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 | 作者 | 汤勇刚,吴美平 |
| 定价 | 50.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102703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汤勇刚、吴美平所*的《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 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以地面车辆和水面舰艇等 中低动态载体的导航为背景,以卫星导航系统和激光 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为主要研究对 象,提出在卫星导航/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中充分利 用载波相位时间差分信号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并对涉 及的主要理论问题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3 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 1.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组合导航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3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4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1.4.1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2 主要贡献第2章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载波相位测量的数学模型 2.2 载波相位主要误差源的时空相关特性 2.3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2.3.1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基本原理 2.3.2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数学模型 2.4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的基本原理 2.5 小结第3章 卫星导航/惯导组合导航系统的全局可观性分析 3.1 可观性定义和基本概念 3.1.1 可观性定义 3.1.2 可观性与估计精度和滤波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2 非线性全局可观性分析 3.2.1 卫星/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的非线性系统模型 3.2.2 全局可观性充分条件 3.3 仿真及实验验证 3.3.1 仿真1:卫星导航/高精度惯导系统 3.3.2 仿真2:卫星导航/低精度惯导系统 3.3.3 仿真3:载体作“跳跃”运动 3.3.4 跑车实验 3.4 小结第4章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算法 4.1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可观性分析 4.2 组合导航滤波器 4.2.1 地固坐标系下的捷联惯导误差模型 4.2.2 滤波器状态方程 4.2.3 滤波器观测方程 4.2.4 测量数据中周跳的处理方法 4.2.5 组合导航实验 4.3 降阶滤波器 4.3.1 滤波器降阶方法 4.3.2 对降阶滤波器的实验验证 4.4 非完整约束的应用 4.4.1 非完整约束的等效观测方程 4.4.2 应用非完整约束的实验验证 4.5 小结第5章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速度估计算法研究 5.1 速度测量及其精度分析 5.1.1 速度测量算法 5.1.2 速度测量的精度分析 5.2 载波相位率的提取 5.2.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基本原理 5.2.2 载波相位率提取算法 5.3 仿真与实验 5.3.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仿真分析 5.3.2 跑车实验 5.4 小结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后记附录A 常用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A.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A.2 常用坐标系的相互转换关系 A.3 时间系统及相互关系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是一绝,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非常扎实。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看起来也毫无压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用心,逻辑层层递进,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现,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细节,每一个术语的定义、每一个推导过程,都力求准确无误。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专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书籍能提供一个非常稳固的知识基石,避免了因为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困惑。而且,书中的插图绘制得非常精美,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对抽象概念的直观展现,极大地辅助了理解。总的来说,从书籍本身的制作工艺和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专业领域中的上乘之作,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是基于作者多年研究的沉淀。书中对一些前沿理论的探讨,特别是关于误差补偿和状态估计优化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作者走在学科前沿的视野。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些新型滤波算法的改进部分,作者不仅仅是引用了现有的成熟方案,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的修正,这些创新点如果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无疑会对该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原创性的贡献,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综述或教程的范畴,而更像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对于研究生或者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本书中的某些章节甚至可以作为自己未来研究方向的灵感来源。它所揭示的那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和潜在的研究热点,为后来者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这种前瞻性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浸式学习”。作者通过大量的类比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成功地将原本抽象难懂的数学模型“具象化”了。比如在讲解某些时间同步机制的复杂性时,作者引入了一个日常生活中非常贴切的场景进行类比,一下子就打破了初学者面对高深理论时的心理障碍。这种叙事技巧的处理非常高明,它照顾到了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确保了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整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既有需要反复推敲的硬核内容,也有帮助放松和巩固理解的总结和讨论部分。读完后,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更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良师,引导我以一种更科学、更有条理的方式去审视和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典范,严谨、精确,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的能力,他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描述最核心的原理。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算法时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他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应该如何调整”。这种深度解读,远超一般教材的层面,更像是名家对学科精髓的个人总结和提炼。对于有一定基础,希望在某个特定方向上寻求突破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快速的“速成”,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消化吸收。读完一个章节后,我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仿佛对整个学科的脉络又清晰了一层,这种充实的阅读感受,是其他许多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它并非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将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章节中穿插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应用书中所讲的理论,比如不同环境噪声对数据采集的影响,以及系统鲁棒性设计的重要性。这些实战经验的分享,对于正在进行项目开发或者系统集成的工程师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方法论的优劣势进行了非常客观的对比,没有一味推崇某一种技术,而是基于性能、计算复杂度、硬件资源占用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权衡分析,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客观态度。这种平衡的视角,帮助读者建立起更为全面和辩证的认知框架,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阅读它,就像是请教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获取了许多书本上难以直接获得的“潜规则”和工程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