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
定价:89.00元
作者: 福尔克马尔·布吕克纳, 刘继红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180947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系统的介绍了构成光纤通信网络的各种单元技术及其具体应用方式,以光纤通信发展历史和光波基础为引导,涵盖了光线技术、光收发机、通信用光器件、光放大器、光纤及光传输系统测量等,后以光网络及各种光复用技术总括全书。
《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作者福尔克马尔·布吕克纳博士是莱比锡德国电信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在激光光学、光纤技术和光电子学领域具有超过25年的科研和教学经历,《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体现了作者的研究积累和执教理念,具有鲜明的特色。
目录
章 绪论
第2章 光
2.1 什么是光?
2.2 波粒二象性
2.2.1 波动理论
2.2.2 射线模型
2.3 电磁波的功率与能量
第3章 光纤
3.1 光在波导中的传播
3.1.1 平板波导的导光机理
3.1.2 光纤中的导行波
3.2 光纤中光的传播,多模和单模光纤
3.2.1 制作光纤的玻璃
3.2.2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接收角和数值孔径
3.2.3 光纤中的横模,模式混合
3.2.4 光纤的单模条件和截止波长
3.2.5 模场直径
3.3 光纤的衰减
3.3.1 紫外吸收
3.3.2 瑞利散射
3.3.3 水分子的吸收
3.3.4 红外吸收
3.3.5 光纤衰减系数随波长的变化
3.4 光纤色散与色散补偿
3.4.1 色散的概念及其影响
3.4.2 色散机理
3.4.3 光纤类型
第4章 光纤连接,耦合器与光开关
4.1 光纤的连接和熔接
4.1.1 光纤熔接
4.1.2 光纤连接器
4.2 光耦合器和光开关
4.2.1 光耦合器
4.2.2 耦合器的类型
4.2.3 光开关
第5章 光发射机
5.1 半导体光发射机的基本组成
5.2 有源介质
5.2.1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直接和间接跃迁
5.2.2 材料选择
5.2.3 半导体的辐射发光,LED
5.2.4 半导体光发射机的基本结构
5.3 谐振腔
5.3.1 FP激光器
5.3.2 动态单纵模激光器(DSM)
5.4 激光器的特性
5.4.1 P-I特性,温度稳定性和老化
5.4.2 半导体激光器的光谱
5.4.3 辐射特性
5.5 光网络中激光器的选择
5.5.1 具有DFB谐振腔的MQW激光器——边发射发光二极管
5.5.2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
第6章 激光的调制
6.1 激光调制的概念
6.2 光通信中的调制方法
6.2.1 幅度调制(AM),功率调制
6.2.2 脉冲幅度调制(PAM)
6.2.3 脉冲位置调制(PPM)
6.2.4 脉冲编码调制(PCM)
6.3 半导体激光器的直接调制
6.4 半导体激光器的间接调制
6.4.1 相位和频率调制
6.4.2 强度或功率调制
第7章 光接收机
7.1 光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7.2 PIN光电二极管
7.3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7.4 接收机的噪声,误码率
7.4.1 散粒噪声
7.4.2 强度噪声
7.4.3 热噪声(奈奎斯特噪声)
7.4.4 倍增噪声
7.4.5 误码率
7.4.6 光外差接收
第8章 光网络元件
8.1 光放大器
8.1.1 EDFA
8.1.2 ROA
8.1.3 SOA
8.2 复用/解复用器(MUX/DEMUX)
8.2.1 用于波长MUX/DEMUX的光学滤波器
8.2.2 OADM
8.2.3 OXC
第9章 光纤与光通信系统的测量
9.1 光纤测量
9.1.1 折射率分布的测量
9.1.2 光纤衰减的测量
9.1.3 色散测量
9.2 数据传输性能的测量
9.2.1 BER测量,接收机的灵敏度
9.2.2 眼图
0章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10.1 光学非线性效应
10.2 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
10.2.1 光纤中的非线性散射
10.2.2 光纤中的三阶非线性效应,四波混频
10.3 光纤中的啁啾
10.4 基于非线性的偏振色散管理
10.4.1 减小啁啾
10.4.2 啁啾的利用
10.5 有源色散补偿
10.6 光孤子
1章 无源与有源光网络
11.1 通信拓扑
11.2 复用方式
11.2.1 空分复用
11.2.2 时分复用
11.2.3 波分复用
11.3 WDM系统
11.4 信号再生
练习解答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之前看过几本号称是“光通信入门”的书籍,但读完后总感觉自己像是掌握了一些零散的工具,而非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系统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围绕着“如何高效、稳定地传输数据”这一核心命题,构建了一个严密的知识链条。从光纤的物理特性,到半导体激光器的设计原理,再到信号的编码与纠错机制,每一章都像是为下一章做足了铺垫。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高阶调制格式”时采用的视角,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星座图,而是先回顾了早期的二进制传输的局限性,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PM-QPSK等技术的必要性和优势,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学习曲线变得平滑而富有逻辑性。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光通信网络是如何从理论走向万兆速率的,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筑基石”。
评分我是一个对排版和字体有轻微强迫症的人,很多技术书籍的印刷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拿到手没两天就感觉眼睛酸涩。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值得称赞。纸张选择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哑光纸,对眼睛非常友好,即便是长时间在台灯下阅读那些复杂的眼图和时域波形图,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而且,书中的公式排版极为工整,符号的清晰度极高,这在阅读涉及大量希腊字母和下标的物理公式时,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国内翻译的书籍在这方面处理得很粗糙,导致阅读时需要反复辨认符号的含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近乎完美,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质量的尊重。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愉悦度,让我更愿意沉下心来钻研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的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就是那种典型的理工科教材风格,厚厚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光通信的项目时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急需一本能快速上手、又兼顾理论深度的参考书。刚翻开目录时,就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吸引住了,从最基础的光波导原理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具体的调制解调技术和网络架构,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着你从零开始构建知识体系。特别是它对一些复杂概念的图示化解释,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原本在其他书里看着像天书的公式和原理,通过那些精妙的插图,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极大地降低了我学习的心理门槛。我花了一整个周末时间通读了前几章,发现作者的叙述语言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能感受到作者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非仅仅告诉你“它是这样”。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深度,预示着它会成为我案头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宝典”。
评分对我来说,一本好的专业书评判标准之一是看它是否能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光解决了我当前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更在很多关键技术点上抛出了“前沿挑战”和“未来趋势”的思考题。例如,在讨论相干检测技术时,作者用了一小节篇幅探讨了如何应对未来Tbps级别传输中对本地振荡器线宽的极端要求,这立刻让我开始思考当前DSP算法的局限性以及硅光集成可能带来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研究路线图的指引。它不会把所有答案都喂给你,而是提供了一个足够坚实的基础平台,让你有信心去挑战更深层次的、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脑子里充满了新的问题和亟待验证的想法,这种被“点燃”的学习状态,才是阅读一本优秀技术著作最大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德文原著翻译”的标签有时候意味着晦涩难懂,尤其涉及到高速光网络这种尖端技术。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它不会让你在基础概念上停留太久而感到厌烦,也不会在深入到前沿技术时突然掉链子。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分析上下的功夫,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仿真结果的对比,这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瞬间活了起来,不再是空中楼阁。比如,它对不同光纤类型在长距离传输中的损耗和色散控制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配上详尽的数学推导,让你不仅知道结果,更明白背后的物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这对于我这种既需要理论支撑又需要工程实践指导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雨了。我甚至会特意去翻阅那些看起来很“硬”的部分,因为我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难点最终都会被梳理得井井有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