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
定价:70.00元
作者:柯熙政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3225
字数: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激光通信融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但是激光的直线传输限制了无线激光通信的应用范围。紫外光非直视传输弥补了无线激光通信的不足,可以采用自组织网络扩大其覆盖范围,因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详细分析了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的信道特性,对紫外光通信覆盖范围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分析经典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对MAC层协议及其公平性、路由协议等进行了讨论,构建了适用于紫外光非直视通信的基本构架。对书中提出的通信协议进行了详细分析,书末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的关键程序,以便读者学习和理解。
《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网络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柯熙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7-2002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西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
柯熙政教授主要从事无线激光通信与组合导航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军队重大预演演示验证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SCI和EI收录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
柯熙政教授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盈科”青年学者奖及多项陕西省科技类奖。
文摘
(2)环境。蚂蚁所在的环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中存在障碍物、别的蚂蚁以及信息素。信息素有两种,一种是找到食物的蚂蚁洒下的食物信息素,另一种是找到蚁的蚂蚁洒下的蚁信息素。每个蚂蚁都仅仅能感知其范围内的环境信息,并且环境中的信息素以的速度消失。
(3)觅食规则。在每只蚂蚁能感知的范围内寻找是否有食物,如果有就直接过去,否则看是否有信息素,并且比较在能感知的范围内哪一点的信息素多,这样,它就朝信息素多的地方走,并且允许每只蚂蚁以一个小概率犯错误,从而并不是往信息素多的点移动。蚂蚁找蚁的规则和上面一样,只不过此时它对蚁的信息素做出反应,而对食物信息素没反应。
(4)移动规则。每只蚂蚁都朝向信息素多的方向移动,当周围没有信息素指引的时候,蚂蚁会按照自己原来运动的方向惯性的运动下去,并且在运动的方向有一个的小扰动。为了防止蚂蚁原地转圈,它会记住近刚走过的哪些点,如果发现要走的下一点已经在近走过了,它就会尽量避开。
(5)避障规则。如果蚂蚁要移动的方向有障碍物挡住,如果有信息素指引的话,它会按照觅食的规则行为,否则会的选择一个方向前行。
(6)播撒信息素规则。每只蚂蚁在刚找到食物或者蚁时散发的信息素多,并随着它走远的距离,播撒的信息素越来越少。
蚂蚁个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根据这几条规则每只蚂蚁都能和环境发生交互,通过信息素这个纽带,把各个蚂蚁之间关联起来。例如,当一只蚂蚁找到了食物时,它并不是直接地告诉其他蚂蚁存在食物的地点,而是向环境播撒信息素,当其他的蚂蚁经过附近的时候,就会因感觉到信息素,然后根据信息素的指引找到食物。
当没有蚂蚁找到食物时,环境中不存在有用的信息素,蚂蚁能够相对有效的找到食物要归功于蚂蚁的移动规则。首先,它要尽量保持某种惯性,这样使得蚂蚁尽量向前方移动(开始时这个前方是固定的一个方向),而不是原地无谓的打转。其次,蚂蚁要有的性,虽然有了固定的方向,但也不能像粒子一样一直直线运动下去,而是有一个的干扰。这样就使得蚂蚁运动起来具有的目的性,在尽量保持原来方向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试探,尤其当碰到障碍物时它会立即改变方向,这可以看成一种选择的过程,也就是环境中的障碍物让蚂蚁的某个方向正确,而其他方向则不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个蚂蚁在复杂的诸如迷宫的地图中仍然能找到隐蔽得很好的食物。当然,在有一只蚂蚁找到了食物时,其他蚂蚁就能沿着信息素很快找到食物。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气息非常浓厚,可以说是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专著,每一个章节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之上。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非常审慎,几乎每一步关键的论证都有据可查,这对于一本理论性著作来说至关重要,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诚信度。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实验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理论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验证性。这本书在解释“自组织”这一核心概念时,虽然数学描述极其精确,但缺乏一些宏观层面的类比或工程学上的直观映射,这使得我在尝试将其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照时,偶尔会感到一种“理论的墙”难以逾越。我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看到更多关于该理论在特定物理或信息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哪怕只是一个简化的仿真案例也好,这能极大地帮助我们这些“应用导向”的读者建立起更具象的认知框架。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式的理论基石,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理论准备才能高效阅读。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而是在努力描绘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特别是关于“临界点”附近系统行为的描述,那些关于模式转变和对称性破缺的论述,让我对光场在特定激发下的复杂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似乎非常推崇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模哲学,通过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来推导出宏观网络结构的演化规律。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噪声”或“随机扰动”的处理非常到位,它没有将这些因素简单地视为干扰,而是将其纳入了自组织过程的内在机制中去考察,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具启发性。虽然我对其中几段关于特定数学算子的具体运算细节理解得不够透彻,但这并不妨碍我把握住该理论框架的核心思想。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一本里程碑式的参考书,它的价值不在于快速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提供理解问题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紫色调,隐约透出一种神秘感,让人联想到深空或者高能粒子碰撞的瞬间。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我最近刚接触这个领域不久,很多前沿的概念对我来说都像迷雾一样,所以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数学模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每一个公式推导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那些符号和抽象的概念,光是理解一些基础的拓扑结构描述,我就查阅了不少辅助资料。不过,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觉得每一次理解上的突破都充满了成就感,感觉自己真的踏入了理论的殿堂。希望接下来的章节能提供更多直观的案例来辅助理解,毕竟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际应用上,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比较舒服,行距和字号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拥挤。
评分阅读这本厚重的理论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时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与深度。从基础的动力学系统理论出发,逐步引入非线性演化、耗散结构,最终汇聚到紫外光特定条件下的网络涌现机制,整个逻辑的推进如同搭积木一般,层层递进,结构无比坚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意地在某些关键的理论断点处留下了“可拓展空间”,这对于激发后继研究者的创新思维非常有益。不过,对于像我这样,更偏向于将现有成熟理论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工程师而言,书中对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假设性前提讨论得过多,略微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已经被证明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核心定理和算法框架。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克制”,很少使用夸张的词汇去形容成果的重要性,一切都交给严密的逻辑来证明,这种沉稳的态度本身就很有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典型的、老派的硬核科学写作,几乎没有丝毫的文学修饰,全部是概念、定义、定理和证明的堆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这意味着信息的密度极高,没有一句废话,阅读效率从信息量角度看非常高;另一方面,这种直接的、高度抽象的表达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高的专注力,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上下文关联点,导致后续内容的理解完全停滞。我尝试在通勤时间和午休时间来阅读,效果并不理想,这本书显然更适合在完全不受干扰的、清晨或深夜的安静环境下,配合笔和草稿纸进行“精读”。另外,书中对术语的首次定义非常详尽,这一点值得称赞,它确保了读者在进入专业语境时不会迷失方向,可见编纂过程中对新手读者的考虑。希望未来能有一个配套的在线资源库,提供一些可视化工具来辅助理解书中描述的那些高维相空间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