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理论与应用(英文版) | 作者 | 丁铭,罗汉字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13091123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现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宽带高速率,二是移动互联,这对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出了许多挑战。多点协作通信技术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技术之一,因而成为了现代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书对多点协作通信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两部分。其中,第二章是全书的灵魂,将外在多点协作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动态分为八类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与分析,并对感知干扰情况下的多点协作通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属于第四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范畴。 本书论述全面,条理清楚,含有大量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对该领域的学者和学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munication Systems 1.2 The Futur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 Enhanced 4G Network 1.2.1 Challenges in the Next Decade 1.2.2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1.2.3 Key Technologies 1.3 Background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1.4 Scope of This Book 1.5 Book Outline 1.6 Conclusion References Chapter 2 Related Work 2.1 Fundamentals of Wireless Digital Communication 2.1.1 What Form of Communication 2.1.2 How to Communicate 2.1.3 When/Where to Communicate 2.2 OFDM Technology 2.3 MIMO Technology 2.3.1 Capacity of a MIMO System 2.3.2 Space-Time Block Codes 2.3.3 Antenna Array Gain 2.3.4 MIMO-OFDM Technology 2.4 Relay Technology 2.4.1 Relaying Protocols 2.4.2 One-Way MIMO Relay Technology 2.4.3 Two-Way MIMO Relay Technology 2.5 MultiuserMIMO Technology 2.5.1 System Model 2.5.2 MUMAC Model 2.5.3 MU BC Model 2.5.4 Duality of the MAC and BC Capacity Regions 2.5.5 MU MIMO Schemes in Practical Systems 2.6 CSI Feedback Technology 2.7 Surve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2.7.1 The First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2.7.2 The Second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2.7.3 The Third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mcation 2.7.4 The Fourth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2.7.5 The Fifth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2.7.6 The Sixth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2.7.7 The Seventh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mcation 2.7.8 The Eighth Category of Multipoint Cooperative Commumcation 2.8 Conclusion References Chapter 3 The Sixth Category: Antenna Selection Technologies 3.1 Introduction 3.2 System Model and Existing Technologies 3.2.1 System Model 3.2.2 Existing Technologies 3.3 Greedy Antenna Selection Algorithms 3.3.1 Capacity Maximization for the System with Double ZF Processing 3.3.2 Capacity Maximization for System with General Processing 3.3.3 MSE Minimization for the System with General Processing 3.4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3.4.1 The Proposed DZF-GCM Algorithm 3.4.2 The Proposed GCM Algorithm 3.4.3 The Proposed GMM Algorithm 3.5 Conclusion References Chapter 4 The Seventh Category: Advanced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 Chapter 5 The Eighth Category: Joint Precoding with Ideal Backhaul Chapter 6 The Eighth Category: Sequential and Incremental Precoding with Nonideal Backhaul Chapter 7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 Chapter 8 Common Feedback Framework for Downlink CoMP Chapter 9 Conclusion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典型的、严谨的学术写作风格,它要求读者必须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阅读和理解,但一旦跨过了初期的门槛,你会发现其带来的回报是丰厚的。我发现自己必须放慢阅读速度,经常需要对照着一些基础的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知识来重温某些证明过程。这种“硬核”的特质,注定了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啃”的专业著作。然而,正是这份不妥协的严谨性,让这本书的论证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力量。例如,书中对某种新型编码方案的性能分析,作者从信息论的基本界限出发,一步步推导出其渐近性能,让人对该方案的潜力有了最客观的认识。对于那些对技术细节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满足您求知欲的最佳选择,它不会用模糊的描述来搪塞你,而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构建知识的殿堂。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我是一个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一直在寻找一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结合实际应用案例的教材或参考书。这本书的覆盖面很广,从基础的信号处理原理到复杂的网络架构设计,都有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在讲解多址接入技术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案的数学模型,还结合实际场景分析了它们在功耗、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上的优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和挑战。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着书中的公式和图表反复琢磨,因为作者的逻辑推导非常严谨,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我这样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为我后续的毕业设计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听了作者的报告后,慕名购入这本书的。初次接触时,我担心全英文的表述体系可能会带来理解障碍,毕竟中文语境下的很多概念翻译和理解路径是不同的。然而,这本书的英文行文非常地道且专业,用词精准,没有生硬的翻译腔。特别是对于那些跨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可供全球交流的技术语言范本。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文献涵盖了近三十年的经典工作和最新的顶会成果,这显示了作者在文献综述上的深度和广度。更棒的是,书中似乎还隐藏了一些作者团队在实际项目中积累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往往夹杂在定理的证明和例子的阐述之间,需要读者细心捕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面向全球专业读者的高质量著作,它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阅读技术书籍经验的工程师,我深知一本好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其呈现方式是否便于读者吸收。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流畅,从宏观的系统架构到微观的器件特性,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在不断深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配有清晰的定义和首次出现的标注,这极大地减少了我在查阅词典上花费的时间。而且,图表的质量非常高,无论是系统框图还是仿真结果的曲线图,都清晰易懂,并且往往能用一张图表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将这本书放在案头,经常会随手翻阅某个章节,每次都能有新的启发和收获,这已经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技术书籍的期待。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解决一个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如何优化一个跨区域的异构网络调度策略。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过于偏向基础理论,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在后半部分关于“网络协同优化”和“资源动态分配”的章节中,给出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视角。作者没有满足于给出标准的算法,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协作模式的收敛性和鲁棒性,这正是我们在实际部署中常常面临的痛点。书中对延迟容忍网络(DTN)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应用讨论,也为我拓展了思路。我感觉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似乎能预见到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将一些前沿的、尚未完全商业化的概念也囊括其中。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像是对未来几年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份路线图。对于希望站在行业前沿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