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火焰:中国海洋战争简史 9787568014298

蓝色火焰:中国海洋战争简史 97875680142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希臣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战争
  • 中国海军
  • 军事历史
  • 海军史
  • 蓝色火焰
  • 近代史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4298
商品编码:2973717356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蓝色火焰:中国海洋战争简史 作者 桑希臣
定价 29.80元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8014298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1·吴齐大战,有文字记载的早一次海战

??13·犯强汉者“水远”亦必诛

??23·波澜壮阔的海上起义

??33·事出有因的三征高句丽

??42·白江口之战,中日海军的次对决

??52·唐岛海战,火器助神威

??61·崖山海战,宋王朝的悲歌

??71·忽必烈波折的海上霸业

??80·屯门海战,中国与西方的交锋

??92·露梁海战,中朝次联合抗敌

103·料罗湾海战,明朝覆亡前的雷霆之怒

119·国姓爷的抗荷海战128·澎湖海战,清朝收复台湾的定海神针

137·马尾海战,大清海军丧钟的响

150·北洋水师,清王朝海上的后希望

186·刘公岛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

200·虎门海战,国民党军的对日海战

211·血染江阴,民国海军的挽歌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1949年以前中国古代、近代的海战。海战!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为了反抗外敌入侵!不管敌人是谁,中国人穷是穷了些,但打起仗来还是不怕死的。


   文摘

   序言

大洋深处的风云:近代海权兴衰与世界格局变迁 本书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世纪中叶全球海权竞争加剧以来,世界主要海洋强国在技术、战略、政策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冲突。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的局部战役,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了海洋力量如何塑造了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演进,以及技术迭代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海战的形态。全书力求在史料的扎实基础上,构建一个关于海洋霸权、制海权逻辑以及大国兴衰的立体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铁甲时代的黎明与均势的瓦解 (1850-1905)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蒸汽动力、后膛炮和铁甲舰的出现如何终结了风帆时代的海洋统治格局。我们首先考察了英国皇家海军在“两强标准”下的鼎盛时期,分析了其维持全球霸权的政治、工业与金融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比较了法兰西海军的扩张雄心与其实际困境,尤其关注其在殖民地维持和本土防御间的战略摇摆。 关键的分析点在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崛起。通过对俾斯麦时代和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细致梳理,本书阐释了德国如何通过极具侵略性的海军建设计划,挑战既有的海上均势。这种挑战不仅仅是船舰数量的叠加,更是对克里格斯马里内(Kriegsmarine)理论家们关于“决战”(Knock-out Blow)思想的检验。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远东新兴力量的动向。日俄战争(1904-1905)被视为铁甲时代海战的终极考验。本书详尽还原了对马海战的战术细节,分析了东乡平八郎的指挥艺术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后勤悲剧。这场战役的结论远超双方的胜负,它宣告了战列舰作为海上主宰的绝对地位的巩固,并对未来海权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都铎式的赌注:无畏舰时代的军备竞赛 (1906-1918) “无畏舰”(Dreadnought)的诞生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使得所有既有海军力量瞬间归零,开启了一场以技术革新为驱动的极端军备竞赛。本书将焦点集中于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的“无畏舰竞赛”。我们分析了英国“两强标准”被“一强一超”战略所取代的心理动因,以及德国如何利用其强大的钢铁工业和统一的指挥系统,试图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战的形态并未如德国战略家所预期的那样以“歼灭战”告终。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日德兰海战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尽管在战术层面存在争议,但日德兰战役的最终结果是维持了英国对北海的有效封锁,挫败了德国通过一次性胜利打破僵局的企图。 然而,水面舰队的胶着状态,反而凸显了新兴的次级力量——潜艇——的战略价值。本书用专门的章节探讨了U型潜艇战对协约国后勤生命线的致命威胁,分析了美国参战决策中对无限制潜艇战的反应,以及护航制度的逐步建立如何挽救了盟军的战局。这场战争清晰地揭示了制海权不仅仅是水面舰艇的较量,更是对全球贸易通道控制权的争夺。 第三部分:间歇期的幻觉与技术加速 (1919-1939) 凡尔赛和约与华盛顿海军协定构成了战间期国际海洋秩序的基石。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些条约如何试图通过配额限制来稳定大国间的海上力量对比,以及这些政治妥协如何在客观上促进了海军技术向更高效、更具决定性方向的发展。 在条约的阴影下,航空母舰的概念被悄然孕育。本书着重分析了美国(列克星敦级的设计)、英国(光辉计划的萌芽)以及日本(加贺级的调整)如何率先将舰载航空兵视为未来海战的核心要素。这种思维的转变,标志着对“巨舰大炮”传统学说的根本性背离。 与此同时,德、意、日三国相继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它们采取了“超限战略”来规避条约的限制。德国的“口袋战列舰”(如施佩伯爵号)和日本的“条约外舰船”设计,展示了利用技术和政策灰色地带寻求战略优势的努力。这些准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立体海战的时代:航母与导弹的交响 (1939-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海战的物理法则。本书将太平洋战场视为航空母舰主导的海战范本,从珊瑚海的“看不见的战斗”到中途岛的决定性打击,分析了舰载航空联队如何取代战列舰成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力量。 在欧洲战场,水面舰艇虽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角色更多地转向了护航、火力支援和反潜作战。本书详细描述了北大西洋上空持续的“猎潜战”,凸显了声呐、雷达等电子技术在反潜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战后,冷战格局催生了新的海洋战略思维。核动力推进系统的出现,使得舰艇的航程和持久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书重点剖析了战略核潜艇(SSBN)的“二次打击”能力如何成为威慑体系的核心支柱,以及水面舰队如何向导弹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最后,本书对当代海权竞争进行了前瞻性思考。随着高超音速武器、无人作战系统(UUV/UAV)以及网络战的介入,制海权的定义正在经历新的转型。本书探讨了“分布式杀伤链”和“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战略对传统海军力量投射模式的挑战,并反思了全球贸易航道安全与大国战略博弈的未来走向。 核心价值: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论证严谨的近代海权发展史。它超越了单纯的舰船技术介绍或某场战役的复盘,而是致力于揭示海洋力量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探究技术飞跃如何重塑地缘政治格局,并为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海洋安全环境提供历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从开篇的序章开始,作者就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宏大历史图景。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感受着历史的洪流如何塑造了今日的格局。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令人称奇,每一个关键事件的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场景。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深入骨髓,他们的抉择、挣扎与最终的命运,都让人深思良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对相关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整体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自然,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独特,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锐气。有些章节的笔法,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鉴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细致入微,层层晕染,将那个特定时代的氛围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同于许多历史作品中常见的冷峻或说教式的腔调,这里的文字时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近乎诗意的慨叹,尤其是在描写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命运时,情感张力十足,令人动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很多词语的搭配和句式的变化,都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境界。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完全消解了阅读厚重历史题材可能带来的疲惫感。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是那种流于表面的通俗读物,而是扎根于大量一手资料和扎实研究基础之上的力作。每一处论断的提出,似乎都有详实的考据作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时,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客观态度,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致力于还原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平衡和审慎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对于那些真正想探究历史深层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引导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审视过去。虽然篇幅不短,但阅读的过程却是充实而有收获的,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智力上的对话。

评分

初捧此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导致失衡。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视野极为开阔。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参与群体的考量都做到了相当的平衡。它没有一味地聚焦于某一个光芒万丈的胜利者,而是细致地挖掘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和视角。这种包容性和多重视角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立体和真实。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单一面向的教科书版本,而是无数个体经验和集体选择交织而成的复杂现实。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之一,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之巨大,单从内容密度上就能窥见一斑。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档案、回忆录乃至民间传说都熔铸一炉,呈现出一个极其丰满、多维度的历史景观。这种“全景式”的描摹,使得我们对所涉猎的那个时代背景有了极其立体化的认知。它不是平面的、单线叙事,而是充满了交叉引用和侧面烘托,像一张精密编织的网,将所有相关元素都纳入其中。虽然信息量巨大,但作者的组织能力一流,没有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而是层层递进,逐步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性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复杂动因,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