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
定价:32.00元
作者:高松龄,方儒钦,陈上越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61547380
字数:
页码:28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共分为理论教程、实践教程共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大学体育、健康概念、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保健、田径、三大球、三小球等。《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编写组成员为长期从事高等院校教学的教师、专家。《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结合了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广泛吸取高等院校的教学经验,既注重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也注重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贴近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体育运动的专项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目录
理论教程
章 大学体育
节 学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大学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健康概念
节 健康的'三维观'、'五要素'与'十条标准
第二节 亚健康
第三章 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
节 体育锻炼的原则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方法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第四章 体育保健
节 体育运动与卫生
第二节 常见运动伤病的预防、处理与野外活动遇险自救
第五章 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简介
节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
第二节 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
第三节 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
实践教程
第六章 田径
节 跑
第二节 跳跃
第三节 投掷
第七章 三大球
节 篮球
第二节 排球
第三节 足球
第八章 三小球
节 乒乓球
第二节 羽毛球
第三节 网球
第九章 健美操
节 健美操概述
第二节 健美操基本动作
第三节 啦啦操
第十章 武术运动
节 武术运动概述
第二节 武术的基本功及动作组合
第三节 太极拳
第四节 实用防身术
第十一章 拓展教材
节 台球
第二节 游泳运动
第三节 定向越野运动
第四节 健康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二)运动处方的内容
1.锻炼的目的
依据锻炼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爱好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不同,其目的主要有:强身保健、防治疾病、健美、消遣娱乐、提高运动成绩等等。
2.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主要是根据锻炼者的锻炼目的以及所需要与可能来确定。为了健身或改善心血管及代谢系统的功能,防治冠心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可进行耐力项目练习(有氧训练),可选择健身走、健身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上下楼梯、跳绳等。为了增强锻炼者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发达,身体健美,多选用举重、双杠等项目。为了调节情绪、消除疲劳、防治高血压和神经衰弱等,可选择太极拳、气功、散步、放松操、保健按摩等。为了治疗某些疾病或进行功能训练,可选择医疗体操,如肺气肿、支气管炎应做专门的呼吸体操,内脏下垂者应作腹肌锻炼。脊柱畸形、扁平足应作矫正体操。
3.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安全有直接的影响,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执行运动处方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是保证达到锻炼效果,预防发生意外事故所必需的。运动时常用计脉搏跳动的次数来掌握运动强度(即测10秒脉搏次数,再乘以6,为1分脉搏次数),心率标准则根据年龄特点而有所不同。运动佳心率的参照值:男31~40岁(女26~35岁):140~150次/分;男41~50岁(女36~45岁):130~140次/分;男51~60岁(女46~55岁):120~130次/分;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100~120次/分。
反映运动强度的生理指标可分为3级。大强度:心率高达125~150次/分;中强度:心率达120~124次/分;小强度:心率100次/分以下。在运动处方中应规定运动中应达到而不应超过的心率指标,其标准应根据锻炼者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4.运动持续时间
耐力(有氧练习)可进行15分钟到1小时,其中达到适宜心率的时间应该在5~10分钟以上;医疗体操持续的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运动中应有短暂的休息。计算运动负荷时要注意运动的密度,并扣除休息的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决定其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确定后,运动强度大时练习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采用同样的运动负荷时,年轻和体质好的人宜选择大强度、持续时间短的练习,体弱者应选择强度小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
5.运动次数
好每天都安排锻炼,这样可调剂每天的生活节奏。也可以安排每周3~4次练习,即隔日锻炼1次。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注意:负荷量较大时,休息间隔要长一些,反之则可以短一些。总之,以上次锻炼的疲劳消除后,再进行下一次锻炼为宜。
为了保证运动处方的安全和有效,起到增进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应遵循安全有效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为了保证运动处方的安全有效,制定者要了解锻炼者的病史与家族状况,不断调整、修改锻炼处方,以便更符合个人的身体情况,得到好的锻炼效果。
……
序言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我对大学的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关于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的单一化、教学方法的老旧、以及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书中的观点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让我觉得作者非常了解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它提出的关于如何让体育课程更加有趣味性、如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以及如何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氛围等建议,都让我觉得非常受用。特别是书中关于“运动融入生活”的章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体育习惯,并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我曾经觉得大学体育是件苦差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体育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丰富人生体验、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案例,让我深受鼓舞。这本书让我觉得,大学体育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我们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去发现和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高等教育体育与健康的书,虽然我不是专业的体育人士,但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对大学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体育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运动习惯养成”的部分,书里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何平衡学习和运动的时间,以及如何克服运动中的惰性。我过去常常觉得大学体育就是为了应付学分,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体育对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它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学习压力,提升自信心,甚至对我们的社交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有趣的体育活动和赛事,让我对大学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运动社交”的讨论,发现原来运动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可以成为结识新朋友,增进同学之间感情的绝佳平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让我读起来毫无压力,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我一定会把书里的一些小贴士应用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尝试更多的运动,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评分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高等教育体育与健康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的书籍。最近,我偶然发现了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著作,虽然我不能透露书名,但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从宏观角度审视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政策法规,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书中对于体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体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作用的阐述,令我深受启发。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过去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发现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都与我的观察不谋而合,但也指出了我之前可能忽略的盲点。这本书特别强调了体育在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来达到这些目标。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任何关心高等教育体育与健康发展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提出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对于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高校体育与健康的著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我一直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育健康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体育与健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书中对体育在构建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策略和建议。例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体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何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体育育人”理念的论述,认为这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人格塑造、意志培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的重要途径。书中还对当前高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参考。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到,它将体育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学生健康管理框架。我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相信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整体幸福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执着追求的职场人士,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提供科学、系统性健康指导的读物。最近,我偶然间接触到了一本探讨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的书籍,尽管它主要面向的是高校教育领域,但我发现其核心内容对于改善个人健康状况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对于身体活动与慢性病预防、心理健康调适、以及提升生活品质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提供了大量基于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建议,比如如何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如何通过规律的体育活动来管理压力,以及如何培养持久的健康生活习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深感认同,它强调了运动对于延缓衰老、提升免疫力、乃至激发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没有专业背景,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它让我对“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项目,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提升自我、拥抱健康生命的态度。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并开始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期待看到积极的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