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版)
定价:98.00元
作者: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20100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红军长征的壮举,至今已历八十个年头。《红军长征在四川》*次出版,至今也已有三十年之久。八十年来,多少回忆文章,多少研究资料,基本上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研读与颂扬。当然,免不了会有一点杂音。尤其是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活跃,随着网络交流带来的信息激荡,一股暗流也悄然甚至公然涌动,其主要表现是传播道听途说,甚至编造谎言,贬低长征壮举,抹杀长征精神。扫除阴霾,澄清事实,学界有责任,学者有责任。《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再版,此其时矣!
内容提要
四川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程*长、停留时间*久(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达一年零八个月)、重大事件发生*多的地方。该书原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今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1986年出版,其通过翔实的资料、严谨的研究,记述了红军长征在四川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原书出版三十年过去了,长征研究又有了许多新发现和新成果,此修订再版,严格按照中央两个历史决议和有关精神,较为完整准确地反映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目录
1986年版序杨汝岱 1
1986年版前言3
章 红军长征前的四川1
节 四川的自然概貌和社会经济状况3
第二节 四川军阀的统治5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的大发展8
第四节 红二、六军团转战湘鄂川黔 配合中央红军长征10
第五节 四川地下组织的斗争为红军转战四川奠定了基础13
第二章 四渡赤水 转战川南17
节 逼上长征路 遵义转折点19
第二节 在川黔边的兵力部署23
第三节 一渡赤水 拟过长江25
第四节 二渡赤水 桐遵大捷32
第五节三渡赤水 调敌入川37
第六节 四渡赤水 重返黔北39
第三章 巧渡金沙江 围攻会理城47
节 佯攻贵阳调出滇军 红军占渡口夺渡船49
第二节 昼夜操飞舟 巧渡金沙江54
第三节 的图谋55
第四节 会理会议和会理攻城战57
第五节 北进德昌 刘伯承运用统战策略62
第六节 红九军团渡金沙江 抵礼州与主力会合64
第七节 刘元璋纵火残民 再西昌人民血债68
第四章 彝海结盟过凉山73
节 出敌不意走冕宁 声声迎红军75
第二节 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和抗捐军的成立78
第三节 彝海边歃血为盟 红军顺利通过彝区79
第四节 解救“人质” 越西彝民投红军82
第五章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87
节 向大渡河疾进89
第二节 佯攻大树堡90
第三节 强渡大渡河91
第四节 飞夺泸定桥96
第五节 从泸定桥到夹金山101
第六章 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入川111
节 强渡嘉陵江 执行川陕甘计划113
第二节 出击川甘边 鏖战胡宗南121
第三节 中坝江油之战 重创邓锡侯部125
第四节 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128
第七章 穿越北川河谷进抵岷江上游131
节粉碎国民党军新的围攻部署133
第二节 攻占土门要隘 西进岷江上游138
第三节 占懋功抵夹金山 迎接红一方面军143
第八章 懋功会师 确定北上方针147
节 达维相逢 懋功同庆149
第二节 懋功会师后的战略形势151
第三节 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153
第四节 松潘战役161
第九章 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73
节 中央政治局芦花会议、沙窝会议175
第二节 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185
第三节 左、右两路军过草地188
第四节 包座歼胡敌 打开北上门193
第十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 红四方面军大举南下203
节 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205
第二节 阿坝会议和张国焘另立“中央”216
第三节 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223
第四节 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230
第十一章 红四方面军转战康北253
节 党中央的召唤255
第二节 国民党在康区部署对红军的围堵266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执行《康道炉战役计划》269
第四节 向甘(孜)瞻(化)进军274
第五节 红四方面军准备北上279
第十二章 红二、六军团入川289
节 红二、六军团北上和红四方面军的接应291
第二节 红二、六军团北进甘孜299
第三节 甘孜会师和红二方面军的组建307
第十三章 红二、四方面军携手北上313
节 “北出陕甘”方针的确定与执行315
第二节 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321
第三节 北出陕甘 三军会师327
第十四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地方工作341
节 创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343
第二节 建立地方组织347
第三节 建立各级地方革命政权349
第四节 组建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352
第五节 保卫赤区分田地355
第十五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民族宗教工作363
节 红军长征入川初期的民族政策365
第二节 红军长征在四川后期的民族宗教工作373
第三节 红军在藏区建立的革命武装与党团组织387
第四节 红军在藏、羌地区实施的土地政策391
第五节 西北联邦394
第十六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宣传教育和后勤工作399
节 宣传工作401
第二节 文化教育工作411
第三节 后勤工作421
第十七章 四川地下组织和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431
节 四川地下组织配合红军长征433
第二节 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438
第十八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播下的革命火种449
节 红军撤离后派对四川人民进行血腥451
第二节 四川人民坚持斗争457
第三节 红军长征对四川各族人民的深远影响470
结束语475
附 录481
一、四川人民对红军长征胜利贡献统计表482
二、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战斗序列490
三、红军长征在四川部分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499
四、红军长征在四川时敌军战斗序列504
1986年版后记508
修订再版后记510
作者介绍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系研究四川地方党史的专门机构。
文摘
序言
无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官方文书的严谨和规范,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尊重。阅读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编纂者对口述史料和档案文献的充分尊重与谨慎引用,使得整本书的论据扎实可信,避免了过度的主观臆测。它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当年那段波澜壮阔岁月里的真实面貌,没有粉饰太平,也没有无谓的夸张。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背景下社会环境的细致勾勒,这使得红军的行动不再是孤立的军事符号,而是深深嵌入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历史事件。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充盈,更是一种对历史使命感的再认识,它促使我们反思,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评分我原本以为我对那段历史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翻开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薄。它以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性,对许多过去被简化或模糊处理的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还原和深入的剖析。那些扎根于四川土地上的独特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整个长征的战略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书中的地图和时间轴的配合使用,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清晰的空间概念,面对那些错综复杂的路线和突发的事件,读者不再会感到迷茫。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保持了一种克制而求实的态度,没有一味地渲染或批判,而是呈现出历史本来的面貌,这种客观性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特别是聚焦于西南战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之作。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厚重而内敛的气质。虽然主题是宏大的军事和政治行动,但作者的笔触却常常聚焦于那些具体的小人物和他们的日常困境。比如,对于后勤保障的描述,对于地方政府动员的细节刻画,这些“接地气”的部分,恰恰是构建真实历史场景的基石。我仿佛能听到战士们的咳嗽声,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极度匮乏下依旧保持的乐观精神。修订版在某些关键部分的增补和校订,显示出研究室多年来持续的学术耕耘,使得内容更加丰满和精确。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坐下来,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硬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作为一名对军事史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战术部署和指挥艺术的分析。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远超一般通俗读物的深度。它不仅记录了“打赢了”和“走过了”,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能赢”以及“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书中对红军在复杂地形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案例分析。这不仅仅是历史叙述,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关于如何在极端压力下进行高难度决策的课程。特别是对一些著名的渡河、穿插、和突围行动的复盘,结合当时各方的情报掌握情况进行推演,让我对当时指挥层的智慧和胆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精妙的军事细节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评分这本关于长征历史的著作,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仿佛能够亲眼目睹红军战士在雪山草地上的艰辛跋涉。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战役和决策点时,那种紧张和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革命先辈们的坚韧不拔而动容。书中对于四川特定区域内,红军与当地民众以及不同派系之间复杂关系的描绘,更是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政治博弈的残酷与微妙。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与历史厚重感的史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深思,那些年轻的生命为了理想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是任何浮光掠影的叙述都无法比拟的。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又不乏微观细节的细腻,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又深感沉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