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浦东人家:1997-2006十年变迁图志:the changing outlook: 1997-2006 | 作者 | 吴建平 |
| 定价 | 380.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298488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浦东人家:1997—2006十年变迁图志》(中英对照)记录了1997年始浦东十年的变迁历程。收入本书稿的主要为陆家嘴一带的影像,涵盖陆家嘴、烂泥渡路、东宁路、东昌路、歇浦路、银城路、望江路、上南路、十八间、民生路等东方明珠塔周边地块。本书以拍摄时间为序,浓缩了深刻的人文历史背景,从城市学、社会学角度呈现和阐述的图文画册。书内的照片均是公开发表,对于广大市民、老照片的收藏者和爱好者,对于浦东历史以及海派文化的研究者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史档案。 |
| 作者简介 | |
| 吴建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藏族人像写真》摄影画册;1999年,在德国柏林举办《西藏人像》、《浦东老家》等摄影展;200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山里的太阳》摄影画册;2003年,在上海陆家嘴绿地举办《浦东老家》摄影展;2006年,赴美国参加约翰·塞克斯顿(John ton)“黑白暗房表现”学习班进修。2015年,“长城”系列作品获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摄影类金奖、终身成就奖。 |
| 目录 | |
| 看浦东:1997–2006 薛理勇 作品 附录 拍摄偶记 吴建平 浦东地区部分地名变迁 赵解平 我拍老浦东人的生活 吴建平 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浦东人家》这本书,我目前还未细读,但其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号召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1997年到2006年,这十年恰好是中国经济腾飞、浦东开发进入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而“图志”和“the changing outlook”这样的词语,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数据或成就,而是着力于通过“人家”的视角,去展现这段时期浦东社会生活的具体面貌。我会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记录下那些曾经在浦东的乡村景象,以及它们如何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所取代?而在这过程中,那些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人际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书中会不会有对当时浦东居民的采访,记录下他们对于城市发展、生活变迁的真实感受和回忆?例如,曾经的农田变成了摩天大楼,曾经的石库门里弄经历了怎样的改造,人们的出行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是梦想和追求,又在怎样的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幅既有宏观视角,又不失微观温度的浦东画卷,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脉搏。
评分我目前还没有机会翻阅《浦东人家》这本书,但它的书名和副标题已经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RT}浦东人家:1997-2006十年变迁图志:the changing outlook,这几个关键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浦东这十年间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物理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将通过“人家”这个视角,深入展现这片土地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象书中会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下那些熟悉的街景、建筑,甚至是那些充满年代感的物件。而最吸引我的,是书名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浦东的变迁,对于居住在那里的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就业机会的增多,还是社区关系的重塑?是那些老一代浦东人,如何看待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年轻一代,如何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书写自己的未来?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去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让我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评分《浦东人家》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品读,但光是目录和序言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它的标题“1997-2006十年变迁图志”以及英文副标题“the changing outlook”,都传递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研究报告,而是更侧重于用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来展现浦东这十年间的巨变。我非常好奇,书中会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描绘这种“变迁”?是曾经的田野变成了繁华的陆家嘴,还是老旧的工房变成了现代化的住宅区?而在这背后,那些居住在浦东的普通人家,他们的生活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是搬迁的新鲜感,还是适应新环境的挑战?是抓住时代机遇的喜悦,还是面对巨大变化时的迷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那些属于“人家”的细微之处,比如一家人从简陋的平房搬进高层公寓时的兴奋,孩子们在崭新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场景,亦或是那些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的价值,我预感在于它能将宏大的城市发展叙事,融进一个个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之中,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本《浦东人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其目录和部分插图,就足以勾勒出一个鲜活的时代剪影。书名中的“十年变迁图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叙事。我尤其对其中涉及到的具体事例和人物故事充满了好奇。试想,在1997年到2006年这十年间,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其发展速度和变化程度无疑是惊人的。这本书能否捕捉到那些普通“浦东人家”的真实生活轨迹?他们是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节奏,又是如何在这片热土上安居乐业、追逐梦想的?是那些曾经熟悉的弄堂巷陌变成了高楼大厦,还是那些淳朴的邻里情谊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延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是否会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重量?“the changing outlook”这个英文副标题也点明了本书的重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物的变迁,更是关于人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多层次的、动态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浦东故事,让我能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去理解这个宏大的时代变迁。
评分我对《浦东人家》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尽管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浦东人家”,这个词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城市建设的宏大叙事,更是关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故事。1997-2006年,这十年是浦东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之一,而“十年变迁图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主题——记录和描绘这段时间内的巨变。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现这种“变迁”?是会通过一个个家庭的搬迁故事,记录他们从老房子到新社区的生活变迁?还是会关注那些在浦东创业、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经历又是如何与时代的浪潮交织在一起?“the changing outlook”这个英文副标题,也让我联想到,这种变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可能是精神层面的,是人们看待世界、看待未来的眼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浦东这十年的发展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