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非线性协调控制理论研究及应用 | 作者 | 曹少中 |
| 定价 | 55.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53873 | 出版日期 | 2009-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的初步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非线性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基础、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近似迭代解法、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近似级数解法、六维电子束非线性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动态分析方法、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的广义知识模型、协调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分析以及产品概念设计过程的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控制科学、智能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智能科学技术著作丛书》序 前言 章 绪论 1.1 写作背景 1.2 内容概要 1.3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章 非线性控制理论概述 2.1 引言 2.2 非线性控制古典理论 2.3 非线性控制现代理论 2.3.1 微分几何控制理论 2.3.2 代数控制理论 2.3.3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 2.4 协调控制理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协调控制理论的产生、研究和应用 3.1 协调控制理论的产生 3.1.1 协调控制理论的提出 3.1.2 协调控制理论的形成 3.2 协调控制理论的发展 3.2.1 协调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3.2.2 协调控制理论的应用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线性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基础 4.1 引言 4.2 协调控制原理 4.2.1 多变量协调控制原理 4.2.2 协调控制系统结构 4.3 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可协调性 4.3.1 系统结构可控性、可观性概念 4.3.2 系统结构可控性、可观性判据 4.3.3 可协调性的概念 4.3.4 可协调性的判据 4.4 协调稳定性与稳定化 4.4.1 “内稳定性”与“外稳定性” 4.4.2 “稳定化”的概念与方法 4.4.3 “大一小”系统稳定 4.4.4 组合稳定化概念与方法 4.5 非线性协调控制原理 4.5.1 引言 4.5.2 非线性协调控制原理 4.6 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动态方程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近似迭代解法 5.1 引言 5.2 非线性系统自由运动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迭代解 5.2.1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5.2.2 广义朗之万梯度方程- 5.2.3 非线性系统自由运动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解 5.2.4 方均包络矩阵转移方程 5.2.5 小结 5.3 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迭代解 5.3.1 非线性系统受控运动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解 5.3.2 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解 5.3.3 仿射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解 5.3.4 小结 5.4 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迭代解 5.4.1 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积分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迭代解 5.4.2 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迭代解的收敛性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近似级数解法 6.1 仿射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近似级数解 6.1.1 引言 6.1.2 仿射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 6.1.3 齐次状态方程的严格解析解 6.1.4 非线性状态方程的直接试探解法 6.1.5 非线性积分方程及其任意阶近似解 6.1.6 小结 6.2 广义仿射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近似级数解 6.2.1 引言 6.2.2 非线性状态方程及严格线性解 6.2.3 非线性状态方程的直接试探解法 6.2.4 控制系统非线性积分状态方程及任意阶近似解 6.2.5 小结 6.3 完全补偿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近似级数解 6.3.1 引言 6.3.2 完全补偿多变量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 6.3.3 齐次方程的严格解析解 6.3.4 非线性积分状态方程及其任意阶近似解 6.3.5 非线性状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级数解 6.3.6 讨论 6.4 广义仿射非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转移变换 6.4.1 状态空间转移的基本概念 6.4.2 自由状态相空间非线性转移 6.4.3 广义仿射非线性控制系统状态空间的转移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六维电子束非线性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动态分析方法 7.1 引言 7.2 六维电子束动态方程 7.2.1 空间直角坐标系相关的六维动态方程 7.2.2 空间柱坐标系相关的六维动态方程 7.2.3 平面曲线坐标相关的六维动态方程 7.3 六维电子束非线性系统动态方程 7.4 六维电子束非线性系统动态方程的任意阶近似解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印刷机械协调控制系统 8.1 引言 8.2 印刷机自动控制系统 8.2.1 胶印机自动控制系统 8.2.2 凹版印刷机彩色套准控制系统 8.3 无轴传动技术及应用 8.3.1 引言 8.3.2 无轴传动及其特点 8.3.3 印刷机无轴传动原理 8.3.4 无轴传动技术在胶印机中的应用 8.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的广义知识模型 9.1 广义关系模型 9.1.1 定模型 9.1.2 定量关系模型 9.2 多层高维可拓集合 9.2.1 n维可拓集合的定义 9.2.2 多层高维可拓集合的基本概念 9.2.3 多层高维可拓集合的性质及运算 9.2.4 多层高维可拓集合之交、并的可拓域与稳定域 9.3 多层高维物元可拓集合 9.3.1 n维物元可拓集合的定义 9.3.2 多层高维物元可拓集的基本概念 9.3.3 多层高维物元可拓集的性质及运算 9.3.4 多层高维物元可拓集之交、并的可拓域与稳定域 9.4 多层高维事元可拓集合 9.4.1 多层多维事元可拓集的基本概念 9.4.2 多层多维事元可拓集的性质及运算 9.4.3 维事元可拓集合之交的可拓域与稳定域及其性质 9.4.4 结论 9.5 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协调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分析 10.1 引言 10.2 协调市场经济一般状态方程 10.2.1 协调市场经济模式框图 10.2.2 协调市场经济状态方程 10.3 协调市场经济线性状态方程及其解 10.3.1 齐次方程及其解 10.3.2 线性方程的解 10.4 协调市场经济非线性状态方程及其任意阶近似解 10.4.1 积分方程 10.4.2 非线性积分方程的解 10.5 协调市场经济状态随宏观调控的变化规律 10.5.1 协调市场经济的佳状态 10.5.2 过度调控 10.5.3 疏于调控 10.6 协调市场经济状态逆向运动分析 10.7 协调市场经济状态方程解的收敛性 10.8 小结 参考文献 1章 产品概念设计过程的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 11.1 经济产品概念设计方法 11.1.1 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的提出 11.1.2 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研究 11.1.3 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的实现方法 11.2 绿色设计 11.2.1 绿色设计的概念 11.2.2 绿色设计模式 11.2.3 绿色产品概念设计的多重广义算子模型 11.3 “良性循环”的绿色产品概念设计 11.3.1 “良性循环”的绿色产品设计 11.3.2 绿色产品回收再制造 11.3.3 绿色设计可拓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11.4 小结 参考文献 2章 展望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非线性协调控制系统状态方程近似迭代解法和级数解法,对于不能建立数学模型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给出了广义知识模型;以六维电子束为对象,得到了非线性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动态分析方法;应用非线性协调控制理论,分析了协调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对产品概念设计过程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坦白说,我对这类高深的专业书籍的阅读习惯通常是比较跳跃的,倾向于先浏览目录和摘要,快速定位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有逻辑层次感,从基础的数学工具铺垫,到核心理论的构建,再到最后在实际工程中的模拟与验证,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试着快速翻阅了其中几个关键的推导章节,发现作者对于证明过程的详略取舍把握得恰到好处——该详细展开的绝不含糊,而那些读者可以自行推导的次要步骤则做了精炼的处理。这种尊重读者智力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对于一个时间宝贵的研究人员而言,一本能快速引导我们触及核心思想、而不是用冗余的文字来填充篇幅的书,是多么的珍贵。它更像是一份精炼的“思想地图”,而不是一份事无巨细的“操作手册”。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对作者学术声誉的信任。在我们的领域内,有些学者的工作往往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他们的文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尚未被主流教材广泛收录的前沿思想,那些可能正在改变我们理解复杂系统动态行为的“游戏规则”。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协调”与“非线性”这两大核心难点的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涉及到如何在大系统的不同子模块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互和决策同步机制,同时还要应对各个模块固有的复杂非线性特性。我希望作者的论述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零散的技巧集合,让我能够带着一套完整的思维工具箱去面对未来的研究难题。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领域内顶尖思想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重量所吸引,这显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成读物,而是真材实料的重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表排版考究,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看起来也井井有条,不至于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排版混乱而感到烦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述上,似乎很注重图示的辅助作用,我甚至能想象到这些图表在解释抽象的控制系统行为时是多么的直观有力。对于一个需要长期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有种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期待着知识的深度能与这精美的外壳相匹配。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已经先声夺人地确立了它的学术地位。
评分从一个长期在工业界摸爬滚打的工程师的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是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那座桥梁是否坚固。很多纯理论的书籍,读完后会有一种强烈的“这是真理,但与我的设备无关”的失落感。而我从这本书的简介和一些章节标题中感受到的,则是一种强烈的应用导向性。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建立一个优雅的数学模型,更着眼于如何利用这些新的控制框架来优化现有的系统性能,比如提高响应速度、降低能耗,或者处理那些传统PID难以应对的耦合干扰。我希望书中能有足够多的案例分析,哪怕只是概念性的模拟结果,也能让我清晰地看到这些“非线性协调”的理论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实际收益。如果这本书能真正指导我们在下一代智能制造或精密仪器控制上有所突破,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我最近刚开始涉猎一些前沿的系统科学领域,一直觉得自己的理论基础在处理复杂、耦合性强的系统时显得捉襟见肘。市面上很多入门级的教材虽然概念讲得清楚,但在“深挖”和“创新应用”这方面总感觉力不从心,仿佛总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框架内打转。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对于那种“跨越式”理解的渴望。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已有的理论,更是在探讨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无序的现象,试图在看似混乱的表象下寻找一种内在的、精妙的秩序。这种从根本上重构认知框架的尝试,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在实际工程中解决“硬骨头”问题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勇于挑战传统范式的精神,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让人在阅读时总能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思考的活跃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