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定价:68.00元
作者: Bang-Sup Song;刘力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30392176
字数:460000
页码:3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着眼于电路设计,首先介绍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的抽象模型,然后介绍如何利用晶体管构建更大的系统。主要内容包括:运算放大器、数据转换器、奈奎斯特数据转换器、过采样数据转换器、高精度数据转换器、锁相环、频率综合和时钟恢复等。《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对模拟设计概念的描述将诉诸更加直观的方法而不是繁琐的公式推导。
《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可以作为工科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供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宋邦燮(Bang-Sup Song)博士,1973年获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学士学位,1975年获韩国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硕士学位,1983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75年至1978年,供职于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Agency for Defense Development,Korea)。1983年至1986年,供职于新泽西州默里山AT&T;贝尔实验室,同时任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电子工程系访问学者。1986年至1999年,任厄巴纳伊利诺伊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以及协同科学实验室(Coordinated Science Laboratory)教授。1999年,进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被授予无线通信领域Charles Lee Powell讲席教授职位。
宋博士于1986年获AT &-T贝尔实验室Distinguished Technical Staff奖,1987年获模拟器件公司Career Development Professor奖,199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Xerox Senior Faculty Research奖。宋博士在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学术包括IEEE固态电路杂志(JSSC)、IEEE电路与系统杂志(TCAS)副主编,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国际电路与系统年会(ISCAS)组委会成员。宋博士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
文摘
序言
章 放大器基础
1.1 激励点和传递函数
1.2 频率响应
1.3 稳定性判据
1.4 运算放大器用于负反馈
1.5 相位裕度
1.6 瞬态响应
1.7 反馈放大器
1.8 反馈的作用
1.9 左半平面和右半平面零点
1.10 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
第2章 放大器的设计
2.1 晶体管的低频抽象模型
2.1.1 大信号
2.1.2 小信号
2.1.3 跨导g。和输出电阻
2.1.4 小信号模型
2.1.5 体效应
2.2 低频激励点电阻
2.3 电阻反射定律
2.4 三种基本放大器组态
2.5 九种组合放大器
2.5.1 共源一共源结构
2.5.2 共源一共栅结构
2.5.3 共源一共漏结构
2.5.4 共栅一共源、共栅一共栅、共栅一共漏结构
2.5.5 共漏一共源结构
2.5.6 共漏一共栅结构
2.5.7 共漏一共漏结构
2.6 差分对
2.6.1 共模抑制
2.6.2 对称的传递函数
2.7 增益自举
2.7.1 零极点对的约束
2.7.2 其他增益自举的概念
2.8 偏置
2.8.1 大化信号摆幅的套筒结构的偏置
2.8.2 电流源的匹配
2.9 电压源和电流源
2.9.1 以Vcs和AVGs为参考的电流源
2.9.2 带隙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章 运算放大器
3.1 运算放大器的小信号模型
3.2 运算放大器的频率补偿
3.2.1 并联补偿
3.2.2 极点分裂米勒补偿
3.3 两级米勒补偿运算放大器的相位裕度
3.4 两级运算放大器右半平面零点的消除技术
3.4.1 插入串联电阻
3.4.2 利用源极跟随器形成反馈
3.4.3 利用附加的增益级对Gm自举
3.5 负反馈运算放大器的瞬态响应
3.5.1 压摆率
3.5.2 全功率带宽
3.6 运算放大器设计举例
3.6.1 三级套筒式运算放大器
……
第4章 数据转换器基础
第5章 奈奎斯特数据转换器
第6章 过采样数据转换器
第7章 高精度数据转换器
第8章 锁相环基础
第9章 频率综合和时钟恢复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值得称赞。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噪声分析图表时,字体和线条都非常清晰,即便是涉及高频特性(比如$f_T$和相位裕度)的波特图,关键的拐点和斜率也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着屏幕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极大地减轻了阅读负担。更妙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设计实例”和“陷阱警示”,这些小节往往是用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提醒读者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犯的错误,比如电容耦合的陷阱、电源退耦的艺术等等。这些经验性的提醒,是那些纯理论书籍里绝对找不到的。我感觉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电路设计师在实验室里会遇到哪些“坑”,然后提前把路上的绊脚石都给你指出来了。这让整本书的实用价值直线飙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是贴近一线的实战手册。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它对“微米”和“亚微米”工艺节点过渡期的深刻洞察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器件参数变化剧烈,传统的经验公式开始失效,设计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作者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如何在新工艺参数下重新审视和调整经典的电路设计范式。比如,对于深度亚微米工艺下的栅氧化层厚度和漏电流问题,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偏向于利用更强的匹配性来弥补绝对指标的下降,这种战略性的思维转变,对我理解当前先进工艺节点的挑战有着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用今天的技术做电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建立稳健设计方法论”的宝典。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看待新的工艺节点时,不再仅仅是去记忆新的参数值,而是学会了去分析这些参数变化对整体架构带来的系统性影响。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一种“又是标准教科书”的心理预期,毕竟模拟集成电路的书籍汗牛充栋。然而,当我翻到关于运算放大器(Op-Amp)设计的那一部分时,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在设计方法论上的讲解非常独到,他似乎有一套非常系统化的流程,从指标分解到架构选择,再到具体的晶体管尺寸估算,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拓扑结构优劣势的对比分析,那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性能数字罗列,而是从功耗、噪声、增益带宽积等多个维度,结合具体的工艺限制进行权衡的。我立刻尝试用他书中提到的某个高共模抑制比(CMRR)的差分输入级设计,应用到我正在调试的低噪声前端电路中,结果发现原本困扰我很久的共模抑制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真是太令人振奋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手把手地传授他的“工程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让我在对比其他同类著作时,体会到了明显的区分度。很多模拟电路的书籍会侧重于某一个特定领域,比如射频(RF)或者高速数据转换器。但这本书的覆盖面非常广,它从最基础的电流镜、偏置电路,一直深入到低噪声放大器(LNA)的基本原理和匹配问题,甚至还涉及到了一些ADC/DAC的基础结构概念。这种广博而又不失深度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好。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匹配与失调(Mismatch)的讨论,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统计学分析层面,而是结合了版图设计中的对称性、工艺梯度等因素,提供了一整套从电路到物理布局的综合考量框架。这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宏大且完整的模拟电路设计认知地图,而资深工程师则能从中汲取优化特定环节的精髓。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且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意思,那种深蓝与浅灰的搭配,给人一种沉稳又带着一丝科技感的印象。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新项目寻找关于高精度模拟电路设计方面的深度参考资料。拿到书之后,首先被它的厚度惊到了,这分量一看就知道内容是相当扎实的。我当时花了很大力气去翻阅了前几章,主要是关于器件物理和模型建立的部分。作者对MOS管的非理想效应,比如短沟道效应、亚阈值传导的处理,简直是事无巨细,很多教科书里一笔带过的东西,在这里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他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如何将复杂的半导体物理现象转化为可用于电路仿真的参数模型,这对我后续进行电路优化大有裨益。我感觉这本书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本源层面,对于希望真正理解底层原理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虽然看起来有点费脑子,但每一步都逻辑清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