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互联网技术架构及其发展
定价: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郑凤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152414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题材具有时代意义,实用性强: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演进速度快,其技术体系、协议、标准庞杂,应用层出不穷,并处于不断的更新换代之中;交叉性:移动互联网既从移动 互联网的根基上汲取营养,又有其灵活、随时随地的独到之处,随着终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发展前景巨大;受众面广,相关专业学生、业务设计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都能从中获益。
《移动互联网技术架构及其发展》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协议和标准化体系、组网技术与服务环境、计算与服务技术、运营支撑技术及管理系统、终端执行环境与操作系统、主要的移动应用及其发展和技术演进趋势等内容。
《移动互联网技术架构及其发展》深入浅出,易于理解,适合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企业和相关领域研究机构的管理、研究人员阅读,还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章 移动互联网架构及协议
1.1 互联网
1.1.1 互联网的特点
1.1.2 互联网的影响
1.2 移动互联网
1.2.1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1.2.2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特点
1.2.3 业务应用
1.2.4 移动互联网的演进
1.3 移动互联网网络技术架构的发展历程
1.3.1 代移动通信技术(1G)
1.3.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1.3.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1.3.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
1.4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族
1.4.1 体系结构
1.4.2 协议族
1.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标准化
1.5.1 OMA技术标准
1.5.2 W3C技术标准
1.5.3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标准化
第2章 移动互联网的组网技术与服务环境
2.1 2G时代
2.1.1 移动智能网
2.1.2 WAP
2.1.3 GPRS
2.1.4 EDGE
2.2 3G时代
2.2.1 IMS
2.2.2 HSPA
2.2.3 Wi-Fi和WiMAX
2.3 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
2.3.1 演进过程
2.3.2 融合应用
2.3.3 发展趋势
2.4 多跳网络
2.4.1 技术优势
2.4.2 应用前景
2.5 B3G与4G
2.5.1 LTE
2.5.2 WiiSE
第3章 移动云计算
3.1 什么是移动云计算
3.2 移动云计算的特点
3.3 移动云计算的技术内涵和实现
3.4 移动云计算的前景
第4章 移动互联网的支撑技术及运营管理系统
4.1 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
4.1.1 业务平台的定义
4.1.2 业务平台分类
4.1.3 业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分析
4.1.4 移动互联网中的新业务模式分析
4.2 移动互联网业务管理与运营支撑技术
4.2.1 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发生成工具
4.2.2 移动互联网网部部署和服务支撑技术
4.2.3 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平台实现技术
4.3 移动互联网的运营支撑系统
4.3.1 BSS/OSS介绍
4.3.2 3G对BSS/OSS的影响
4.3.3 NGBSS
4.4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管理系统
第5章 移动终端执行环境与操作系统
5.1 移动终端
5.1.1 功能手机
5.1.2 智能手机
5.1.3 MID
5.1.4 UMPC
5.1.5 UMD
5.1.6 Netbook
5.2 操作系统
5.2.1 iOS
5.2.2 Symbian
5.2.3 Windows Mobile
5.2.4 Android
5.2.5 Bada
5.2.6 BlackBerry
5.2.7 软件操作平台的比较
第6章 移动互联网服务技术
6.1 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
6.2 移动互联网技术体系
6.3 移动门户与内容管理
6.3.1 什么是移动门户
6.3.2 移动门户的类型
6.3.3 移动门户所提供的服务
6.3.4 移动门户的市场竞争者
6.3.5 移动门户中的内容管理
6.4 移动应用商店
6.4.1 什么是移动应用商店
6.4.2 移动应用商店组成及功能分析
6.4.3 移动应用商店的发展
6.5 移动
6.5.1 WML与微
6.5.2 常用微介绍
6.6 移动搜索
6.6.1 什么是移动搜索
6.6.2 移动搜索的类型
6.6.3 移动搜索的发展
6.6.4 移动搜索存在的问题
6.7 移动商务
6.7.1 什么是移动商务
6.7.2 移动商务的支撑平台
6.7.3 移动商务的特征分析与应用模式
6.7.4 移动商务的发展前景
6.8 移动阅读
6.8.1 什么是移动阅读
6.8.2 移动阅读的服务及类型
6.8.3 移动阅读发展存在的问题
6.8.4 移动阅读的发展前景
6.9 移动安全
6.9.1 移动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6.9.2 移动安全的特点
6.9.3 移动安全受到的威胁
6.9.4 3G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
6.9.5 未来移动安全的展望
第7章 移动互联网2.0技术
7.1 移动终端的优势
7.2 平台技术
7.2.1 Java/J2ME
7.2.2 移动Widget平台
7.2.3 移动Mashup技术
7.2.3 移动Ajax平台
7.2.4 Ajax的模式
7.3 2U:UGC USC
7.3.1 UGC
7.3.2 USC
7.4 Web 2.0技术的应用
7.4.1 IM
7.4.2 SNS
7.4.3 Wiki
7.4.4 Blog
7.5 Mobile2.0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7.5.1 什么是Mobile2.0
7.5.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叙事流畅,文笔老道,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讲述他驾驭技术浪潮的航海日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宏大概念的拆解和重构,他没有满足于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深入到技术演进的肌理之中,用生动的比喻勾勒出复杂的技术栈是如何相互咬合、协同运作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某个特定技术名词的含义,更是对整个信息时代的底层逻辑有了一种全新的、立体的认知。例如,在探讨数据流的动态变化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自然界的瀑布和河流系统,清晰地揭示了同步与异步处理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窥见技术架构背后的精妙设计。全书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仿佛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思维漫步,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整体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图表清晰明了,逻辑图谱的绘制精确到位,即便是处理多层嵌套和复杂的依赖关系时,也能做到一目了然,这在技术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作者在组织材料时,似乎遵循了一种“先构建骨架,再填充血肉”的原则,使得全书的脉络始终清晰,即使在章节间跳跃阅读,也能迅速找到上下文的连接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工程伦理的坚持——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人,而非反之。这种人文关怀穿插在冰冷的技术论述之中,使得这本书不仅在技术层面具有指导意义,在职业素养培养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书。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次技术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详尽的背景铺垫和演化历史的梳理,这使得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感到突兀。作者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势分析,几乎是做到了面面俱到,而且在分析时,他总是非常克制地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用大量实际案例来支撑其观点,显得客观且专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性能瓶颈的剖析,作者列举了数个跨越不同业务场景的经典案例,并像外科医生解剖尸体一样,层层剥开问题的本质,最后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靠性”,它不会给你那些虚无缥缈的“银弹”,而是提供了一套经过反复锤炼的思考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它简直就是一本技术哲学著作,而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是能从一个超越具体代码实现的更高维度来审视技术问题。书中对于“演进”这个核心概念的阐释,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他并没有将技术描述成一蹴而就的完美成品,而是着重描绘了在资源、时间、业务需求等多重压力下的妥协与取舍,这些权衡艺术才是真正构建起现代系统的基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技术债务和架构重构的章节,那种对现实世界中工程困境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纯粹的技术讨论范畴,触及到了组织管理和商业决策的层面。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他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这种启发性是无价的。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技术书籍的枯燥感。作者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他擅长构建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紧张的研发现场,亲历技术选型的拉锯战和系统上线前的最后冲刺。那种对效率和稳定性的不懈追求,透过文字都能清晰地传递出来。尤其在描述新兴技术如何挑战传统范式的那部分,作者的文字是极具煽动性的,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投入到实践之中去验证这些理论。此外,书中对未来趋势的预测部分,虽然基于现有技术脉络,但其推演逻辑缜密,论证有力,让人对其描绘的未来图景深信不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愉悦且高效的,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技术点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故事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