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唐茜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唐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茜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海军
  • 舰船
  • 历史
  • 军事
  • 唐茜
  • 风花雪月
  • 舰历
  • 幕末
  • 现代
  • 海军名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09396
商品编码:2973762617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定价:269.80元

售价:172.7元,便宜97.1元,折扣64

作者:唐茜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68093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其他国家贯于使用人名、地名和形容词来命名舰艇不同,日本海军舰船有一套相当独特的命名规则——根据舰艇分类来确定名字的属性。比如,虽然同为深海利器,和大型水面舰艇无味的名称相比,日本驱逐舰的命名则关乎“风花雪月”,“桂”、 “岛风”、“白雪”、“秋月”等舰名都浪漫十足。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是一部关于日本海军舰艇名称辞典性质的书籍,凡日本海军入籍的舰艇,以及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部分舰艇都包含其中。全书分为三册,彩色印刷,近2000张珍贵舰船照片,*面系统地展示了明治初期至如今日本舰艇的发展景况。是国内读者深入了解海上钢铁战士的*手资料,能让我们对今日之日本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内容提要


本书以单兵装备为主题,共分为五个部分*一部分介绍了*名的“捷克”式在抗战中的应用,包括各种中国自己的改进型,同时还将其与日军的主力轻机枪进行了对比;第二部分*点介绍了英国布伦式轻机枪的全史,包括选型、应用及广泛的改进型,对英联邦军队的使用也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二战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冷兵器、枪、火焰喷射器及单兵反坦克武器;第四部分是对二战日本陆军及海军人员的军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一部分是详细介绍了美军空降兵批量使用的T-10系列伞降装备,包括系统组件、使用方法等。

目录


前言
古国名
山岳名
河川名
汉语祥瑞动物名
一般汉语词汇名
和式词汇名
天文地理名
植物名
禽鸟名
岛屿名
海角、半岛、海峡及其他地名
主要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唐茜,广西柳州籍,2007年起专职从事日语翻译工作。曾参与译制多部二战题材著作,系“战舰”系列丛书主创之一,尤擅长日本海军相关史料的翻译整理,编著有《日本海军舰载兵器大图鉴》一书。

文摘






序言



历史的波涛:世界海军强国的兴衰与技术革新 一册阅尽海洋霸权的变迁,深度剖析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海战与海军战略演进。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的舰艇编年史,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蒸汽动力时代兴起至核动力时代来临,全球主要海军强国——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以及新兴的亚洲海军力量——在技术、战略和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发展脉络。全书以专题和时间轴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旨在揭示“海洋霸权”这一概念是如何随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被重新定义和争夺的。 第一部分:铁甲巨舰的黎明与全球殖民的阴影(1860s - 1905) 本篇详尽考察了海军技术从木制风帆向全钢制铁甲舰的革命性转变。重点分析了早期无畏舰概念的诞生背景,探讨了英法等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对新式火炮和装甲技术的投入与试验。 核心内容涵盖: 炮术与装甲的“矛与盾”之争: 深入剖析了从滑膛炮到后膛炮的演进,以及复合装甲技术的突破如何影响了舰体设计。我们对比研究了“前无畏舰”时代的法国“拿破仑”级与英国“百夫长”级的设计哲学差异,探讨了舰型设计如何反映不同国家的战略需求(进攻性还是防御性)。 地中海的角力: 重点描绘了奥斯曼帝国衰落背景下,英国、俄国和法国在黑海、地中海的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催生了早期的海军条约谈判尝试。 远东的觉醒: 首次系统性地分析了亚洲国家(特别是新兴的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及遭受列强冲击的清政府)如何被迫进行海军现代化,以及这场技术移植过程中的文化与财政困境。我们通过对比同期的“定远”级铁甲舰与英国的“君主”级,揭示了技术代差对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海峡的意义: 对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全球海上贸易路线的重塑进行了地理政治学的解读,阐述了控制关键咽喉要道的战略价值如何驱动海军预算的攀升。 第二部分:无畏舰的时代与世界大战的序幕(1906 - 1922) 本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无畏舰”这一革命性舰型的出现及其对全球海军军备竞赛的颠覆性影响。 核心内容涵盖: “全重炮”的哲学革命: 详细解析了HMS Dreadnought的横空出世,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更是战略思想上的断层。我们对比了“无畏舰”与“前无畏舰”在射程、火力集中度上的巨大差异,并分析了这一技术飞跃如何迫使所有传统海军强国将舰队“清零”,重新开始军备竞赛。 日德英的战略三角: 深入剖析了英德海军竞赛的经济成本与政治后果。本书不仅关注舰艇数据,更侧重于分析德国“公海舰队”的战略目标——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挑战英国的“两强标准”,以及英国“本土防御”战略背后的忧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实践: 摒弃纯粹的战斗描述,着重分析了主要的舰队会战(如日德兰海战)中,海战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脱节。我们检视了烟雾、通讯和火控系统在实战中暴露的弱点,以及这些教训如何指导了战后海军的发展方向。 潜艇的“非对称”崛起: 系统梳理了U型潜艇在实战中对海上贸易线的毁灭性打击,探讨了潜艇如何从一个边缘性的防御/侦察工具,一跃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要素,并引发了交战国对水面舰艇战术的反思。 第三部分:条约时代的权衡与技术潜伏(1922 - 1939)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时期,充满了对海军力量的限制与暗中超越的博弈。本篇聚焦于华盛顿和伦敦海军条约体系下的战略扭曲与技术研发的“地下”发展。 核心内容涵盖: 吨位限制下的创新: 分析了各国海军如何在“三比五比三”的吨位限制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的创新点上。例如,美国大力发展了航空母舰的结构强度,而日本则在追求更强大的舰炮口径与鱼雷威力上走到了极端。 航空母舰的地位确立: 详细对比了列克星敦级、赤城级和光辉级的设计思路。我们探讨了航母从辅助舰艇转变为海上决战核心的理论基础,以及这一转变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海战的接敌模式。 舰炮口径的“潜规则”: 研究了条约体系对巡洋舰、驱逐舰级别的“军备竞赛”影响。各国如何利用“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的定义漏洞,建造出接近条约限制上限的“超级舰艇”,为下一场战争储备火力。 雷达与声呐的萌芽: 介绍了早期电磁波探测技术在海军中的试验性应用,尽管尚未成熟,但这些技术已为下一场战争中的“隐形”与“全天候作战”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技术巅峰与冷战的尾声(1939 - 1991) 本部分分析了二战中海军技术的空前发展,以及战后海军力量在全球两极格局下的职能转变。 核心内容涵盖: 太平洋的航空主宰: 重点剖析了中途岛和莱特湾海战中,舰载机联队指挥、侦察与电子对抗如何决定了海战的胜负,即便双方主力舰从未直接交火。 两栖作战的艺术: 考察了从诺曼底登陆到硫磺岛战役中,海军力量在支援陆地部队方面的战术创新,包括特种火力支援舰艇(如DD-35型舰)的设计与应用。 核动力与导弹化浪潮: 详细阐述了核反应堆技术如何解放了水面舰艇的航程限制,催生了超大型核动力航母(如“福特尼米兹”级)和战略核潜艇(SSBN)。同时,导弹技术(特别是反舰导弹的引入)如何使小型舰艇具备了秒杀传统主力舰的能力,标志着海战进入了“超视距”时代。 冷战末期的战略威慑: 分析了航母战斗群在全球热点地区扮演的“政治工具”角色,以及苏联海军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中,如何利用基洛级潜艇和“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体系,对西方海军构成了新的挑战。 本书通过对全球主要海军力量的对比研究,描绘了一幅从风帆到核动力,从装甲到导弹,从炮术到电子战的完整海洋技术演化史。它不仅是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更是理解现代地缘政治格局中,海洋控制权演变的关键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巨著简直是海军迷的福音!厚厚的三册,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每一艘舰艇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考证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光是光荣号战列舰的命名由来,就能看到作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一点点还原出那个时代日本海军的决策思路和文化背景。很多过去我们只能一笔带过的小角色,在这里都拥有了专属的“传记”,从船坞里的诞生到最终的命运,叙述得详略得当,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对于那些对战舰性能和技术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部舰船名录,更是一部浓缩的日本近现代史,通过冰冷的钢铁,折射出人心的浮沉与时代的洪流。

评分

对于一个深度军迷来说,拥有这套书就像是拥有了一个移动的、可以随时查阅的“海军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时,对海军战略和造船理念变化的把握。从学习西方技术到试图建立自主体系,再到后期的资源受限下的无奈选择,每一艘舰艇的“履历”都像是那个时代资源分配和国家意志的缩影。全书的体量巨大,细节繁多,但作者的行文风格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精准的学术腔调,很少使用煽情或夸张的词汇,这反而让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悲壮或辉煌显得更加震撼人心。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技术人类学”著作,记录了一群人如何用钢铁去追逐一个海洋强国的梦想。

评分

说实话,在阅读这套书之前,我对日本海军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流行的战争文学或电影片段中,很多历史的细节是模糊不清的。但唐茜老师的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且不带过多主观色彩的叙事框架。他对于舰名的“考据”部分尤为精妙,比如某艘鱼雷艇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带着古典意蕴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信号或文化偏好,这些都被娓娓道来,极大地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层次。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那个时代精英阶层是如何看待和塑造他们的海洋力量的。这种细致入微的文本处理,使得即便是枯燥的舰船数据和轮机参数,也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听到船体在海浪中发出的声响。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三册看完,其间查阅了无数次地图和历史背景资料,可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度“沉浸式”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战舰最终命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平静的客观性。无论是被击沉的,还是和平解体的,每一艘船的“生命终点”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没有道德审判,只有历史事实的陈述。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日本海军舰艇发展脉络,特别是对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边缘”舰艇感兴趣的读者,我强烈推荐这套书。它需要耐心,但回报是全面且深刻的知识构建。

评分

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主要的兴趣点在于那些著名的主力舰,比如“三笠”或者“大和”。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那些不起眼的辅助舰艇和早期的试验舰艇反而更具魅力。作者在梳理这些舰船的“族谱”时,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他没有采用简单的编年体,而是根据舰型的演变和任务的更迭进行划分,使得读者在宏观上能够迅速抓住日本海军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合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艘船的侧视图、平面图都经过了细致的校对,即便是没有专业的船舶工程背景,也能通过直观的图示大致了解舰船的布局特点。这对于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感知的海军图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