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

移动通信技术(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斯伟,贾璐,杨艳著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通信技术
  • 应用型教材
  • 高等教育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移动网络
  • 信号处理
  • 通信原理
  • 5G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72048
商品编码:297312270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

定价:29.00元

售价:21.2元,便宜7.8元,折扣73

作者:李斯伟,贾璐,杨艳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2172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基础篇,下篇是系统篇。在基础篇中,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先描述移动通信系统所涉及的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移动通信的基础。在章末对本教材内容进行导读,以使读者对整个教材有初步的了解。为了认识和理解移动通信,从系统模型出发,第2章先给出通用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模型及各部分的作用,然后介绍移动通信系统涉及的如无线电波传播、天线等无线信道,移动通信的干扰与噪声及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等内容,从而建立移动通信系统全面而广泛的认识基础。接下来进入系统篇,介绍当今流行的GSM移动通信系统、GPRS移动通信系统、CDMA移动通信系统等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后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内容提要

本书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内容丰富且新颖,涵盖了当今移动通信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无线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概论,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移动通信的噪声与干扰,移动通信组网技术,GsM/GPRS/EDGE/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等。
本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安排灵活,并配有立体图和实例,突出应用和工程实践,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的技术人员的学习用书。

目录

上篇 移动通信基础篇
 章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及其相关知识
  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史及无线通信的概念
  1.1.2 无线通信使用的频率和波段
  1.1.3 无线通信所涉及的地球大气层
  1.1.4 无线通信的电波传播
  1.1.5 信号、信噪比、信号强度和频谱
1.2 无线通信调制的目的及方法
  1.2.1 调制的目的
  1.2.2 模拟调制
  1.2.3 数字调制
  1.2.4 无线通信调制技术的选择
  1.3 无线通信系统
  1.3.1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
  1.3.2 无线通信系统的分类
  1.4 无线通信网
  1.4.1 通信网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4.2 无线通信网
  1.4.3 现代无线通信网
  1.5 本书内容导读
  1.5.1 本书结构与内容
  1.5.2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与学习建议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移动通信概论
  2.1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2.2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2.2.1 移动通信的定义
  2.2.2 移动通信的分类
  2.2.3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2.3 移动通信的特点
  2.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2.5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6 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
  2.6.1 恒定包络调制方式——MSK调制与GMSK调制
  2.6.2 数字调相方式
  2.6.3 解调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7 移动通信的主要业务
  2.8 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应用
  2.8.1 移动通信的演进
  2.8.2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
 3.1 认识无线信道
 3.2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3.3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
  3.3.1 陆地移动通信的地形地物
  3.3.2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
  3.3.3 描述移动通信衰落特征的物理量
  3.4 移动通信信道
  3.4.1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描述
  3.4.2 移动无线信道电波传播的衰落特性
 3.5 移动通信天线
  3.5.1 天线的定义与类型
  3.5.2 天线特性
  3.5.3 几种典型的移动通信天线
  3.5.4 智能天线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6 抗衰落技术
  3.6.1 概述
  3.6.2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3.6.3 分集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6.4 隐分集与RAKE接收
  3.6.5 发送分集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移动通信的噪声与干扰
第5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下篇 移动通信系统篇
第6章 GSM/GPRS/EDGE移动通信系统
第7章 CDMA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附录A GSM/CDMA相关知识问答
附录B 移动通信综合练习题
附录C 爱尔兰呼损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移动通信技术:穿越时空的无线脉络 第一章 穿越时空的无线脉络:移动通信的演进与格局 回溯历史的长河,人类对无线通信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最初的摩尔斯电码,到广播电视的普及,再到如今掌中方寸间连接世界的智能终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不仅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更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1 从模拟到数字:无线通信的每一次蜕变 移动通信的早期,模拟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如大哥大,实现了语音的无线传输,但其容量小、易受干扰、通话质量不高,且通信设备笨重,极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移动通信迈入了数字时代。GSM、CDMA等技术的出现,不仅提升了通话的清晰度和安全性,更催生了短信(SMS)等数据业务,让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2.5G和2.75G(GPRS、EDGE)的出现,则为移动数据通信奠定了基础,虽然速率尚不高,但已能满足简单的网页浏览和电子邮件收发。 1.2 速率的飞跃:3G、4G开启移动互联网新纪元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是移动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WCDMA、CDMA2000、TD-SCDMA等多种制式并存,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使得视频通话、移动上网、多媒体消息等富媒体业务成为可能。智能手机的兴起,更是将3G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就此拉开。 紧随其后,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特别是LTE(Long-Term Evolution)技术的普及,将移动通信的速率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千兆级的下载速度,使得高清视频流、大型游戏下载、实时视频会议等对带宽要求极高的应用成为现实。4G网络的广泛覆盖,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社交互动的方式,移动互联网真正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3 拥抱万物互联:5G的颠覆性变革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对移动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速率提升,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颠覆性变革。5G在速率(eMBB,增强移动宽带)、时延(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和连接数(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三个维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各种新兴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增强移动宽带 (eMBB): 5G的峰值速率可达Gbps级别,是4G的数十倍,能够轻松满足超高清视频、VR/AR、云游戏等对高带宽应用的需求,让沉浸式的体验成为可能。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uRLLC): 5G的端到端时延可低至毫秒级别,并能提供极高的可靠性。这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对时延和可靠性有极致要求的场景打开了大门,是实现“万物互联,智能决定”的关键。 海量机器类通信 (mMTC): 5G能够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别的设备连接,远超前几代通信技术。这使得海量物联网设备的接入成为现实,为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让万物真正实现智能连接和互通。 1.4 移动通信的未来图景:6G及 beyond 虽然5G尚未完全普及,但业界对6G的探索已经如火如荼。6G将进一步拓展移动通信的能力边界,有望实现太比特(Tbps)级别的速率,以及微秒级的时延。它将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一个天地一体、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泛在智能网络。6G将不仅仅是通信网络,更将成为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赋能更加深远的变革。 1.5 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分层与协同 移动通信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多个环节。 物理层: 这是移动通信的基础,包括无线电传播、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关键技术。天线、射频前端、基带处理芯片等硬件设备,是物理层实现的基础。 网络层: 负责信息的传输和路由,包括核心网(EPC/5GC)、接入网(RAN)等。核心网是网络的“大脑”,负责用户的认证、计费、数据转发等。接入网则连接终端用户和核心网,如宏基站、微基站、小基站等。 协议层: 定义了不同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流程,例如TCP/IP协议栈、SIP协议等。 应用层: 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包括各类移动应用、互联网服务等。 这五个层面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移动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通信服务。 1.6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绿色、安全、智能 在追求更高性能的同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日益注重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绿色通信: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未来的移动通信将更加注重节能降耗,通过优化网络架构、引入低功耗技术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安全通信: 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关乎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未来的移动通信将更加强调端到端的安全保障,从物理层到应用层,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智能通信: 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AI对网络进行智能优化、故障预测、资源调度等,可以提升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总而言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追求极致的奋斗史。从最初的语音通信,到如今的万物互联,它不仅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更深刻地塑造着现代社会的面貌,并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智能、便捷、互联的未来。 第二章 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石:无线电波的奥秘与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作为移动通信的核心载体,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传播规律,深刻地影响着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性能和覆盖范围。理解这些奥秘,是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 2.1 无线电波的本质:电磁波的另一种形态 无线电波,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与可见光、X射线等同属电磁波谱的成员。它们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构成,并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无线电波的频率(单位赫兹,Hz)是其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决定了其波长、能量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频率越高,波长越短,携带的信息量越大,但穿透能力越弱;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但带宽有限。 2.2 频率的划分与应用:频谱是宝贵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无线电波,国际电信联盟(ITU)将无线电频谱划分为不同的频段,每个频段都赋予了特定的应用范围。 低频段(<300 MHz): 波长较长,穿透能力强,覆盖范围广,适合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例如,FM广播、AM广播、短波通信等。 中频段(300 MHz - 3 GHz): 介于低频和高频之间,兼具一定的穿透能力和较高的带宽,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视广播、雷达等。 高频段(>3 GHz): 波长较短,带宽大,传输速率高,但穿透能力弱,容易受到障碍物影响。例如,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毫米波通信(5G和6G中的关键频段)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对频谱的需求不断增加,频谱资源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因此,频谱的有效利用、动态分配以及新频段的开发,成为移动通信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 2.3 无线电波的传播: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 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会经历多种多样的传播现象,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信号的强度、质量和覆盖范围。 自由空间传播(Free-space Propagation): 在理想情况下,无线电波从发射点直线传播到接收点,传播损耗随距离的平方增加。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传播模型,但在实际环境中很少纯粹存在。 反射(Reflection): 当无线电波遇到尺寸远大于其波长的光滑表面时,会发生反射。例如,建筑物的墙壁、水面等。反射会导致信号以不同的角度传播,有时可能导致信号叠加或抵消。 衍射(Diffraction): 当无线电波遇到尺寸与波长相当或更大的边缘(如建筑物、山丘的尖角)时,会发生衍射,即信号会绕过障碍物的边缘继续传播。衍射是实现城市区域信号覆盖的重要因素。 散射(Scattering): 当无线电波遇到尺寸小于其波长的粗糙表面或不均匀介质时,会发生散射,信号向各个方向传播。例如,雨滴、雾气、树叶等。 穿透(Penetration): 无线电波能够穿过某些介质,但穿透过程中会发生衰减。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穿透不同介质的能力也不同。例如,低频无线电波比高频无线电波更容易穿透建筑物。 2.4 传播损耗(Path Loss):信号衰减的必然性 传播损耗是指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损失,是影响通信质量和覆盖范围的最主要因素。传播损耗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 距离: 传播距离越远,损耗越大,这是最主要的损耗因素。 频率: 频率越高,传播损耗越大。 地形地貌: 山丘、建筑物等障碍物会增加传播损耗。 大气条件: 雨、雪、雾等天气会吸收和散射无线电波,增加损耗。 建筑物内部环境: 墙壁、家具等会衰减信号。 2.5 多径效应(Multipath Effect):信号的“杂技表演” 由于反射、衍射和散射的存在,无线电信号会沿着多条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机。这些路径的长度不同,到达时间也不同,导致接收到的信号是多条信号的叠加。 延迟扩展(Delay Spread): 不同路径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差。延迟扩展过大会导致符号之间的干扰,即码间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严重影响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衰落(Fading): 由于多径效应,信号在空间中会产生起伏,称为衰落。衰落分为快衰落(短时间内信号强度剧烈变化)和慢衰落(较长时间内信号强度缓慢变化)。 2.6 应对传播挑战:天线、功率控制与均衡技术 为了克服无线电波传播带来的挑战,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多种技术: 天线技术: 通过优化天线的设计和布局,可以更好地接收和发射信号,提高信号的定向性,减少干扰。例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利用多根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可以显著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链路可靠性。 功率控制: 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度,动态调整发射功率,以避免干扰,同时确保信号足够强以被接收。 均衡技术: 在接收端,通过均衡器来补偿多径效应造成的码间串扰,恢复原始信号。 分集技术(Diversity): 利用多个独立的信道来接收同一信号,降低衰落的影响。例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等。 纠错编码(Error Correction Coding):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加入冗余信息,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部分传输错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就像绘制一张通信地图,明确了信号的“地形”和“天气”,才能更好地规划通信网络的“路线”,设计出更高效、更可靠的移动通信系统,让信息穿越时空,连接你我。 第三章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层层递进的信号传输体系 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精密协作的庞大体系,其架构设计犹如一座层层递进的楼宇,从用户终端到核心数据中心,每一个环节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职责。了解其架构,有助于我们理解信号是如何被处理、传输和交换的。 3.1 终端设备:信息交互的起点与终点 我们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终端设备,是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界面”。它们承担着将用户的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通过无线电波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发送到网络;同时,也负责接收网络传输来的数字信号,并将其还原成用户能够理解和感知的信息。终端设备内部集成了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等关键部件,是实现无线通信的“前沿阵地”。 3.2 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 RAN):连接终端的“桥梁” 无线接入网是连接终端设备与核心网络的“桥梁”,也是信号“上传”和“下载”的必经之路。它主要由基站(Base Station)组成,基站又可以细分为: 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 BBU): 负责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解码等基带信号处理。 射频单元(Radio Frequency Unit, RRU): 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发射,或将接收到的模拟射频信号转换回数字信号。RRU通常部署在塔顶或灯杆上,靠近天线,以减少射频信号的传输损耗。 天线(Antenna): 负责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或接收空间中的电磁波。 在4G和5G网络中,RAN的架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例如,5G的CUPS(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架构,将控制信令和用户数据流分离,使得用户面功能(如数据转发)可以部署在更靠近用户的边缘,从而降低时延,支持更多边缘计算应用。 3.3 核心网(Core Network):网络的“大脑”与“心脏” 核心网是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脑”和“心脏”,它负责网络的整体管理、用户管理、业务路由、数据存储等关键功能。不同代际的移动通信技术,其核心网的架构也有所不同。 2G/3G核心网(如CSCF、SGSN、GGSN、MSC等): 2G和3G网络的核心网架构相对较为复杂和独立,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往往通过不同的网元进行处理。 4G核心网(EPC, Evolved Packet Core): 4G引入了全IP化的核心网,极大地简化了网络架构,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EPC主要包括MME(移动性管理实体)、SGW(服务网关)、P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等网元。 5G核心网(5GC): 5G核心网是云原生架构,采用微服务设计,更加灵活、可扩展和智能化。5GC的主要网元包括AM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SMF(会话管理功能)、UPF(用户面功能)等。5GC的开放性和服务化设计,为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创新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4 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为不同业务量身定制的“专属通道” 网络切片是5G技术的一项革命性创新。它允许运营商在同一物理网络基础设施上,创建多个逻辑上独立的虚拟网络。每个网络切片都可以根据特定的业务需求,定制不同的网络能力,例如: 增强移动宽带(eMBB)切片: 为高清视频、VR/AR等大带宽业务提供支持。 超可靠低时延(uRLLC)切片: 为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对时延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业务提供保障。 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切片: 为物联网设备的大规模连接提供支持。 网络切片能够实现资源的精细化分配和优化,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赋能。 3.5 骨干网(Backbone Network):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道” 在核心网之后,还有更为庞大的骨干网,它连接着不同的地区、国家甚至全球。骨干网通常采用光纤传输,具有极高的传输速率和容量,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道”。互联网(Internet)就是由全球骨干网互联互通形成的。 3.6 支撑系统:网络运行的“幕后英雄” 除了上述核心功能实体,移动通信网络还需要一系列强大的支撑系统来保证其稳定、高效地运行: 运营支撑系统(OSS): 负责网络的日常维护、故障管理、性能监测、资源管理等。 业务支撑系统(BSS): 负责用户管理、计费、账单、客服等业务流程。 数据中心(Data Center): 存储和处理大量的用户数据、业务数据以及网络运行数据。 云平台(Cloud Platform): 为网络功能提供灵活的部署和运行环境,特别是在5G云原生架构中扮演核心角色。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不断演进,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从简单的点对点通信,到如今支撑万物互联的复杂体系,每一层架构的优化和创新,都在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高效、智能、互联的数字世界。 第四章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从编码到智能优化 移动通信技术的强大,离不开一系列底层关键技术的支撑。这些技术如同精密的齿轮,相互配合,共同驱动着信号的高效、可靠传输,并不断突破性能的极限。 4.1 信道编码与解码:为信号保驾护航 无线信道复杂多变,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和干扰,导致错误。信道编码技术如同给信号增加了“保险”,在发送端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加入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在解码时,能够检测甚至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线性分组码(Linear Block Codes): 如汉明码(Hamming Code)、BCH码等,将k位信息码元编码成n位码字,具有较好的纠错性能,但编码效率相对较低。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s): 将信息码元进行滑动编码,具有较好的纠错性能,但解码复杂度较高。 Turbo码: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革命性编码技术,其纠错性能非常接近香农极限,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性能,广泛应用于3G和4G系统。 LDPC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 另一种高性能的现代编码技术,在5G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速数据传输方面表现出色。 4.2 调制与解调:信息与载波的“舞蹈” 调制(Modulation)是将原始数字信息(如0和1)“嫁接”到高频载波上的过程,使其能够通过无线信道传输。解调(Demodulation)则是接收端将载波上的信息“剥离”出来,恢复成原始数字信息的过程。 幅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 AM): 改变载波的幅度来携带信息。 频率调制(Frequency Modulation, FM): 改变载波的频率来携带信息。 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 PM): 改变载波的相位来携带信息。 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 结合了幅度和相位的变化来携带信息,能够在一个符号中传输多个比特,从而提高传输效率。例如,64QAM、256QAM等,是4G和5G系统中常用的高效调制方式。 4.3 多址接入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共享通道 在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往往有大量的用户同时接入网络。多址接入技术(Multiple Access)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率资源,实现“一人一个频道”,避免相互干扰。 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 将整个频段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子信道,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子信道。 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将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用户在自己的时隙内发送和接收数据。 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伪随机码,用户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发送数据,通过解码不同用户的伪随机码来区分用户。 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4G和5G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将整个频段划分为大量的正交子载波,每个用户可以占用其中一部分子载波。OFDMA能够有效地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提高频谱利用率,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4.4 MIMO技术:多根天线的“协奏曲”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即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提升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通过在空间域上进行信号编码和解码,来实现: 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 在不增加额外频谱资源的情况下,将数据流分成多路,通过多根天线同时发送,从而成倍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分集(Diversity): 通过多根天线接收同一信号的不同副本,以抵抗衰落,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波束成形(Beamforming): 通过调整各天线单元的发射相位,将信号能量集中导向特定用户,以提高信号强度,减少干扰。 4.5 智能天线与波束成形:精准打击,高效通信 随着通信频率的升高,无线电波的指向性越来越强,这为波束成形技术提供了基础。波束成形技术利用阵列天线,通过调整各天线单元的信号相位,将无线信号能量聚焦在一个特定的方向,就像“手电筒”一样。 固定波束成形: 预先设置好波束方向。 动态波束成形: 根据用户的位置和移动,实时调整波束方向,实现对用户的精准覆盖和跟踪。 波束成形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信号强度,减少小区间的干扰,提升频谱效率,是5G高频段通信不可或缺的技术。 4.6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灵活、高效的网络运营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控制逻辑集中在控制器中,可以实现对网络的集中管理和灵活控制,方便策略的下发和网络的快速部署。 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将传统的硬件式网络功能(如路由器、防火墙)转化为软件,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这大大降低了硬件成本,提高了网络部署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SDN和NFV的结合,为5G核心网的云原生架构奠定了基础,使得网络能够更加灵活、敏捷地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4.7 人工智能(AI)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迈向智能通信 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移动通信的方方面面,从网络优化到用户体验提升。 网络优化: AI可以分析海量网络数据,预测网络拥塞,智能调度资源,优化基站覆盖,提高网络效率和稳定性。 故障预测与诊断: AI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网络故障,并快速定位问题根源,减少通信中断。 智能用户体验: AI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智能推荐、优化网络连接等。 安全防护: AI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流量,识别异常行为,抵御网络攻击。 这些关键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创新,共同构筑了移动通信技术坚实的基石,为我们享受更快速、更可靠、更智能的通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五章 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连接世界,赋能未来 移动通信技术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语音通话范畴,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强大驱动力。 5.1 个人通信的革新:从语音到全媒体 高清语音与视频通话: 4G和5G的高速率、低时延,使得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通话成为常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社交媒体与内容分享: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生活、获取信息、进行互动。 移动办公与远程协作: 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使得远程办公、在线会议、云端协作成为可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移动支付与电子商务: 手机成为支付工具,购物、缴费、理财等金融服务触手可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线教育与学习: 各种在线学习平台、慕课(MOOC)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5.2 产业互联网的崛起:赋能千行百业 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5G,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催生“产业互联网”的新业态。 智能制造: 5G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性,使得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远程设备监控等成为可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柔性化。例如,工厂内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可以实时接收指令,精准执行搬运任务。 智慧医疗: 远程手术、远程诊断、移动监护等应用,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基层和偏远地区,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通过5G网络,医生可以实时操控远端的医疗设备进行手术。 智慧交通: 车联网(V2X)技术,通过5G网络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之间的通信,支持自动驾驶、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车辆故障预警等,提升交通安全性和效率。 智慧能源: 智能电网的建设,利用5G网络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控和调度,优化能源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智慧农业: 物联网设备和5G网络结合,实现农田环境监测、精准灌溉、病虫害预警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5.3 智慧城市的构建:连接与智能的城市生活 移动通信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它能够连接城市中的各类感知设备、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智能安防: 高清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无人机巡检等,提升城市的安全管理水平。 智能交通管理: 实时交通流量监测、信号优化、停车诱导等,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环境监测与治理: 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垃圾分类管理等,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 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提升市民的办事效率和生活品质。 智慧能源管理: 智能抄表、需求侧响应等,优化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5.4 沉浸式体验的未来:VR/AR与元宇宙 5G的超高带宽和超低时延,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将我们带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时代。 VR/AR游戏与娱乐: 更逼真、更具互动性的游戏体验,以及身临其境的虚拟旅游、演唱会等。 VR/AR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通过虚拟场景进行实训,例如飞行员模拟训练、外科手术模拟等。 AR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远程指导、设备维护、产品展示等,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元宇宙(Metaverse): 移动通信技术是构建元宇宙的基石,它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为社交、工作、娱乐等提供全新的交互空间。 5.5 物联网(IoT):万物互联的宏大愿景 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5G的mMTC特性,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网络连接能力。 智能家居: 智能家电、智能照明、安防系统等,实现家庭生活的智能化和便捷化。 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实时监测用户健康数据,并与医疗系统连接。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智能路灯、智能井盖、环境传感器等,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管理。 工业物联网(IIoT): 对工业设备的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生产过程优化等,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从个人通信到产业升级,从城市管理到虚拟现实,移动通信技术的影响力无处不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移动通信将继续连接世界,赋能未来,创造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美好的数字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性,又处处透露出一种对初学者友好的洞察力。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专家腔调”,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前辈在为你讲解工作中的实际难题。我尤其注意到它在解释那些极其抽象的概念时,常常会引入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类比,比如用交通拥堵来比喻信道竞争,用语言翻译的准确性来衡量误码率的影响,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再者,作者在处理不同深度的内容时,把握得非常到位,对于核心理论部分,论述深入细致,但对于一些次要的、拓展性的细节,则采用了脚注或“思考题”的形式标注出来,这样既保证了主线阅读的流畅性,又满足了进阶读者的求知欲,做到了“主次分明,兼顾广度与深度”。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这点对于我们这些偏重工程应用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没有止步于抽象的数学模型和理论证明,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系统的工作场景来阐述原理。书中包含了大量对真实世界中网络部署、设备侧实现等问题的探讨,比如,它会分析为什么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某一特定天线阵列的设计比另一种更具优势,或者某个协议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延迟和抖动问题是如何通过软件优化手段来缓解的。更难得的是,它在关键技术点后会附带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工程启示”,这些内容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教科书上的完美世界在现实中是运行不下去的,你需要考虑功耗、成本、兼容性等实际因素。”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像是一本实战经验的浓缩,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宏大视野和严谨的逻辑推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技术参数的罗列,而是非常注重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阐述每一项关键技术的诞生背景和技术瓶颈的突破过程。比如,在谈到频谱效率优化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最新的编码方案,而是先回顾了上一代技术是如何应对带宽限制的困境,再引出当前技术为何会选择某条特定的发展路径,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使得我们理解新技术时,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和定义,而是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设计哲学。书中的章节衔接过渡极其自然流畅,前一个知识点为后一个知识点做了充分的铺垫,让人感觉知识链条是完整且坚固的,很少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为了凑章节数而硬性插入内容的情况。这种体系化的教学思路,对于培养工程师的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能力,比单纯的技术手册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感,书脊上的字体清晰有力,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纸张质感,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处理得相当精妙,图文比例协调,很多复杂的原理图和流程图都清晰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理解深奥的技术概念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比如,在讲解某个核心协议栈的工作流程时,它没有采用生硬的文字堆砌,而是用了一张精心绘制的层级图,一下子就把整个脉络理顺了。而且,这本书的索引做得非常细致,需要查找特定知识点时,能迅速定位,这在做项目或者复习备考时,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从外观和阅读体验来看,它无疑是一本用心打磨的作品,体现了出版社对教材质量的严格把控,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资料可以比拟,光是这种实体书的质感,就让人愿意沉下心来认真研读。

评分

从内容的新颖性和前瞻性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对行业发展趋势敏锐的嗅觉。它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迭代空间有限的成熟技术上,而是用相当的篇幅,详细剖析了当前正在快速发展或即将成为主流的前沿技术。例如,在处理下一代网络架构的描述时,它对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融合趋势、边缘计算的潜力,以及对未来频谱资源调度的设想,都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保持技术栈与时俱进的专业人士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方向和理论支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引导读者去思考未来,去预判行业变革的走向,帮助我们在技术浪潮中保持领先一步的姿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