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技术基础
定价:28.00元
作者:史晓峰,张有光,林国钧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13018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概要地介绍了通信的发展史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话网络、微波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交换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后,可以对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本书可供想了解通信知识的读者作为入门性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校际公共选修课的教材,以及电子信息类专科、高职院校作为教材使用。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通信的诞生与发展
1.2 信息、消息和信号
1.3 通信系统的构成
1.3.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3.2 模拟通信系统
1.3.3 数字通信系统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
1.5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话与交换
2.1 电话的诞生及基本原理
2.2 电话交换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2.2.1 交换的必要性
2.2.2 人工交换机
2.2.3 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2.2.4 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2.3 程控交换机
2.3.1 交换中的线路复用技术
2.3.2 程控交换机原理简述
2.3.3 程控交换机的优越性
2.3.4 我国程控交换机发展史
2.4 电话网的组成及应用
2.5 其他电信业务在电话网中的应用
2.5.1 图文传真业务
2.5.2 综合业务数字网
2.5.3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
2.5.4 无线市话(小灵通)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波通信
3.1 微波通信概论
3.1.1 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
3.1.2 微波通信的主要特点
3.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3.3 微波通信发展简史
3.4 我国微波通信发展史
3.5 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与频率特点
3.5.1 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3.5.2 微波通信天线及安装
3.5.3 抛物面天线及馈线系统
3.5.4 微波通信系统的频率设置
3.5.5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3.6 微波扩频通信
3.6.1 扩频通信发展史
3.6.2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3.6.3 扩频通信的特点
3.6.4 扩频通信工作原理及分类
3.6.5 直接序列扩频与跳频扩频的比较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第4章 卫星通信
第5章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
第6章 光纤通信
第7章 数据交换
第8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语对照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近乎于讲授的亲切感,这在技术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品质。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在面对庞大技术体系时的那种无助感,因此在叙述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类比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高维度的数学模型或复杂的信号处理过程。比如,它描述信道容量时,引入了一个关于水管流量的比方,一下子就将信息论的抽象概念具象化了。这种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使得那些背景知识相对薄弱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不至于在复杂的数学公式面前望而却步。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历史演变和优劣权衡的讨论也十分中立且深刻,它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技术权衡,培养了一种更加成熟和批判性的技术视角。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内容的前沿性上做得非常出色,远超出了我阅读过的许多同类教材。它不仅扎实地覆盖了经典的基础理论,例如傅里叶分析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更令人振奋的是,它将相当篇幅的内容投入到了当前热点技术的研究进展之中。书中对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核心网中的应用潜力、边缘计算(MEC)如何重塑移动通信架构,以及量子通信的一些初步概念,都有非常精炼且前瞻性的阐述。这表明作者团队并非只是在“搬运”已有的知识,而是在积极地追踪和整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确保读者所学的知识在未来的几年内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那些希望站在技术前沿、从事研发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导航图,指明了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潜在的突破口。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配图和图表质量达到了艺术品级别,这在理工科书籍中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在这里却被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标准。那些用于展示波形叠加、星座图、或者链路层帧结构的示意图,不仅线条清晰、色彩搭配合理,而且每一张图都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我注意到,很多复杂的概念,仅仅通过一张精心设计的图表,就能比冗长的文字描述更有效地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图表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视觉化的知识网络,使得读者可以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可被“看见”的技术模型。这种对视觉辅助工具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也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富有成效,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媒介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专业素养。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原本以为会遇到那种干巴巴、只注重理论堆砌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现实世界案例的引入,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巧妙且自然。它没有为了迎合“实用性”而牺牲深度,反而是将那些抽象的通信协议和编码理论,无缝地嫁接到了实际的4G/5G基站部署、光纤通信链路优化,甚至是卫星通信的延迟补偿等场景中。书中通过大量的“思考题”和“延伸阅读”板块,鼓励读者跳出书本,去思考这些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局限性和创新点。这种双向的互动性,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探索的欲望,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比起那些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书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是如何在工程实践中转化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拿到手就让人感觉踏实。纸张的厚度适中,光线反射柔和,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非常流畅,每一部分的标题都直观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信息和回顾知识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部分,作者采用了清晰的步骤分解,辅以图形化的辅助说明,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定义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常常在首次出现时就给予了详尽的解释,并在后续章节中自然地重复强调,加深读者的记忆。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实现的完整知识体系,阅读起来就像是在攀登一座设计精良的知识阶梯,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引和开阔的视野,让人对整个通信技术领域的脉络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