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
| 作者: | 崔炳福 |
| 定价: | 129.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89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干扰有效性的定义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4 1.2.2 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6 1.2.3 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7 1.3 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内容简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参考资料11 第2章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12 2.1 信号环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脉冲密度13 2.1.3 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17 2.2 电波传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20 2.2.3 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23 2.2.4 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24 2.3 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25 2.3.1 引言25 2.3.2 杂波特性26 2.3.3 反射系数29 2.4 雷达目标33 2.4.1 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33 2.4.2 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38 主要参考资料40 第3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41 3.1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41 3.2 搜索雷达43 3.2.1 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达的性能49 3.3 单目标跟踪雷达57 3.3.1 跟踪雷达的组成57 3.3.2 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60 3.3.4 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踪雷达的性能66 3.4 多目标跟踪雷达75 3.4.1 多目标跟踪原理75 3.4.2 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76 3.5 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78 3.5.1 基本构成模型78 3.5.2 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达网的四抗能力83 3.6 雷达的抗干扰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86 3.6.3 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89 3.6.4 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91 3.6.5 脉冲前沿跟踪技术94 3.6.6 抗箔条干扰的技术98 3.7 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101 3.7.1 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101 3.7.2 干扰方向失配损失106 3.7.3 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108 主要参考资料111 第4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112 4.1 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112 4.1.1 雷达支援侦察113 4.1.2 雷达干扰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21 4.1.4 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129 4.2.4 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136 4.2.5 识别概率150 4.2.6 引导概率153 4.2.7 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155 4.3 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160 4.3.1 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160 4.3.2 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165 4.5 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166 4.5.1 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166 4.5.2 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168 主要参考资料169 第5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170 |
| 编辑 | |
|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雷达对抗作战环境;雷达对抗作战对象;雷达对抗效果评估准则;遮盖性和欺骗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和数学建模;干扰有效、无效或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建模。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抽象的几何图形和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印象。我是在一个专门的技术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关于电磁频谱管理和现代通信系统安全性的前沿读物。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对无线电频谱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尤其是在描述现代雷达系统的工作机制时,作者展现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他没有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深入到信号处理的层面,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傅里叶变换在频谱分析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关于噪声抑制和信号增强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多种滤波技术,比如卡尔曼滤波和维纳滤波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并通过图表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参数设置对系统性能的实际影响。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自适应波束形成”的讨论非常感兴趣,作者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流程图,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整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总而言之,从外观到内容组织,这本书都体现出了高水准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注。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成熟、专业,但又保持了必要的学术克制,没有过度使用华丽的辞藻。作者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介绍复杂的公式推导时,会适时地穿插一些简洁的文字总结,帮助读者消化吸收关键信息。书中包含了一系列精美的原理示意图,它们清晰地勾勒出了电磁波的传播路径、接收机的内部结构以及数据流动的方向,极大地减轻了抽象概念带来的理解难度。我曾尝试用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来交叉比对书中关于“杂波抑制”的特定算法参数,发现本书提供的经验公式和限制条件更加贴合当前主流工程实践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这本书的篇幅适中,内容密度高而不冗余,每一页都承载了丰富的信息量。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无线电探测与信息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都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工程思维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术内容的详实,更在于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全书的收尾部分,对未来几十年雷达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富有远见的展望,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潜在应用。他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如何用于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强化学习优化雷达的波束管理策略。这部分内容虽然偏向未来预测,但其论证过程建立在当前技术的瓶颈分析之上,显得十分接地气。我尤其对其中提及的“认知雷达”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描述了这类雷达如何根据实时接收到的环境信息动态调整自身的发射和接收参数,以实现最优的资源利用率和对抗能力。此外,作者还触及了一些跨学科的议题,例如雷达系统与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高度互联的作战环境中,如何确保雷达数据的完整性和抗欺骗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超越具体工程实现的宏观视角,使读者能够站在战略高度理解该领域的技术演进脉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严谨与深邃。它仿佛是一部系统化的技术手册,而非简单的理论综述。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的讨论,从基础的电磁波传播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屏蔽材料选择、布局设计和接地技术规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时的审慎态度,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面都有明确的文献标注,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追溯性。在讲解诸如“散射截面(RCS)优化”时,作者没有满足于传统的几何光学近似,而是引入了更复杂的物理光学和几何绕射理论,并结合了有限元法(FEM)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论证方式,使得即便是领域内的资深专家,也能从中找到新的思考角度。对于我所关注的低截获概率(LPI)技术而言,书中对扩频技术和频率捷变技术的深入剖析,提供了关于如何设计更难被探测的雷达系统的宝贵思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知识点层层递进,很少出现跳跃性的讲解,非常适合需要系统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士。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侧重于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偏爱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直接切入到具体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中。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多个模拟战场环境下的实验数据,包括不同天气条件和电磁背景下的信号接收和解调性能对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章节专门剖析了高分辨率距离成像(HRIR)雷达在面对特定类型的地物杂波时的表现。作者不仅展示了原始数据,还附带了经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的对比结果,这使得评估结论更具说服力。我仔细研读了关于“脉冲压缩技术”在提高信噪比方面的应用,作者提供的伪代码示例和算法复杂度分析,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如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优化系统性能。此外,书中对不同雷达体制——如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SAR)——在抗干扰方面的固有优势与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这为我未来进行系统设计时提供了坚实的参考基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