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工业通信网络技术和应用
定价: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许勇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06295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许勇主编的《工业通信网络技术和应用》就是要在“现场总线”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覆盖更基础和应用更广泛的工业通信技术内容,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现实,使得我们的课程能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合理地、有效地解决设备问的信息交换问题,能有效地设计和应用现代工业通信系统。
许勇主编的《工业通信网络技术和应用》主要介绍通信技术在现代工业企业中的发展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全书共分为8章。章介绍工业通信的特点和基本情况;第2章则深入讨论工业通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第3章介绍了计算设备和元件之间实际的总线接口技术知识;第4章开始介绍工控机与测控仪器接口总线:第5章中系统介绍了工业设备之间常用的通信技术;第6章则是与工业设备联网相关的工业现场总线介绍;第7章重点介绍了CANBus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汽车联网的相关技术:第8章介绍工业以太网技术及应用。
通过系统讲述工业通信领域的主要内容,并且以汽车联网的应用为重点介绍工业通信系统的实现手段和技术细节,本书为从事和学习工业设备通信技术的读者提供了尽可能有用的内容。
《工业通信网络技术和应用》适合自动化、控制、电子工程和检测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厚重却又不失细腻的质感,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这是一部内容扎实的专业著作。内页的纸张选择相当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的精妙处理。每一章的标题都如同导航灯塔,清晰地指引着读者进入下一个知识领域。插图和图表的质量更是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那些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协议栈的层次分解,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借由这些视觉辅助迅速抓住核心概念。特别是一些关键算法的伪代码展示,字体和间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流畅无比,仿佛作者就在身旁手把手地讲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翻阅过程中,不断感受到一股由衷的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件精美的工程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颇为沉稳内敛,缺乏那种引人注目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句子都饱含着信息密度,需要读者全神贯注地去品味。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工程规范手册,而非轻松的休闲读物。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精准的术语和精确的量化描述,这在处理延迟、抖动或可靠性指标时显得尤为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工业标准组织(如ISA、IEC)间规范交叉点和冲突点的梳理,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全球工业标准体系的复杂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快速学会”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扎实掌握”工业通信领域的核心原理和最佳实践,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和作为工具书常备案头的宝典。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来说,起初有些挑战性,但正是这种“硬核”的质地,才让我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专业深度,这本书毫不退缩地直面了工业通信领域中最棘手的技术难题。比如,在描述现场总线冗余切换机制时,书中对不同厂商实现机制的差异性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这种对比的深度远超我此前阅读过的任何资料。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使用检索工具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但这并非是作者的失误,而是我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每当我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而是用来雕刻思维的。
评分我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勉强消化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感触最深的是其内容的逻辑深度和知识覆盖面的广博。这本书并未满足于停留在概念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时间敏感网络(TSN)的底层机制,以及OPC UA等面向服务的架构是如何在高可靠性环境下实现数据互操作的。作者对不同通信协议在抗干扰能力、带宽利用率上的权衡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工业以太网安全性的探讨,它没有采用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具体的恶意攻击场景和相应的防御策略,使得安全防护措施变得非常具体和可操作。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在手头的一个小型测试平台上复现了书中的一个安全漏洞测试,结果与书中所述的完全吻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知识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听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总工程师在做技术汇报,充满了实战的硝烟味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我关注到,书中对工业物联网(IIoT)的集成部分着墨不多,但即便如此,作者依然巧妙地将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接口、数据预处理的策略融入到了传统的现场总线章节中。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这本书即便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没有陷入追逐最新概念的泥淖,而是扎扎实实地夯实了工业通信的“地基”。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案例研究部分,每一个都选自真实或高度模拟的生产环境,从故障诊断到系统优化,每一步的决策过程都被透明化展示,这对于提升一个工程师的综合判断力是无价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