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2017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 定价: | 118.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00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概述我国标准化工作和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国内外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汇集了信息技术领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国内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专利政策和标准中吸纳专利的统计资料。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1 1.1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法律基础1 1.2 与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1 第2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 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1 标准制定阶段划分和流程3 2.1.2 各阶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13 3.1 我国IT领域相关标准化组织13 3.2 相关部门和组织间的关系16 3.3 IT领域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16 3.4 JTC 1标准制定程序22 3.4.1 目标日期22 3.4.2 项目制定的可选方案23 第4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国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要点29 4.3 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31 4.3.1 编码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软件工程39 4.3.4 文档处理42 4.3.5 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43 4.3.6 传感器网络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软件50 4.3.10 射频识别51 4.3.11 信息技术服务55 4.3.12 云计算59 4.3.13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61 4.3.14 多媒体与音视频编码63 4.3.15 数据库65 4.3.16 数据65 4.3.17 实时定位系统66 4.3.18 生物特征识别68 4.3.19 卡及身份识别69 4.3.20 IC卡注册管理70 4.3.21 OID标识技术73 4.3.22 用户界面76 4.3.23 移动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电子书81 4.3.25 电子政务软件应用83 4.3.26 信息技术设备84 4.3.27 图形图像与混合现实86 4.3.28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88 4.3.29 物联网89 4.3.30 大数据91 4.3.31 智能制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业务计划98 5.1 JTC 1战略业务计划(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业务计划(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业务计划(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业务计划(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业务计划(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业务计划(2015—2016)133 5.2.11 SC 29 业务计划(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业务计划(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业务计划(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业务计划149 5.2.17 SC 3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业务计划(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业 |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涉及到“电子与通信”这个子领域的描述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最新的5G及未来的6G通信协议标准概览。虽然书中对这些宏大叙事有所涉及,但它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实时的协议清单,而是更侧重于支撑这些通信标准背后的基础架构和互操作性框架。作者巧妙地将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置于更广阔的信息安全和网络架构的标准体系之下进行考察。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书中有一段对“频谱分配标准”的介绍,它清晰地解释了背后复杂的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影响了技术标准的最终形态,这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指南”的想象。它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本关于“技术治理”的深度解读。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理解行业规范制定过程背后复杂决策链条的大门,体会到标准制定是如何在技术进步、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微妙平衡的。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运,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究的兴奋感。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章节递进方式,而是设计了一系列围绕“风险管理”和“合规性挑战”展开的主题模块。比如,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跨国数据流动背景下的隐私保护标准冲突,这简直是为当前全球数据治理的复杂局面量身定制的指南。作者在描述这些冲突时,引用了多个国际组织(如ISO、IEEE以及区域性的标准机构)的规范草案,然后通过细致的对比,指出了潜在的陷阱和最佳实践路径。文字的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夹杂着一种“过来人”的审慎和洞察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目前工作中的某个模糊环节,这本书都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系。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个人的偏好,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非传统标准制定者”(比如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或行业联盟)在未来标准领域中的角色分析,但即便如此,本书提供的工具箱已经足够强大,足以应对绝大多数专业需求。
评分坦白说,刚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的时效性。毕竟信息技术领域日新月异,2017年的指南在今天看来,会不会显得有些滞后?然而,阅读体验很快打消了我的疑虑。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底层框架”和“思维模型”,而非仅仅是罗列一堆截止到2017年的具体版本号。它深入探讨的是标准化的核心原则、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评估和采纳标准。例如,书中对于“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分析,至今看来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用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大型科技公司、政府监管机构以及开源社区在标准制定中的不同立场和影响力,这种对幕后运作的揭示,远比单纯介绍标准文本本身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哪个标准编号是多少”,而是“如何判断一个标准是否具有生命力和适用性”。这种指导我们如何思考的方法论,使得这本书的保质期大大延长。我甚至会推荐给刚入职的年轻技术人员,让他们建立起对行业规范的敬畏之心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从一个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标准化实践”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很多理论书籍只是停留在“应该怎样做”,而这本指南则提供了大量关于“实际操作中如何避免常见的陷阱”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关于文档管理、版本控制以及如何有效地参与到国际标准组织的投票和反馈流程中,这些内容对于身处技术一线,需要与标准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是无价之宝。作者用非常严谨且略带学术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套完整的“标准采纳与内化”的工作流程。书中关于如何评估第三方技术规范的成熟度,以及如何制定内部的合规审计检查点,都有非常详尽的操作指导。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份可以被直接嵌入到企业知识库中的实操手册。每一次重读,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实践技巧,它真正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最高境界。
评分这本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书,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官方文件汇编,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种非常易懂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复杂的标准化概念娓娓道来。从基础的术语定义到具体的实施案例,全书的脉络清晰可见,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技术领域标准的交叉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例如,它详细阐述了云计算安全标准如何与物联网设备的互操作性标准相互作用,这种宏观视角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标准在整个技术生态系统中的战略地位。书中的图表设计也非常专业,很多复杂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都极大地简化了理解难度,让人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关心的特定标准族群。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最新标准修订背景时的那种“历史感”,它不仅仅是罗列“是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对标准演进驱动力的挖掘,是真正的高水平体现。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信息技术标准化不再是简单的“遵守规定”,而是一种主动的、策略性的技术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