与继承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吉他爱好者,我更关注书籍内容在“可操作性”上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文本阅读。市面上许多音乐书籍,尤其那些面向大众读者的,往往只提供了歌词和背景故事,对于想要自己尝试演绎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望梅止渴”。我最近购买的一本《英美民谣吉他谱大全》虽然提供了六线谱,但其编配非常僵硬,完全没有体现出原曲应有的律动感和情感张力,很多地方的和弦进行也显得机械化,让人一弹就觉得“不对味儿”。因此,我对《友谊地久天长-外国歌曲经典-3》的期待在于,如果它能提供相对准确且富有表现力的简谱或和弦标记,哪怕只是基础的三和弦配置,也比完全没有强。更进一步说,如果它能对几首核心歌曲提供不同难度的编配建议——比如一个简单的弹唱版和一个略微复杂的指弹版——那就太贴心了。毕竟,“经典”之所以经典,往往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改编潜力。如果这本书的音乐呈现形式仅仅是文字,那它就失去了作为一本“音乐”书籍的核心价值,沦为了纯粹的文学阅读材料。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中音乐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对那些真正具有普世情感的“友谊”主题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市面上有很多专门讨论美国流行音乐史的著作,它们详细记录了从乡村到摇滚的流派更迭,以及每首歌背后的商业运作逻辑。然而,这些书很少会把目光投向那些真正跨越国界、不依赖于特定语言或时代潮流的“慢歌”或“颂歌”。比如,那些在毕业典礼、老友重逢、甚至是国际会议闭幕时都会不约而同响起的主题曲。我期望这本《友谊地久天长》能打破这种地域限制,深入挖掘那些歌词内容可能大相径庭,但核心情感(忠诚、怀念、希望)却惊人一致的歌曲。一本优秀的歌曲集,应该能提供歌曲背后的“人类学”视角。我之前读过一本关于世界军歌的书,它就非常出色地将音乐的演变与社会冲突联系起来。如果《友谊地久天长》能做到类似的事情,探讨这些经典歌曲如何被不同文化“挪用”和“再创作”,那它的学术和审美价值就远超一本普通的歌词集了。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处理那些版权复杂、流传版本众多的歌曲。

评分

这本《友谊地久天长-外国歌曲经典-3-(附CD2张)》,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在篝火旁,大家手挽着手,在歌声中体会真挚情感的画面。我特地去看了看其他几本与音乐、尤其是经典老歌相关的书籍,发现市面上这类资料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年代的流行金曲,或者是某一特定流派(比如爵士或布鲁斯)的深度解析。然而,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更像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回顾录”。比如,有本我最近翻到的《二十世纪的摇滚史诗》,它用极其学术化的笔触分析了吉他音色和录音技术的演变,虽然专业,但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教科书,缺乏那种随性、可以哼唱的感觉。而我期待从《友谊地久天长》中看到的,是那些旋律本身的力量,是它们如何渗透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中。我希望能看到对那些如《昨日重现》或《卡农》这类跨界传唱曲目的编曲演变,而非仅仅是歌词的翻译。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歌曲的文化语境,比如它们在不同国家庆典或伤感时刻的替代性,那就太棒了。但目前看来,市面上很多同类音乐书籍,要么过于侧重乐理分析,要么过于依赖八卦传闻,很难找到那种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人文温度的佳作。我希望这本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最近几年,数字媒体和流媒体的兴起,让人们获取音乐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弊端。我们听歌越来越依赖算法推荐,很多歌曲的“生命周期”被极度压缩,人们似乎不再有耐心去了解一首歌曲的完整历史和它对一代人的意义。我非常怀念那种捧着一本实体书,一边翻阅着文字介绍,一边播放着配套CD,进行深度沉浸式体验的阅读过程。这种体验是无法被即时播放列表完全替代的。我希望这本《友谊地久天长》能够成为一个“慢听”的载体。我尤其关注它对“友谊”这一主题的界定。它是指战友情谊、爱情的告别、还是对故土的思念?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对“友谊”的表达是迥异的。例如,某些爱尔兰歌曲中的“友谊”往往与烈酒和漂泊联系在一起,而美国歌曲中则更侧重于互相支持的陪伴。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精选歌曲,勾勒出一个多维度的、全球化的“友谊”音乐地图,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歌曲集,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共通情感的影像志。我期待的是一种带着温暖和厚重感的阅读体验,而非冰冷的数据罗列。

评分

说实话,我对“附赠CD”这种配置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许多音乐书籍附带的CD,内容往往只是官方授权的几首“精选”,音质平平,曲目选择也显得保守且缺乏惊喜。我手里有另一本关于欧洲民谣的合集,它附带的CD基本上是录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母带转录,高音刺耳,低音模糊,听起来简直是对那些优美旋律的侮辱。因此,当我看到《友谊地久天长》附带两张CD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两张碟片能否真正体现“经典”二字的份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CD里收录的不仅仅是主流翻唱版本,而是能找到一些早期、罕见的或者不同国家语言的演绎版本。例如,对于同一首旋律,是想听苏格兰原版的高亢,还是想听法文版(如《Auld Lang Syne》的变体)的浪漫?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听觉博物馆”体验的书籍,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歌单。市场上那些专注于“教你如何弹唱”的教材,虽然实用,但往往缺乏对音乐情感脉络的梳理。相比之下,一本纯粹的歌曲赏析集,如果它的CD选曲足够用心,就能成为我日常放松和学习的好伴侣。如果这两张CD只是充斥着我早已熟知的、烂大街的版本,那它的价值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