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
定价:29.80元
作者:苏凯雄,张进,郭里婷 等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12035814
字数: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首先回顾了外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标准与规定;接着主要介绍了卫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视、音频编码,多路复用,条件接收和信道传输等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硬件组成与原理,室外接收天线与高频头的结构与参数;后介绍了接收系统的性能分析、系统设计和安装方法等。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集作者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结合实际应用系统和产品开发技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具备较好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广电行业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和培训资料。
目录
前言
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概述
1.1 卫星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2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组成
1.3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的相关规范与标准
第2章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2.1 模拟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2.2 视频压缩编码的基本方法
2.3 MPEG-2视频压缩编码器
2.4 H.2 64视频编码标准
第3章 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
3.1 音频技术发展概述
3.2 音频压缩编码主要方法
3.3 MPEG音频编码器
3.4 杜比AC-3音频编码器
第4章 数字电视多路复用技术
4.1 多路复用技术概述
4.2 MPEG-2的传送流结构
4.3 系统时序模型
4.4 节目特殊信息
4.5 业务信息
4.6 双层复用过程
第5章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5.1 条件接收系统概述
5.2 条件接收系统原理
5.3 条件接收的相关标准
5.4 多系统条件接收技术
第6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信道传输技术
6.1 信道传输技术简介
6.2 DVB-S信道传输标准
6.3 DVB-S2信道传输标准
6.4 ABS-S信道传输标准
第7章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硬件系统
7.1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系统组成
7.2 输入调谐解调器
7.3 数字解调与信道解码器
7.4 多路解复用器
7.5 视音频解码器
7.6 模拟视频编码器与音频数模转换器
7.7 智能卡及其通信接口
7.8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整机方案介绍
第8章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系统
8.1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基本架构
8.2 实时操作系统内核
8.3 调谐解调控制模块
8.4 多路解复用控制模块
8.5 视频解码控制模块
8.6 条件接收控制模块
8.7 用户接口模块
第9章 卫星直播电视室外接收单元
9.1 卫星接收天线的结构原理
9.2 天线的技术参数
9.3 卫星接收高频头
9.4 高频头的主要参数
0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设计
10.1 卫星电视质量与接收系统参数的关系
10.2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性能分析
10.3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设计
10.4 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整
10.5 共用卫星天线的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概述
1.1 卫星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2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组成
1.3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的相关规范与标准
第2章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2.1 模拟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2.2 视频压缩编码的基本方法
2.3 MPEG-2视频压缩编码器
2.4 H.2 64视频编码标准
第3章 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
3.1 音频技术发展概述
3.2 音频压缩编码主要方法
3.3 MPEG音频编码器
3.4 杜比AC-3音频编码器
第4章 数字电视多路复用技术
4.1 多路复用技术概述
4.2 MPEG-2的传送流结构
4.3 系统时序模型
4.4 节目特殊信息
4.5 业务信息
4.6 双层复用过程
第5章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5.1 条件接收系统概述
5.2 条件接收系统原理
5.3 条件接收的相关标准
5.4 多系统条件接收技术
第6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信道传输技术
6.1 信道传输技术简介
6.2 DVB-S信道传输标准
6.3 DVB-S2信道传输标准
6.4 ABS-S信道传输标准
第7章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硬件系统
7.1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系统组成
7.2 输入调谐解调器
7.3 数字解调与信道解码器
7.4 多路解复用器
7.5 视音频解码器
7.6 模拟视频编码器与音频数模转换器
7.7 智能卡及其通信接口
7.8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整机方案介绍
第8章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系统
8.1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基本架构
8.2 实时操作系统内核
8.3 调谐解调控制模块
8.4 多路解复用控制模块
8.5 视频解码控制模块
8.6 条件接收控制模块
8.7 用户接口模块
第9章 卫星直播电视室外接收单元
9.1 卫星接收天线的结构原理
9.2 天线的技术参数
9.3 卫星接收高频头
9.4 高频头的主要参数
0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设计
10.1 卫星电视质量与接收系统参数的关系
10.2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性能分析
10.3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设计
10.4 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整
10.5 共用卫星天线的方法
参考文献
这本书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茅塞顿开”后的豁然开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卫星信号的传输模型和地面蜂窝网络有着本质上的隔阂,两者是两个独立的知识体系。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察觉到,在信息论、误差校正码、以及资源调度算法这些底层逻辑上,它们是相通的,只是物理介质和约束条件不同而已。这本书巧妙地搭建了这样一座桥梁,它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如何在星地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技术的互鉴与融合。作者在讨论未来趋势时,并没有陷入过度乐观的科幻想象,而是非常务实地指出了当前技术在功耗控制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瓶颈,并提出了基于AI辅助的动态功率分配方案,这显示出作者对技术发展的未来持有一种审慎而充满希望的态度。读完全书,我不再将卫星通信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与整个现代通信网络紧密交织的、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知识体系的重构,是任何其他单方面技术书籍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实际应用案例上的把握极为精准和前沿。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停留在过时的技术标准上沾沾自喜,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缺乏落地的细节。然而,这本书对新兴的Ka波段应用、多媒体内容安全加密(DRM)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移动接收场景的波束赋形技术,都有着非常详尽的分析。举个例子,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讨论“云端制作与边缘分发”的协同架构,这对于正在考虑升级现有传输网络的广电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贵资料。作者的文字风格在这里变得更加直接和干练,大量使用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来展示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比如在讨论不同的自适应比特率流(ABR)策略时,作者通过量化的指标对比了延迟、鲁棒性和频谱效率,这种数据驱动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我感觉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系统集成工程师,他深知在实际工程中,理论的“最优解”往往要向“可用性”和“成本效益”妥协,书中的权衡分析体现了这一点。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技术成熟度路线图”。很多技术爱好者热衷于追逐最新的概念,比如LPWAN、5G NR-V2X等,但这本书却冷静地将焦点放回了核心的、仍在支撑全球大部分卫星通信的DVB-S2X标准上,并对其进行了深度的解构和优化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DVB-S2X当作一个既定事实来介绍,而是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细致地剖析了它在面对日益增长的高清化、低延迟化需求时,其内部的每一个模块是如何被精心调校以榨取每一分性能的。比如,关于更复杂的调制模式(如32APSK)如何在高信噪比环境下实现容量的巨大飞跃,书中的数学推导严谨而优雅,让你彻底明白“一点点优化”在规模化应用中意味着多么巨大的效益提升。这种脚踏实地的技术深潜,而非浮于表面的概念炒作,是这本书最宝贵的特质,它让我们这些从业者能够更自信地立足于现有基础设施,并对其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卫星的剪影,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引言深深吸引住了,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信号从遥远的太空穿越大气层,最终在我们眼前构建出清晰画面的奇妙过程。书中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极为扎实,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即便是像我这样在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摸爬滚打有些年头的人,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被遗忘的、但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被重新梳理和强调。特别是关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部分,作者似乎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用极为形象的比喻和图示,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他没有简单罗列技术标准的时间线,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的驱动力——市场需求、频谱资源限制以及计算能力的飞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了一般的教科书。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通信史的精炼史诗,让人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人类智慧的伟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说实话,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技术书籍的预期。通常这种包含大量精细图表和复杂数学符号的书籍,在印刷上总是容易出现墨迹不均或者图表模糊的问题,但这本完全没有。拿那些关于天线阵列和波束扫描的剖面图来说,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最细微的参数标注也能一目了面前去,这对于需要反复比对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引入了一种独特的“注释与拓展”系统。在关键概念的旁边,通常会有一个小小的符号,引导读者去书后专门的附录部分查看相关的历史背景或者作者的个人思考。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刻板,使得阅读过程更具互动性和探索性,它让你感觉不是在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的带领下,主动挖掘这个领域的深度。我特别喜欢那些拓展阅读建议,它们指向了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但与主题高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