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中的光波技术
定价:60.00元
作者:李齐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30302908
字数:363000
页码:2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光纤通信中光波技术和理论,主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光纤通信的基本理论,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出发,得到各种条件下光脉冲传输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研究了群速度色散、自相位调制、调制不稳定性、光孤子、色散管理、非线性光纤耦合器、四波混频等理论。
本书可作为光纤光栅、光纤通信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著作往往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者倾向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完全嵌入书中,导致读者在学习基础概念时反而被复杂的前沿知识所干扰。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的递进关系。一本好的技术著作,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循循善诱,从最基本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介质中的应用开始,逐步过渡到波导理论,再到实际的光纤特性,最后才能自然地引向高速、远距离传输中的挑战。我特别想知道,在介绍特定光波技术(比如布拉格光栅或光纤光栅传感器)时,作者是如何平衡理论推导的完备性和工程实现的简明性的。如果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必须掌握的物理本质,哪些是可供选用的工程近似方法,并且通过清晰的图示来区分不同工作点下的光波行为,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坚实桥梁,对于初学者和资深工程师来说,都能找到各自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涵盖的范围,预示着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聚焦于基础物理定律的教材,更像是一部面向系统工程师的“工具箱”。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处理光电转换前端和后端的接口问题,也就是光波技术如何与电子学、信息论完美结合。例如,在相干光通信系统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来补偿光波在传输过程中累积的各种损伤,这需要对光波场的复数表示和调制格式(如QPSK, 16QAM)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将光波的相位和幅度信息在电域中进行精确的解调和恢复,尤其是在低信噪比条件下,那些巧妙的判决算法是如何基于光波的物理特性推导出来的。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概率论和信息论在光通信误码率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并且这些应用是紧密围绕光波的实际传输特性展开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光”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通信”的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在光纤通信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里,一本深入浅出的技术专著是多么的宝贵。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光波在光纤中传输损耗和色散特性的新进展,心里很想知道李齐良老师的这本书是如何处理这些核心问题的。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能真正帮助读者理解光波在复杂的介质环境中如何被驯服和引导。比如,对于非线性效应的处理,不同于教科书上常见的线性近似,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讨论,比如拉曼散射和四波混频对高速率传输的实际影响,以及相应的抑制或补偿技术。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最新的光纤制备工艺和新型光纤(比如空芯光纤或者特种光纤)的特性来阐述光波行为的差异,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工作和学习中一个可靠的参考,既能巩固基础,又能启发我对前沿技术的思考,特别是那些对提高系统带宽和传输距离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技术点,这本书应该能够提供独到的见解。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光波技术的书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老派但扎实的学术气息,它不像某些新出版的技术书籍那样追求花哨的排版和过度的图示,而是专注于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我特别关注它对光纤中模式场的描述部分。很多教材在讲解模式耦合和传输时,往往停留在理想化的圆形对称光纤模型,但这在实际工程中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实际光纤制造过程中引入的各种非对称性(如椭圆度、弯曲导致的应力双折射)如何影响模态场的精确建模和计算方法。李齐良教授如果能在这方面给出深入的分析,并辅以一些具体的数值模拟案例,哪怕是基于有限元法或束传播法的基本思想介绍,都会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飙升。此外,对于光波在器件内部的耦合和传输,比如如何在光耦合器、滤波器等无源器件中精确控制光能的分配和转换,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工具和设计思路,而不是仅仅罗列器件性能参数,这将是衡量其是否能超越一般参考书的关键。
评分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光波技术在非传统领域的应用拓展,比如光场调控和微纳光学结构。光纤通信的核心是传输,但现代光波技术已经扩展到了传感、成像甚至量子信息领域。我希望李齐良的这本书能够在最后章节,或者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探讨一下光波的局域化、表面等离激元(SPR)或拓扑光子学概念在光纤结构中的体现。例如,如何通过设计特殊的微纳结构,实现对光波的亚波长限制,从而大幅提高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效率,这对于开发下一代高灵敏度光纤传感器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涉及一些关于非线性光学在超快激光脉冲产生和整形中的应用,即使只是概念性的介绍,也会让这本书显得更加前沿和全面。毕竟,光波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低损耗传输,而是转向了对光波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更精细的“编程”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反映出这一时代特征,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来激发读者对这些交叉领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