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进、许江宁、覃方君编著的《无陀螺惯性导 航技术》旨在介绍实现无陀螺惯性导航必须解决的一 些关键技术。其中:第1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技术 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2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 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加速度计通过“杆臂效应” 测量刚体角运动参数的原理和方法、典型的加速度计 配置方案,也介绍了课题组研制的无陀螺惯性测量试 验装置;第3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进行自主初 始对准和借助外部信息辅助初始对准的技术方法;第 4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姿态解算技术,主要 介绍基于四元数法设计姿态解算算法的流程和注意事 项;第5章对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惯性元件加 速度计的噪声特性分析和降噪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推 导了非标准观测噪声条件下的卡尔曼滤波基本方程; 第6章分析了加速度计安装误差对导航参数解算的影 响,提出了一种简化快捷的加速度计安装误差校准方 法;第7章介绍无陀螺惯导与GPS进行组合导航的方法 ,包括EKF、UKF和PF等非线性滤波方法。
    
第1章  概述
  1.1 惯性导航
  1.2 无陀螺惯性导航
  1.3 本书内容简介
第2章  无陀螺惯性导航原理
  2.1 加速度计工作原理
  2.2 刚体运动模型
  2.3 载体角速度解算
    2.3.1 角加速度的解算
    2.3.2 角速度平方的解算
    2.3.3 角速度交叉乘积项的解算
    2.3.4 其他组合方式的角速度解算
  2.4 加速度计配置方案
    2.4.1 经典6加速度计配置方案
    2.4.2 典型的9加速度计配置方案
    2.4.3 一种12加速度计的配置方案
  2.5 GFIMU试验装置
第3章  无陀螺惯导初始对准
  3.1 自主式初始对准
    3.1.1 捷联惯导对准原理应用于无陀螺惯导的可行性分析
    3.1.2 单轴旋转的自主式对准方法
    3.1.3 初始对准精度分析
    3.1.4 仿真
  3.2 外部信息辅助无陀螺惯导初始对准
    3.2.1 外部信息辅助初始对准模型
    3.2.2 仿真
第4章  无陀螺惯导姿态解算
  4.1 方向余弦法
  4.2 欧拉角法
  4.3 四元数法
    4.3.1 旋转矢量与四元数
    4.3.2 四元数与方向余弦矩阵
  4.4 基于四元数的姿态解算算法
    4.4.1 姿态解算算法设计
    4.4.2 旋转矢量求解
    4.4.3 *新四元数单位化
    4.4.4 姿态角解算
    4.4.5 划桨效应补偿
  4.5 姿态解算精度分析
    4.5.1 圆锥效应
    4.5.2 四元数解算误差
  4.6 试验
第5章  加速度计噪声特性分析与降噪方法
  5.1 加速度计噪声特性分析及处理
    5.1.1 加速度计噪声的直观分析
    5.1.2 基于Allan方差的加速度计噪声分析
  5.2 改进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降噪
    5.2.1 基于新息的噪声自适应估计
    5.2.2 滑动估计窗口宽度的优化
  5.3 基于小波卡尔曼滤波降噪
这部厚重的专著,以其深邃的理论探讨和严谨的逻辑推演,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基础原理介绍的入门读物,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其内容深度远超预期。书中对现代传感器融合算法的剖析,尤其是那些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保持高精度的迭代优化方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作者似乎并未局限于传统的卡尔曼滤波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粒子滤波以及各种非线性估计器的改进方案,并辅以大量的数学推导来支撑其论点的有效性。特别是关于系统辨识和参数在线修正的部分,提供了极具操作价值的指导,对于我们团队在实际项目遇到漂移问题时,无疑是一剂良方。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消化完前三章,那种思维被不断挑战和拓展的感觉,非常过瘾。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想在导航领域深耕,尤其是在算法层面追求极致性能的研究人员准备的“硬菜”,读起来丝毫不轻松,但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技术书籍中,往往图表为了追求信息密度而变得晦涩难懂,但此书在这方面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每一个关键概念,无论是坐标系转换的几何关系,还是复杂信号处理流程框图,都绘制得清晰、精准,层次分明。阅读时,我几乎不需要频繁地在文字和图表之间来回跳跃,便能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图谱。此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跨度很大,从上世纪的经典论文到近几年的顶会成果都有涉猎,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对领域历史脉络的清晰把握。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流畅和愉悦,即便是面对高难度的数学推导,清晰的视觉辅助也能极大地降低理解的门槛。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某个技术分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在呈现方式上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准。
评分我是一个偏向于应用软件开发背景的读者,一开始对这种偏底层的系统理论感到有些畏惧。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出乎意料地具有引导性。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把握读者的“知识断点”,总能在关键概念引入前,先进行铺垫,用一些大家更容易接受的类比或简化模型来搭建直观理解的桥梁。例如,在解释高频漂移误差的累积效应时,他用了类似“水流冲击水车叶片”的生动比喻,瞬间打消了我对纯粹数学抽象的抗拒感。这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法,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核心理论的人,也能逐步跟上节奏,而不是直接被公式淹没。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更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走向真理,让我对后续更深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所体现出的对“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和敬畏。在现代的导航定位领域,我们追求的绝非是绝对的完美,而是如何科学地量化和管理我们知识范围内的所有不确定性来源。书中对噪声模型的建立和误差预算的分配部分,处理得极为细致入微,它没有回避那些最难处理的随机噪声和系统偏差,反而将其纳入统一的数学框架下进行严密评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是一种科学哲学的体现。它教导我们,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不知道什么”和“我们能多大程度上确定我们所知道的”。对于从事高可靠性系统设计的人员来说,这种严谨的风险评估和量化分析能力,远比单纯的算法实现更为宝贵。这本书,确实是一部能够提升从业者全局视野和科学素养的著作。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它从未脱离实际工程应用的土壤。书中对导航系统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表现进行了详尽的建模和仿真分析,这一点对我这个侧重于系统集成的工程师来说,价值连城。举例来说,关于高动态运动对姿态估计带来的冲击,作者没有简单地用公式带过,而是结合了实际的飞行数据(虽然是模拟的,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展示了不同架构的导航系统在过载、急转弯时的性能差异。我尤其欣赏它在故障诊断与容错设计上的章节,描述了如何通过冗余信息和交叉检验机制来识别和隔离单一传感器的错误输入,这种对系统鲁棒性的关注,恰恰是目前行业内最核心的需求之一。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实验室里搭建测试平台,一遍遍调整参数的场景,充满了“工匠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