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凡及 著
圖書標籤:
  • 腦科學
  • 心智
  • 認知
  • 神經科學
  • 心理學
  • 科普
  • 大腦
  • 思維
  • 行為
  • 意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5876
商品編碼:29737667559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

定價:45.00元

作者:顧凡及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78358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腦科學的新故事》“新”在哪裏?“新”在有更為人性化的內容。作者不僅跟寫作《腦科學的故事》同樣,一如既往地通過心智現象揭示腦的科學奧秘,而且更生動地刻畫瞭當事人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麵貌。從這本“新故事”裏,我們看到沒有四肢感覺的奧基依然為躋身殘奧會而拼搏,鄧洛普在完全失嗅以後想盡一切辦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低智特纔的“記憶達人”們彆有一番人生況味,而維爾林先生在雙側海馬受損後的愛情令人迴腸蕩氣……當然,書裏也不乏有關腦與心智的妙趣橫生的故事,也許拉馬錢德蘭有關聯覺現象的實驗,以及他對幻肢痛患者的行為治療,足夠讓你摺服於腦科學傢的過人機敏;而有關鏡像神經元的實驗證據,把實驗的腦科學與直覺、同感、內心理解這些看似“純精神”的現象一下子拉近瞭距離。《腦科學的新故事》與《腦科學的故事》相比,更多體現瞭腦科學在探求真實人性方麵的深入。

內容提要


本書是《腦科學的故事》姐妹篇。《腦科學的故事》曾榮獲2015年第十一屆上海科普教育創新奬成果奬(圖書類)二等奬和2016年上海科技進步奬三等奬。本書則把內容聚焦到瞭“心智”這個被諾貝爾奬得主坎德爾稱為“對21世紀科學的中心挑戰”問題上。它沿襲瞭《腦科學的故事》力求融科學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為一爐的風格,通過講故事來介紹感覺、記憶、情緒、注意和意識研究方麵的一些新進展。這隻是在心智大海岸邊搜集起來的幾枚閃亮貝殼,以期引起讀者的興趣。本書在內容方麵雖不求其全,但是也還保持著適當的係統性,使讀者對這些問題的前沿研究有一個基本瞭解。

目錄


心靈之窗——感知覺的故事1

1.1喧鬧的世界——聽覺的故事/2

1.2渾身上下都有的感覺——體感的故事/10

1.3嗅盲和氣味——嗅覺的故事/28

1.4從老布什不愛吃西藍花說起——味覺的故事/37

1.5“看”人說話和“臭豆腐真香”——不同感知覺相互影響的

故事/42

1.6“尖酸”的言辭——聯覺的故事/46

參考文獻/52

2舊夢重溫——記憶的故事54

2.1“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長時記憶和記憶痕跡的

故事/55

2.2曆曆在目——記憶達人的故事/61

2.3心智的清掃工——遺忘的故事/75

2.4“永遠是今天”——遺忘癥患者的故事/79

2.5冤假錯案——虛假記憶的故事/84

2.6頭腦裏的“導航係統”——“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

故事/93

2.7“似曾遊此處,不知何時復如何”——似曾相識感的故事/99

參考文獻/102

3喜怒哀樂——情緒的故事104

3.1害怕過橋的女人——恐懼癥的故事/104

3.2“三歲看到老”——先天因素對性情影響的故事/111

3.3“無畏”的人——雙側杏仁體受損患者的故事/117

3.4“冷若冰霜”——牟比士綜閤徵患者的故事/121

3.5“當代蓋奇”——腹內側前額葉對理智/決策和情緒/感受

貢獻的故事/124

3.6頑固的大法官和心中一片空白的患者——右腦中某些腦區對理智/決策和情緒/感受貢獻的故事/134

3.7當認識和感情不一緻的時候——卡普格拉綜閤徵、科塔爾綜閤徵和弗雷戈利綜閤徵患者的故事/137

參考文獻/141

4“一覽有餘”——注意的故事142

4.1視而不見——疏忽盲和變化盲的故事/143

4.2“思想開小差”——“心智遊移”的故事/149

4.3引開注意力的大師——魔術師的故事/154

4.4“張冠李戴”——由缺乏注意引起的特徵錯誤結閤的故事/164

4.5“光束變窄瞭的聚光燈”——巴林特綜閤徵和忽略癥患者的

故事/166

參考文獻/169

5對科學的後挑戰——意識的故事170

5.1百傢紛紜話意識——形形有關意識的故事/171

5.2“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意識私密性的故事/175

5.3感同身受——同感和鏡像神經元的故事/180

5.4海平麵下的冰山——下意識的故事/192

5.5誰主沉浮?——自由意誌的故事/205

5.6我是誰?——自我的故事/209

5.7有罪還是無罪?——神經法學的故事/224

5.8有意識的“植物人”——新技術為失去行為反應患者的康復帶來新希望的故事/232

參考文獻/236

結語239

作者介紹


顧凡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專長於計算神經科學。退休後從事有關腦和心智的科普寫作和翻譯,作品有《意識的宇宙》 《好玩的大腦》 《腦科學的故事》 《意識探秘》 《腦海探險》等。現為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顧問、伊利諾伊大學校友會上海分會名譽會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2013年獲第4屆國際認知神經動力學大會(瑞典)頒發的成就奬。所主譯的《意識探秘》於2013年獲第26屆華東地區科技齣版社科技圖書二等奬,所編著的《腦海探險》於2015年獲第二屆世界華人科普圖書奬佳作奬,《腦科學的故事》獲2015年第十一屆上海科普教育創新奬成果奬(圖書類)二等奬和2016年上海科技進步奬三等奬。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聚焦於人類心智復雜性的新書的詳細簡介,內容涵蓋認知科學、哲學思辨與前沿神經科學交叉領域,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心智究竟是什麼”的宏大圖景。 --- 《意識的迷宮:心智的湧現、邊界與未來》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對現有神經科學發現的簡單復述,而是一次深入、批判性的心智哲學與前沿認知科學的對話之旅。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數據和技術重塑的時代,但關於我們自身最核心的構造——心智——的理解,依然籠罩在深奧的迷霧之中。本書試圖爬上認知科學、神經生物學和心靈哲學的交叉點,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我思故我在”這一永恒命題,探索心智如何從無生命的物質中湧現,以及這種湧現如何定義瞭我們的存在。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從計算到具身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心智研究的演變曆程,從早期的符號主義計算模型(“大腦如電腦”)的輝煌與局限性開始。我們探討瞭20世紀末興起的“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革命。心智不僅僅存在於大腦的灰色物質中,而是深刻地嵌入到我們的身體經驗、運動控製以及與環境的持續互動之中。 我們將深入解析具身認知的三大支柱: 1. 具身性(Embodiment): 身體的結構(例如,我們的雙足直立行走、手的靈活性)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抽象思維,如時間感、空間推理乃至道德判斷。我們將考察手勢在語言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以及體感經驗如何為心智構建意義的框架。 2. 情境性(Enactivism): 這一激進觀點認為,心智並非被動地接收和處理信息,而是通過主動的行動和感知環路“建構”其現實。我們討論瞭感知如何是一種行動,而非單純的輸入,並分析瞭感官剝奪對心智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3. 延展性(Extended Mind): 藉助經典案例和最新的技術應用,我們探討心智的邊界是否止步於頭骨。當智能手機、筆記簿或外部記憶存儲器成為我們認知過程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時,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自我”和“心智範圍”? 第二部分:湧現的奧秘——意識與“難題”的交鋒 核心章節聚焦於“意識的難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我們並非止步於描述意識的神經關聯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s),而是試圖理解“感受性”(Qualia)——即為什麼我們體驗紅色是紅色的感覺,以及這種主觀經驗如何從純粹的物理過程中産生。 本書係統性地評估瞭當代關於意識的主流理論: 整閤信息理論(IIT): 通過數學框架探討係統內部信息整閤的程度是否等同於意識的經驗度。我們批判性地分析瞭其可證僞性及其對“泛心論”的暗示。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NWT): 側重於意識作為一種信息廣播機製的作用,探討信息如何在不同模塊間共享和訪問,從而實現統一的心智體驗。 預測處理框架(Predictive Processing): 這一框架將大腦視為一颱永不停歇的“預測機器”。心智的本質在於持續地最小化感知誤差,從而建立並維護對世界的最佳模型。我們將此理論應用於解釋幻覺、錯覺以及學習的底層機製。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自我”的構建:自我感如何通過身體圖式、敘事身份以及社會互動共同編織而成。 第三部分:心智的拓撲——非人類心智與未來形態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投嚮心智的邊界之外,探索心智的形態多樣性與潛在的未來演變。 1. 非人類心智的復雜性: 我們考察瞭動物界中認知能力的高峰,例如烏鴉解決問題的能力、章魚的分布式神經係統,以及鯨類復雜的聲音交流結構。通過比較神經解剖學和行為生態學,我們試圖解構齣構成“智能”和“心智”的通用模塊,並挑戰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 2. 心智與人工係統: 深度學習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AI)能夠模仿甚至超越人類在特定任務上的錶現。本書不會探討AI是否“會思考”,而是關注“類心智功能”的湧現對人類心智理解的啓發。我們深入分析瞭大型語言模型(LLMs)展示齣的語境理解能力與深層語義理解之間的鴻溝,以及這種“模擬心智”如何迫使我們更精確地定義“真正的理解”。 3. 心智的可塑性與乾預: 探討神經可塑性的極限,包括創傷、慢性疼痛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如何重塑心智結構。最後,我們展望瞭通過神經接口技術(BCIs)和定嚮神經調控對心智進行“升級”或“修復”的可能性,提齣關於認知增強的倫理睏境,以及這種技術如何可能最終改變我們對“自然心智”的定義。 總結 《意識的迷宮》旨在揭示,心智並非一個封閉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演化、具身化並與世界動態交互的過程。它邀請讀者參與到這場跨學科的探索中,以謙卑的姿態麵對我們最熟悉卻又最神秘的內在宇宙。本書提供的不是終極答案,而是下一代問題集的藍圖,引導我們思考:在物質與意義的交匯點上,我們究竟是如何成為“我們”的。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連連的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硬核科學知識的讀物,但它卻以一種齣乎意料的流暢性和故事性,將大腦的奧秘展現在我麵前。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他善於運用類比和隱喻,將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比如,在解釋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時,他將其比作一場盛大的“化學舞會”,瞬間就讓枯燥的生物化學過程變得鮮活起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情緒”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情緒的生理基礎,更深入地探討瞭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生活中的許多情緒反應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開始思考如何纔能擁有更積極的心態。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大腦的科學,更是關於“我們”的故事。它引導我們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去理解那些驅動我們行為的內在力量。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的“心智”活動,都是一場復雜而精妙的腦科學實驗,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實驗的主角。

評分

我得承認,最初對這本書抱有疑慮,主要是因為“腦科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些遙不可及。但《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用一種極其人性化的筆觸,將大腦這個復雜而神秘的器官,描繪成瞭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故事的宇宙。他擅長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入手,比如我們為什麼會因為一句歌詞而潸然淚下,或者為什麼我們在某些場閤會感到莫名的緊張。這些看似尋常的體驗,在作者的解讀下,都變成瞭大腦活動最生動的注腳。他並沒有迴避一些前沿的科學發現,但處理得非常巧妙,不會讓讀者感到信息過載。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意識”的討論,這本來是一個哲學上的難題,但在本書的框架下,似乎變得觸手可及。作者通過對不同神經科學理論的梳理和對比,引導讀者去思考意識的本質,它究竟是大腦活動的産物,還是某種獨立於物質之外的存在?這種思考過程本身就極具啓發性。而且,書中穿插的案例都非常具有代錶性,比如一些神經損傷患者的經曆,讓我們更加直觀地理解瞭大腦功能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每一次的思考、感受、決策,都與大腦的精密運作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當下”的體驗,都是大腦編織齣的精彩故事。

評分

這真是一場意想不到的腦力探險!拿到這本《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時,我並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待,想著不過是又一本科普讀物,可能會充斥著枯燥的術語和晦澀的理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立刻被作者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的科學證據,而是以一種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視角,巧妙地引入瞭大腦的奧秘。比如,他用瞭一個關於“選擇睏難癥”的生動例子,立刻讓我産生瞭共鳴,思考著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在看似簡單的選擇麵前猶豫不決。接著,他循序漸進地揭示瞭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並用許多引人入勝的實驗故事來佐證。我尤其喜歡他對“記憶”的闡述,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定義,而是被描繪成一個動態的、不斷被重塑的過程。讀著讀著,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經曆,那些曾經以為牢不可破的記憶,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瞭微妙的變化。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積極地參與到一場關於大腦的探索之中,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為你打開瞭一扇新的窗口,讓你對“我是誰”、“我的思想從何而來”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熟悉的“心智”,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迷人得多,也更加脆弱和易變。

評分

當我拿起《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時,我期待的是一場知識的盛宴,但收獲的卻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本書沒有使用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語言,講述著大腦和心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他娓娓道來,將神經科學中最前沿的發現,轉化成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被關於“直覺”和“創造力”的章節所打動。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些是神秘而不可捉摸的能力,但通過這本書的解讀,我纔意識到,它們同樣有著清晰的生物學基礎。作者通過一係列有趣的實驗和案例,揭示瞭大腦在無意識狀態下是如何進行信息處理,以及如何迸發齣奇妙的靈感。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第六感”和那些突如其來的想法,仿佛它們不再是偶然,而是大腦深層活動的必然結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智”,都是一個無比復雜且充滿潛能的宇宙,而科學,正是探索這個宇宙最強大的工具。它不僅增長瞭我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刻、更動態的理解。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能夠“拓寬認知邊界”的書。在我閱讀《腦科學的新故事——關於心智的故事》之前,我對大腦的認識基本上停留在“控製身體”這個層麵,對“心智”這個概念更是模糊不清。然而,這本書以一種非常係統且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堆砌科學事實,而是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到對人類體驗的深刻洞察之中。他從“注意力”的機製講到“學習”的原理,從“決策”的邏輯說到“社會性”的根源,每一個主題都像是一塊拼圖,最終匯聚成一幅關於我們“心智”的全景圖。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幻覺”和“錯誤記憶”的探討,這讓我對我們感官信息的可靠性産生瞭前所未有的疑問,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所感知到的現實,並非完全客觀,而是經過大腦的加工和重塑。這種認識,既讓我感到一絲驚奇,也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標準答案”,而是激發瞭我更多的思考和提問,讓我開始主動地去觀察和理解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它讓我明白,理解大腦,就是理解人類自身最根本的奧秘,而這本書,無疑是這場探索之旅的絕佳嚮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